让经销商从兼营到专营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9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食品行业的经销商大多是兼营多个品牌。对于他们来说,自己不过是搬运工,搬一个也是搬,搬两个也是搬,不如多搬点,还能摊薄运营成本。况且,反正政策是厂家定,费用厂家出大头,有钱赚我就做点,没钱赚我就不做。即使不能做这个厂家的,我还可以做其他厂家的,如此而已。而经销商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总销量大了,利润自然也就来了。
  由此一来,经销商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厂家也是疲于应付,而忽视了对经销商资源的充分调动。尤其是近两年,成本飞涨,但是销量并没有随之上涨,厂家经营压力骤然增大。
  因此,如何让经销商专心经营自己的品牌,成为众多食品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这里指的“专营”不是要求食品经销商只做一家的产品,而是要让经销商把手里的财力和精力尽可能放到自己的品牌上来。
  
  兼营是出于自身发展考虑
  
  其实,不是食品经销商不愿意专营,而是没有一个企业或者品牌能够让其吃饱喝足,寻求多个支柱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要解决经销商从兼营转向专营的问题,必须首先确认哪些品类可能存在从兼营到专营的机会,因为专营意味着原来靠吃百家饭的,现在要靠一家了,如果一个食品行业的品类里还没有这样的强势企业出现,那么,指望经销商饿着肚子来专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笔者认为,要从逆向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从经销商的角度来看他为什么要兼营。
  食品经销商选择产品时,一般有几个通用的原则。首先要经营一些大品牌,这些品牌销售规模大,结款容易,利于经销商借此品牌进行渠道拓展,也可以帮助经销商奠定行业地位,但这些品牌普遍利润较低。为了弥补大品牌在利润上的缺陷,经销商还要寻找一些利润型的产品。利润型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经销商着力培养的品牌,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利润丰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能够在区域市场成为一线品牌,说白了做这些品牌就是要利润的,一旦没有了利润,经销商很容易卸磨杀驴。
  如果能把自己的产品按照这个原则组合,应该算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有些经销商的产品组合就不够合理。比如笔者认识的一个经销商,他做着好几个一线品牌,销售额上千万,但是利润并没有多少,他还忙得团团转。
  为什么经销商会选择多个产品?一是做一类产品熟悉,熟悉产品的特征,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资源优势。二是取决于经销商的观念,跟所有品牌若即若离,他们怕经营一个品牌不长久,所以多做几个,即使不做这个也可以做另外一个。第三个就是这个经销商很高明,懂得用品牌牵制品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比如他会重点扶持一个品牌,然后对另一个品牌说,你看市场不是做不起来,而是你投入不够。
  
  只选择能“专营”的经销商
  
  在实战中,厂家要甘心降低身份,尽量选择成长型的合作伙伴。如果这个食品经销商对你的产品重视程度不够,即使他做得再大也不是你的合作伙伴。这时厂家要甘心降低身份,去找一个比现在这个经销商规模再小一点的经销商,通过你的力量把他扶持大。这样他会更重视你的品牌,可能会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你这个品牌上。二三线品牌在做市场中更要注意这一点,必须要找门当户对的,成长型的,销售规模属于中下等的经销商。
  只选择最有可能专心经营你的品牌的经销商。对于资金实力不强、品牌势能不高的企业来说,首先,选择从薄弱区域的经销商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小池塘里照样可以捞到大鱼;再者,对于那些进入食品行业不久,有一定实力的外行经销商,也是最佳选择之一。因为其兼营的惯性思维还不重,容易转化,只要能找到打动这些经销商的利益点,很容易成功,他们有一定的实力,有做强做大的激情,有信心,比较专一。
  
  用营销手段促其“专营”
  
