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xingt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小学生害怕作文,一提到作文,便不知从何下笔。如何让他们学会写作文、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每个人都有这“源头活水”,可为什么有人写作时妙笔生花,有的人却总是一副江郎才尽的样子?用好这源头活水的关键是要留心观察生活,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并随时做好记录。
   学生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无话可说并不是生活真的乏味得没有什么好写,往往是平时缺少观察。杨红樱写的《淘气包马小跳》,红遍了中国。因为马小跳的故事几乎发生在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但在杨红樱写出来之前,并没有人发现这些事情的文学价值。杨红樱能写那么生动,她做小学教师时,肯定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
   比如某教师因某事发火了。学生看到了也只一句“那天,某老师生气极了”就完了。如果在老师发火的时候,能认真观察,看老师生气时神态有什么变化,说了哪些话,同时有什么动作等,他的笔下就可以变成一段极其生动的文字。陆游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脱离生活的写作犹如闭门造车,终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养成留心观察,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就是陆游说的“诗外”功夫,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打好基础
   首先,要上好阅读课。学生要运用字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先得识文断字,这无需多说。就一些写作技巧而言,阅读课的渗透教学不容忽视。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不可能仅仅通过一学期几课时的作文指导课就能让学生完全掌握。作文指导课充其量只是考前的复习,而真实的教学应渗透于日常阅读教学中。学生写作文常常抓不住中心,那么上阅读课时,便去看看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谋篇布局,详写或略写的目的何在;学生写作文时缺少细节描写,不生动,除了教会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之外,就应该在阅读课上更多地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在阅读课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心领神会了,作文时自然就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了。
   其次,课外阅读不可忽视。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
   第一,读书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巩固在课堂中学到的字词句,还能了解更多的语言知识。
   第二,读书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读书多了,知识面广了,无论遇到什么题目,学生都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三,读书能改变学生的思维。学生书读得多了,无论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能胸有成竹,一泻千里。
   三、耐心指导,做学生习作的引路人
   1.上好作文指导课是基础
   怎样上作文指导课呢?有人说要细致入微,否则学生无从下手;也有人说过细会限制学生思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表达的是老师的观点,且千篇一律。可谓公婆各有理。笔者认为要细致入微、步步深入,还是仅仅创设情境、激发写作热情,关键要看学生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学生写作水平较高,能写出通顺的文章,教师上作文指导课,通过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灵感就足够了,这样,有利于学生写出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如果学生水平较低,则需要细一些。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都可以加以引导,给予示范。叶文玲谈及写作时也说:“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初学写作,老师放得太宽,要求太高,容易让学生不知所措,产生畏惧心理。
   2.重视教师的下水作文是关键
   要求教师下水作文,“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文尤其如此。只有教师自己实践了,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难处,从而给予恰当的指导。批阅作文时,这儿用词不当,究竟用哪一个词更好?某一句怎么改更流畅,如何提示学生才能让他准确领会,教师都要心里有数,如不然,是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
   常听领导、家长批评:某教师改作文只会圈出了错别字。由于教师自己常年不写作,对学生作文究竟哪儿不好,如何才好,也不清楚。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读一读就心中有数的境界呢?唯有经常动笔写作了。“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多读书当然比不读要好得多,但要真正达到不假思索就能左右逢源的境界,只读还远远不够,还要动笔写作,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熟悉作文的一点一滴,才能在批改作文时敏感地发现问题,准确地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
   不仅如此,教师与学生写同一题材的作文,如记同一次活动、写同一件事等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的下水作文可以更加明晰地体现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讲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从而起到示范作用。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日之功,除教师的正确指导,还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多练、多写,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诗内诗外的功夫都练扎实了,这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其他文献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标准,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可靠保障,所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  一、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富有成效地教育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基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因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
语文是什么?是单调的文字、枯躁的句子、艰深的文章,还是咬文嚼字的烦恼、死记硬背的无奈、兴诗作赋的苦涩?笔者认为,语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享受生活的
“成功的班主任不仅善于放大孩子的优点,而且善于智慧地把孩子的缺点加工转化成美丽的优点。”做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一直是我向往的人生目标。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互勉。  一、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师爱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理想化”人才,那么教师这一职业还会如此神圣吗?为师者,
一、在学生面前不说虚的,要做到“一言九鼎”  班主任要在学生面前有威信,首要一条就是要说话算话。“有言必行”,这个“言”不是班主任的一言之谈,不是班主任的个人意志。这个“言”是指师生共同民主制定的科学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守则、行为规范、公约等,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这些规定既有一定的强制作用,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要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使师生都有章可循,有案可查。班主任要排除干扰,敢抓敢管,按
一、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个体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一些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参与在学生认识活动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大,可是学习成绩差距却较大。就是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他的成绩在不同的阶段也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所谓的“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这个道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利用情感的作用强化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的情感氛围,对学生动之以情,不仅能诱发学生求知欲,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参与创造意识,从而倾心投入学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情导入,入境动情  “以情导入”重在“导”。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多下一番功夫,挖掘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情感,精心设计导语,声情并茂地创设一种恰当的气氛引导学生入境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成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集成在一起应用于教学中。  随着学校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已呈普遍之势。多媒体逐渐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
新课程标准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如何开发低成本实验始终困惑着广大教师。对于高中物理低成本实验的开发,浙江省特级教师赵力红老师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教学仪器与实验》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这些研究无疑对初中科学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遵循赵老师的研究轨迹,以课堂实践为载体,对如何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开发低成本实验进行了思考。  一、“课堂低成本实验”设计思路的来源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英语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建议。   一、明确阅读目的,讲究阅读方法,提高理解率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理解的正确与否是阅读的关键。为了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识,理解文章所述的内在联系,领悟文章内涵
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而以此为背景的课堂教学便可称之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实施?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尝试与思考: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