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在“平行”中敞亮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0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行话语”即在对话的教育里,师生之间不再是主客对立,而是基于对话的相互学习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的双主体共同投入欲认知对象之中,去进行对话,创造自主的文化。怎样在课堂上使对话收效显著,是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动力;而有效的对话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思考,与教师一同去探讨未知的世界。这就是“平行话语”的意义所在。
  一、以精准的点拨唤醒学生的“发散”意识,师生在“平行”中敞开
  1.点拨关键词语,在流畅的发散中平行
  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基层,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思想,探索较多的可能性。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眼,以其为对话的落脚点,点石成金,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如《画龙点睛》一文中对于游客的描写占用较多篇幅,且用词十分传神,耐人寻味。我在教学时,抓住“惊叹不已”一词,启发学生想象游客们目睹点睛后的龙腾空飞去后说了些什么。因为难度不大,学生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但始终缺乏逻辑性。于是我加以点拨:“请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惊叹不已’是什么意思?游客惊的是什么?叹的又是什么?”这样一来,这个疑点经过分解就变得具体化了,学生的想象有了支点,答问也有了层次感,还能很好地衬托画家高超的技艺。在外化语言图式的思维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比较答案的细微差别,从而发散思维呈现出了流畅性及层次性。
  2.点拨角色转换,在变通的发散中平行
  变通性是发散思维的中层,着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文本解读过程中,更易吸引学生探究兴趣的是意料之外的转折点,而教师应在钻研教材、预设教学时充分挖掘文本适宜转折的生发点,促成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活变通。
  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始于亲”,真正体会父母间平淡无奇而又令人回味绵长的爱,我灵机一动,设置了这样的思维情境:假如你是映子,看到病房里动人的一幕,会怎么做?学生们对这个“挑战”表现得兴趣盎然,有的说:“把茉莉花轻轻插进花瓶,让缕缕幽香弥漫病房。”有的说:“什么也不做,轻轻转身离去。”……我接着问:“在你的身边也有这样温馨的画面吗?”殊途同归,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锻炼。根据设定的情境,学生们通过角色转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发现了身边爱的细节,感受到了身边爱的温度。
  3.点拨结尾余意,在独创的发散中平行
  独创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教师应树立起“大语文观”,充分挖掘文本中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发散点,致力于用精准的点拨引导学生跳出思维的框框,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
  如在教学《滥竽充数》时,我并未文尽意止,而是利用文本结尾的可续性,设问:“《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开始时,学生的感悟总是停留在“实事求是”“真才实学”等共识性认识上,课堂对话流于形式。于是,我进一步启发:“请大家再回到课文里,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结合当今社会来谈。”从文本细节到生活体验,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生成了许多精彩的对话。例如“吹竽队伍中一定有不少人知道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他们却不去揭发,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社会上有些贪官互相包庇,瞒上欺下,令人气愤!”“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立即走人,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一点应该表扬。”……教师“平波起浪”地带领学生再次潜心会文,以“少许”引发了“许多”,学生在交流思想的同时,也收获了语言内蕴“出乎其外”的美妙。
  二、以巧妙的留白唤醒学生的“批判”意识,师生在“平行”中思辨
  1.利用知识点留白,在批判文本中平行
  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对于那些一眼见底的事物,学生就会感到淡而无味,如啃石头。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空白精心设计“留白”,适时地激荡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在教学《海伦·凯勒》时,我抓住三个“练习”中的逗号,暗示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谁还有新的发现?”不一会儿,一个学生不确定地说:“我发现有两个标点好像错了……最后一句中的两个逗号应该是两个顿号。”我并未急于表态,反问道:“难道是语文书错了?你们认为呢?”这下子,教室里不平静了,经过一番讨论,意见趋向一致,学生纷纷表示:这里就应该用逗号,因为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表示海伦每一次的练习都是十分艰难的。“谁还有新的发现”实则是在暗示学生:这儿还有问题。当非共识性认识出现时,教师适当给予鼓励。参与争论的主体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寻觅言论依据,对外部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在思辨论争中,解放个性、领悟文道。
  2.利用情感留白,在批判习惯中平行
  语文课堂需要给学生留下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情感问题,创设情感的留白,让课堂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寂静的气氛,构建巩固品味、想象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地放飞思绪。
  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当学生对“洪教头”这一人物作出“狂妄自大、凶残贪财”等贬义评价后,我追问:“看来洪教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是这样吗?”学生先是点头称是,接着又疑惑不定。我提示道:“在课文最后找一找,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很快找到了“满面羞惭”一词,我接着引导学生续想洪教头落败后的心理活动,明白真正的坏人是不会有羞愧之心的,洪教头的“坏”是有难言之隐且可以转变。不同观点间的交锋必然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在学文过程中,习惯性地认为林冲是一个英雄人物,而英雄棒打的一定是坏人。教者以关键词语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情感补白中自我反省,提高对信息的捕捉、评判能力,实践文本多样化的解读与体验,从而定势思维发生质变,批判思维得到提升。
  3.利用失误留白,在批判自我中平行