  让经销商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产品上,其实是厂商之间进行不断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企业不断给经销商带来更多的价值,才会获得经销商的青睐。在操作过程中,有两点是厂家必须要做的:
  一是厂家对经销商要兼顾利益投资和感情投资。厂家要积极帮助经销商进行产品组合,让他们专心经营你的产品,并不是不让他们代理其他产品,经销商赚到钱才能更好地配合你。厂家还帮助经销商拓展渠道,并给予他们利益上的支持。如优先使用自己的资源等。另外,感情投资也非常重要,老板隔三岔五地拜访一下经销商,增加业务员的拜访频率,在经销商大会上表扬等,都是对经销商很好的感情鼓励。
  二是业务员最好贴身跟踪经销商。贴身跟踪是对经销商的一种激励,是厂家对他的重视,协调工作就会更顺利一些。经销商去送货时,有厂家的业务员在,他怎么也要给个面子,在送货上给予优先,保证铺货的顺利。经销商在配送车辆、促销调配资源的时候,更要倾向于有监督的企业,业务员在经销商那里就是要看看他的资源都利用到了哪里,保证其资源尽可能多地向自己倾斜。
  从营销方式上进行尝试。首先是客情关系的沟通,比如定期的拜访,帮助经销商分析市场、开发市场,等等。过年过节,或者碰到经销商的婚丧嫁娶,要及时做好情感沟通,让经销商觉得你是真正的朋友。其次是巧妙运用返利政策,把年返变成季返,甚至月返。通过对返利政策的拆解,适当调整返利程度,让经销商对你的品牌欲罢不能,主动把资金和其他资源用到你的品牌上。
  同时,策略性地安排一些活动。比如旺旺的老板就曾经买了架私人飞机,把主要的经销商用飞机接到上海玩了几天,对经销商的震撼很大。另外,稳定的队伍建设也有利于对经销商资源的深度把控和开发。
  自下往上,促使经销商升级为品牌专营。通过引导消费者的品牌需求,来促使经销商升级。比如某跨国农药品牌就曾通过农村率先行品牌推广,引导农民指名购买该品牌的农药,从而逼迫散兵游勇式的小农资店自动升级为该品牌的专业推广站。
  
