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概念教学,助推生命观念形成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t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体內废物的排出”为例,阐述了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概念引入、概念建立、概念梳理、概念深化四个方面提出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更好地促成了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构及生命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生命观念,概念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生命观念是体现生物学本质和价值的观点或思想,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初中生物学教师在设计及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围绕《课程标准》提出的50个重要概念展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逐渐形成生命观念。然而,在传统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直接呈现,采用注入式讲解,缩短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致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对概念也只是浅层次的理解。显然,传统的概念教学行为偏离了《课程标准》指导精神,不仅不利于学生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更不利于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笔者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为例,从概念引入、概念建立、概念梳理、概念深化四个方面提出基于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更好地促成了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构及生命观念的形成。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入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思维的活动,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抽象概括。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境中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作为基础,并且把将要学习的内容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其编码、加工、转换,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的过程。教师需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认真进行教学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概念。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本章的重要概念是“人体产生的废物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通过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学习,学生已了解“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每日排尿的生活经历,提问:水对人体的维持正常生命代谢十分重要,而排尿时会排出很多的水。那么,人為什么还要排尿呢?这样创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概念。
  2 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多角度促成学生建立概念,初步形成生命观念
  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生物学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有效途径。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学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需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活动,多角度促进学生建构概念。
  《课程标准》对本章内容的具体要求为:①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②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③描述其他排泄系统。因此,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是“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达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教学目标,教师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系统到器官再到组织结构)去引导,给学生创造各种情境,并提供直观材料(如图片、实物或模型)及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以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为基础,通过合作观察、资料分析讨论、模型建构等探究活动自主建构次位概念,再螺旋式发展建立重要概念,初步形成生命观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任务一:描述排泄概念。
  教师以学生已学习的“细胞的生活”“人体的营养”及“人体的呼吸”知识为基础,使学生明确人体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命代谢活动,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和氧,也必须将生命代谢产生的废物及时排出,从而引出排泄概念。同时,结合生活中排尿、呼气及排汗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排泄废物的三个主要途径。再对比排遗(排便),使学生进一步明晰:排泄是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及无机盐等)的排出,而排尿是主要的排泄途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
  (2)任务二: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
  教师展示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P73插图4-45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并设置问题串:①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②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③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照示意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由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地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初步建构“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等概念。
  (3)任务三: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子任务一:描述肾单位的结构。教师先展示肾脏内部结构示意图,说明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接着,再向每个小组分发肾单位结构模型,指导学生结合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P73插图4-44肾内部结构示意图认识肾单位的基本结构。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初步认识肾单位的基本结构,并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①肾单位的组成: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组成。②肾单位的结构特点:肾小球和肾小管外周形成两段毛细血管网;肾小囊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肾小管细长、弯曲,与肾小囊联通,形成的结构像漏斗。③血液在肾脏中的流动途径:肾动脉→肾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周毛细血管网→肾小静脉→肾静脉。
  子任务二:概述尿液的形成,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一致的观念。教师先展示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P74“资料分析”栏目中的表格,组织学生对比分析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及尿液的成分上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血液流经肾单位不同结构时成分发生的变化,推测肾小球、肾小囊及肾小管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再播放尿液形成过程的动画,结合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P75插图4-45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概括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建构尿液的形成的概念(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一致的观念。   子任务三:说出尿液的排出及意义。教师再次展示教科书P73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阐述在肾脏中形成的尿液含有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尿素、多余的水及无机盐,同时抛出问题:①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②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排尿是间断的,其原因是什么?③排尿对维持人正常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总结得出:①尿液排出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②间断排尿的原因:形成的尿液暂时储存在膀胱中。③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且对调节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也起着重要作用。
  3 指导构建概念图,梳理概念,形成知识网络,提升生命观念
