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它意在表明——文学作品是伴随作者的丰富情感而生的,读者也应带着自己的情感去阅读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走向作者和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时至今日,在大力强调人文教育新形势下,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为基本特征的语文学科教学,更应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认真挖掘并努力彰显不容忽视的人文元素,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人文化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逐步打下坚实性基础。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古诗教学角度,拟就如下三个方面,试简要阐述并非成熟的一己私论。
一、化形态为手段,努力彰显古诗教学的人文性
古诗是一门内外兼修的艺术性文化,以形象感为基础,集形象、意蕴和情趣为综合一体。我们应当重视对学生视听感官的形象性刺激,有效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和转换,积极开展人文性教学活动。
1.借助图画形体化,易于理解诗意、领悟内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善于盘活诗中之“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更加深刻地领略它的丰富内涵。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对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笔者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庐山的正面与侧面图像、近照与远照图形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观看和比较中感知它的多姿多彩;然后通过图文结合进行揣摩、推敲,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诗句的感悟与体验;最后延伸其蕴含哲理——看到人事和物象,简单化角度和视野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只有全面联系才会客观、正确、公正。
2.努力实现情境化,易于外化在形、内化在心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就古诗教学而言,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加上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传递声感和形感的有效刺激,从而让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起来,让学生从“视听盛宴”中获取令人愉悦的形象化感知。
二、以想象为支撑,努力彰显古诗教学的人文性
由于时空跨度等因素,古诗中所描绘场景和隐藏性画面,需要引导学生在记忆表象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心理过程作用,进行还原、再现和盘活,以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1.通过想象活動,让重点词语表象化
古诗文不仅语句生动,字词精炼,而且跳跃度大,写法夸张,这对小学生学习来说极具挑战性。教学时须要让词语通过“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等手段实现表象化,就是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合理化想象,让词语在大脑中形成主体画面。
2.通过想象活动,让古诗创作本原化
古诗多是作者在见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下极具想象力的产物。教学中应让学生借助想象,启迪思维,深入感悟其诗情画意,从而逐步实现创作的本原,以更好地进入诗中,与作者同振共鸣。
三、以情感为纽带,努力彰显古诗教学的人文性
1.引导学生在生活链接中缘趣融情
如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该诗质朴无华、动静自如,整体上叙事,心理描写却很明显。前两句描写了小牧童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洒脱;后两句则写他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地专注!这由动到静的变化,把小牧童活泼有趣的样子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如何捕蝉”则没有进行描述,为读者留下了个性化遐想的空间。笔者引导学生链接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情趣化“补白”,从而在内外互动中深化他们古诗学习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缘趣融情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精神纽带,更是学习活动中缘趣融情的活力所在。以《赠汪伦》教学为例。笔者借助于投影和音乐,并且以多人小组为单元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友的热闹、欢乐场景,让他们根据个性化想象随意地进行跳唱,以充分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刻喻意。既激发了学习情趣,又从中攫取了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综上所述,“化形态为手段”“以形象为支撑”“以情感为纽带”,这是古诗教学的“三板斧”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进行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弥漫和延伸,以不断放大人文教学的效益和效应。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225003)
一、化形态为手段,努力彰显古诗教学的人文性
古诗是一门内外兼修的艺术性文化,以形象感为基础,集形象、意蕴和情趣为综合一体。我们应当重视对学生视听感官的形象性刺激,有效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和转换,积极开展人文性教学活动。
1.借助图画形体化,易于理解诗意、领悟内涵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善于盘活诗中之“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更加深刻地领略它的丰富内涵。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对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笔者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庐山的正面与侧面图像、近照与远照图形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观看和比较中感知它的多姿多彩;然后通过图文结合进行揣摩、推敲,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诗句的感悟与体验;最后延伸其蕴含哲理——看到人事和物象,简单化角度和视野是片面甚至错误的,只有全面联系才会客观、正确、公正。
2.努力实现情境化,易于外化在形、内化在心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就古诗教学而言,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加上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传递声感和形感的有效刺激,从而让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起来,让学生从“视听盛宴”中获取令人愉悦的形象化感知。
二、以想象为支撑,努力彰显古诗教学的人文性
由于时空跨度等因素,古诗中所描绘场景和隐藏性画面,需要引导学生在记忆表象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心理过程作用,进行还原、再现和盘活,以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1.通过想象活動,让重点词语表象化
古诗文不仅语句生动,字词精炼,而且跳跃度大,写法夸张,这对小学生学习来说极具挑战性。教学时须要让词语通过“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等手段实现表象化,就是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合理化想象,让词语在大脑中形成主体画面。
2.通过想象活动,让古诗创作本原化
古诗多是作者在见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下极具想象力的产物。教学中应让学生借助想象,启迪思维,深入感悟其诗情画意,从而逐步实现创作的本原,以更好地进入诗中,与作者同振共鸣。
三、以情感为纽带,努力彰显古诗教学的人文性
1.引导学生在生活链接中缘趣融情
如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该诗质朴无华、动静自如,整体上叙事,心理描写却很明显。前两句描写了小牧童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洒脱;后两句则写他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地专注!这由动到静的变化,把小牧童活泼有趣的样子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如何捕蝉”则没有进行描述,为读者留下了个性化遐想的空间。笔者引导学生链接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情趣化“补白”,从而在内外互动中深化他们古诗学习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缘趣融情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精神纽带,更是学习活动中缘趣融情的活力所在。以《赠汪伦》教学为例。笔者借助于投影和音乐,并且以多人小组为单元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友的热闹、欢乐场景,让他们根据个性化想象随意地进行跳唱,以充分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刻喻意。既激发了学习情趣,又从中攫取了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综上所述,“化形态为手段”“以形象为支撑”“以情感为纽带”,这是古诗教学的“三板斧”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进行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弥漫和延伸,以不断放大人文教学的效益和效应。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2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