  推进过程循序渐进
  
  让经销商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最好采取渐变方式,从半专营起步到全专营,逐步将经销商渐变为品牌专营商。
  企业充当的角色就是顾问指挥,帮助经销商对兼营情况下的产品结构、品牌结构、成本结构、利润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测算,帮助其看清楚真正的利润来源。要用事实来证明,专心做我的品牌能够保证你大部分的利润来源,让经销商赚到更多的钱。因为生意就是从一个小雪球开始慢慢滚大的。
  总之,促使经销商从“兼营”到“专营”的转变,不仅考验企业的耐力和经营的弹性,更多反映的是企业战略上的定位和经营过程中的灵活性。如果你想从二三线品牌升级到一线品牌行列,如果想让你的经销商主动向你靠拢,并且尽全力帮你做大,你就要有这份勇气和魄力,把经销商的资源拿过来为我所用。当这些经销商成为你的忠诚伙伴的时候,你也完成了向成功品牌的完美蜕变。
其他文献
近几年,加多宝运作的红罐王老吉凭借其“防火”的准确定位以及“无处不在”的终端策略红遍大江南北,销量几乎与可口可乐比肩。这确实是国内企业的一个营销奇迹。  长达数年的裂变式增长戛然而止,王老吉显然遇到了发展瓶颈。无论是“王老吉”这一品牌未来的使用权问题,还是未来的增长问题,都逼得红罐王老吉奇迹的缔造者加多宝公司必须求交。  而从加多宝公司的求变措施来看,它学的仍然是可口可乐模式。曾经赖以发家的模式,
期刊
娃哈哈,一个成功的中国企业,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中国饮料业的一颗明星。  从1987年宗庆后靠14万借款创业至今,娃哈哈已走过20余年的历程,已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等跨国巨头。旗下产品琳琅满目,其中多种产品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  娃哈哈式成功,有着可圈可点的“壮举”。其开创性的“联销体”模式一直为业界津津乐道,便是其中之一。  市场在变化,竞
期刊
2003年底,CCTV-2做了一个“创新前沿”的大型对话节目。主持人间以创新见长的娃哈哈老总宗庆后:“会不会因为你个人的创新而阻碍了其他人的创新?”宗庆后坦言:“不会。”  中国企业缺少营销创新吗?社会的共识是“创新不够”。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中国企业不乏营销创新,但大量的创新没有被发现,以至造成目前创新的整体贫乏。这是谁的责任?责任不在员工和部下,而在老板。  创新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员工个人层面
期刊
以我做企业的经验,我觉得日常经营、赚钱都不难,最难的是赚钱后发奖金。有些岗位的奖金很好发,比如独立操作的生产工人和跑单帮业务员,有量化的指标,奖金是算出来的。最难发奖金的是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贡献最大,好攀比,发奖金往往发出矛盾,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产生负面作用。  为此,有一种解决办法是搞工资奖金保密制度,让你无法比,一比较就受处罚。  奖金难发的主要原因是由分工
期刊
从2003-2008年,6年间中国饮料界最不能忽视的黑马现象就是王老吉销量从1亿到超百亿的成长神话,这种势头足以令传统饮料巨头们嫉妒、惊愕乃至恐慌。但2008年之后,王老吉对外公布的数据减少,隐隐让人觉察其形势的不妙。  事实上,在王老吉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已经悄然埋伏……    消费者心智中的三大战役    破解王老吉的成功,首先从消费者的认知角度看凉茶的三大战役。    1 “怕
期刊
秒杀营销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和促进销量,互联网营销也绝不能靠低价去赢得竞争,为了赶潮流而秒杀是不可取的。    2009年9月,淘宝网为庆祝成立六周年,举办了一次“一元秒杀”的网购促销活动,网络反响巨大,影响深远。此后,“秒杀”这个原本是指网络游戏中瞬间杀死敌人的词语,变成了炙手可热的促销杀手锏。  实际上,秒杀营销是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兴促销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商家的限时大甩卖。它与线下商
期刊
短短几年间,王老吉单品销量超过世界第一饮料——可口可乐,成为中国本土饮料的明星,集万种光芒于一身。但就在这本该乘胜追击之时,王老吉却被诸多尖锐的管理问题困扰着,这个创造了销量增长神话的榜样式企业,正在经历着快速成长带来的阵痛。  王老吉的成功是定位理论的成功运用。但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适当调整定位,每一步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由此看来,定位就是一个阶段品牌成长的工具,如果过分依赖单一的
期刊
王老吉用8年时间创下了国内饮料行业不可复制的营销神话。笔者认为,这不仅归功于加多宝公司精确的市场定位和成功的品牌运作,更得益于其独到的市场运作模式和精细化的管理。  在销售实践上,加多宝一反国内饮料企业以营销商为核心,以流通和现代渠道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而是另辟蹊径,以餐饮领域为第一切入点,扩宽市场,以企业销售人员为主导,淡化经销商的功能,进行精细化的市场运作。  但是,这种市场运作模式是建立在企业
期刊
因一系列麻烦事件而“有点烦”的王老吉,着实让人感到纠结,究其根本其实是一场利益之争的闹剧。加多宝集团成了剧中的“焦点”,“演员”还有广州王老吉药业、香港同兴药业、广药集团、香港王老吉传人王建仪……这出戏的剧情跌宕曲折,只要王老吉还在继续销售,这场戏就难以结束。  王老吉会是怎样的命运?这是很多“观众”都想知道的结果。    同室操戈,祸起萧墙    1995年,“加多宝”从广州羊城药业租赁了“王老
期刊
领导地位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心智屏障,不仅可以抵御对手的强势进攻,还能借助对手的发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心智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占有心智资源应是企业战略核心之所在。  本文以蒙牛为例,解读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运用恰当的定位方法,成功抢占顾客的“心智资源”。    关联定位,快速切入心智    商战的本质就是发生在心智中的认知之战(即用一个更好的认知去对抗另一个认知),而不是产品之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