  概念图是组织和图形化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及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一般由“节点”“连线”及“相关文字标注”组成。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构建概念图(图1),对所学概念进行梳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理解概念本身,进一步明晰各层级概念间的关系,使零散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使学生的结构与功能相一致的观念得到提升。
  4 深化概念,确立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学生在理解生物学重要概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总观性認识。它的确立是一个知识到观念的递进过程,是对具体生物学知识的超越。概念深化是在学生建立及梳理概念基础上,拓展、丰富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概念,最终确立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是生命观念之一,是人们在生命体的不同结构层次上对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来的思想或观念,其内涵是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功能就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支撑。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的确立需要经过多次双向认知。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建构概念过程中,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一致的观念性认识,在建构泌尿系统概念图,梳理概念过程中,使结构与功能相一致的观念性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这种观念性认识是不稳定的。学生在已建构起“人体产生的废物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的概念的基础上,将此概念应用于生活实际,解释或解决生活的问题,可以使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性认识得以确立。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提出问题:①健康的人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为180L,为什么实际排出的尿液量只有1.5L?②膀胱的功能是暂时贮存尿液,生活中,有了尿意,能不能憋尿?③如果人的肾功能衰竭而无法正常工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应用概念,小组讨论、得出:①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及尿素形成尿液;②膀胱过度膨胀会影响其正常功能,有了尿意要及时排尿;③当肾衰竭无法正常工作时,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无法排出,人会中毒死亡。
  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形成生命观念。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初中生学习生物学的核心,也是他们形成生命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整体设计,统筹规划教学活动,采用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深化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建构概念,在概念的建构中确立生命观念。
其他文献
摘 要 运用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中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导课程的设计,借助学生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自主建构的方法学习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爱自然,尊重动物。  关键词 先行组织者策略 动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
摘要 采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教学,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假设与论证、归纳与推理,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路径,深度体验“假说演绎法”,充分感受逻辑推理之美,以此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应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判断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  关键词 假说-演绎法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摩尔根 果蝇杂交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
教学一得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改进与拓展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一实验的困难是:①DNA很难被染料染成绿色,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染液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②实验操作过于复杂,不便于操作。针对以上问题,对实验材料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细胞核能很好地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实验结果稳定,效果明显。    1 材料的准备及改进  材料
1 教学背景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中专题四课题二“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需用3~4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课题主要是进行3个子课题的探究:(1)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2)探究“不同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3)探讨“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对同一污渍的洗涤效果的比较”。下面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完成对第一个探究实验的分析以及对第二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从2009年开始,在高中一年级实施了“136”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136”课堂教学模式正是源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抉择。    1 “136”课堂教学模式的释义    1.1 “136”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136”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条主线:素质教育;三种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六个步骤:编制导学案、预习、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复习反思。学生的活动是模
摘 要 分析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方法,探究了提问艺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提问艺术 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方式。同时提问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比较常用的交流方法。教师在课堂进行提问,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具
摘 要 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例,从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根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任务选择评价方法、评价信息的解读和反馈等方面,分享运用学习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学习性评价 学习目标 生物学教学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学习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学习性评价是指发生在课堂互动中的
在学习“整式的加减”这一章时,小伟根据老师的建议积极准备了错题本,并且在记录错题时,没有写上正解,只记下了分析过程,等过一段时间,再独立完成这些错题的正确解答,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错题本吧!  1. 识别单项式、多项式出错  例1下列式子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  0,3,-,,-,,x5 0.2x2 1.  小伟的错解:-,,-,是单项式;0,3,x5 0.2
摘要结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把染色体结构变异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概念与实例相结合,呈现给学生,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相应探究活动让学生竞猜,设计小组合作制作模型,通过学生的充分展示交流,教师引导鼓励,适当评价。整节课体现为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充分动手,充分表达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会学生从身边做起,热爱环境、热爱生命、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
摘要:以佐野(1998)对日语比较性程度副词的分类研究作为基础,将ずっと类中的“ずっと”“はるかに”“よほ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从它们与日语语气表现(モダリティ)关系的视点出发进行一系列的探讨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ずっと”“はるかに”“よほど”作为比较性程度副词,“ずっと”和“よほど”的主观性表现居多,主观性较强,其中“よほど”的主观性又超过了“ずっと”,而“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