  教学过程中的思辨旨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兴趣、个性、情感、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呈现、撞击。这个平台一方面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对教学的人性化预设;另一方面也源自课堂生成,且后者更具影响力。   如在教学《蝉和狐狸》时,我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蝉或狐狸说些什么?”一个学生说:“狐狸,你真笨!应该选择隐蔽的处所排便,这样不就能继续吃蝉了吗?”我借机引导:“哦?你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不错!不过,我们一起想想看,狐狸更加狡猾之后会干些什么呢?”学生马上意识到,狐狸会把小聪明用在危害小动物上。我追问道:“这种用来害人的小聪明值得赞赏吗?”学生立即心领神会,纠正了错误的思维方向。学生出错是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事,教师如直接奉送“真理”,学生便失去了发现的快感。教师应以失误为契机,或追问暗示,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的失误作为前提,令其开展对自我的批判,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三、以恰当的疏导唤醒学生的“聚合”意识,师生在“平行”中融合
  1.于重组时疏导,在循序的聚合中平行
  基于教学目标,将文本进行重新组合,促使学生产生活跃的思维,从而更好地达成目标。在这个个性化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恰当的疏导举足轻重,可以引领学生积蓄体悟,曲径通幽。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出示了文中一部分四字词语。在充分交流、品味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请按一定规律将这些四字词语归类。”学生很快将其划分为三类:景致、经历、琴声。在一番美读想象之后,再以这三类词语辐射至文本句段,分别以“从如此美好的景致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阿炳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琴声中你听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会文悟情。有了之前的逐步积累,学生的情感之帆早已涨得满满的,时刻蓄势待发,领会文本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2.于比较时疏导,在辩证的聚合中平行
  苏教版语文教材把一些主题相同的课文编排在一起,为我们进行组合训练和比较阅读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时,我将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异同。经过分析比较,学生发现四位主人公的国籍、时代、身份、经历等不同,文本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不同,但四位主人公都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凡的功绩。我进一步追问:“编者将这几篇文章归入一个单元的用意是什么呢?”学生的回答集中在了三个相同点上,都能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我接着提示学生:“再结合不同点想想看。”学生在自读、自省中领悟到:任何人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战胜挫折的决心,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种层层剥笋,去粗取精式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
  3.于迁移时疏导,在归一的聚合中平行
  当学生的思维受认知经验的局限,出现阻塞,停止不前时,教师应及时用恰当的导语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使其高效运转,迅速移位、融合、定位、呈现,在思维的迁移中有效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我请学生以未来主人的身份,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第二个家园”。也许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太空球到生态岛,学生的未来家园依然离不开地球的影子,我适时引导:“还可以利用本单元学习中了解到的科技信息进行设计哦!”这个提示收效显著,有的学生联想到了“神舟号”,提出“人类可以建造‘宇宙空间站’,用‘引力火箭’解决失重问题,‘净水转化器’则可以吸附、采集彗星上的水分”。有的学生想到了克隆技术,提出“克隆许多小地球,像足球那么大,可以发射出去,慢慢打开,还可以收起来,以免被彗星和陨石碰撞,同时修复地球母体”……支点性的疏导引领着对话实现质的飞跃。从各式飞行器到克隆技术,自由的言说最终归为创建适宜人类生存的理想家园。
  综上所述,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意识、一项技能,没有固定的运行模式,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更多地表现出应境性、生成性。《礼记·学记》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一名出色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语言大师,用严谨、睿智、优创的风格化教学语言引领学生在意识的觉醒中碰撞思维,在思维的运作下言说自我,成为课堂语言实践的弄潮儿。?
其他文献
【摘要】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素养引领下的数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本文围绕思维深刻性这个主旨,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阐述了关于如何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思维 深刻  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核心素养中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于教师节在北京八一学校的讲话而指出:“教师要做
2013年秋,我在台北新生国小观摩了该校郑济仁老师执教《翠玉白菜》(选自台湾南一书局出版的国语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五课)的教学过程。以下是他的教学活动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简约明了,过程简单朴实,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扎实有效。对照两岸小学语文学习的目标与评量、时间与内容。笔者有三点启发:  学习目标清晰——“来这里”  从活动设计中可以看出,本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能力指标有三项。为了达成目标。师生开
【摘要】华罗庚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就是把薄的书读厚了,也能把厚的书读薄了。读文学书是这样,读数学书也是这样,如何充分发掘教材,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对一些数学知识做深度思考,掌握本质的东西,就是把书“读薄”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新旧知识及相关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就能深化对新知的理解,这也就相当于把书“读厚”了。只有这样真正把数学知识读懂了,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更大发展。  
【摘要】趁着教学改革的东风,笔者学校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改革课堂教学”相交融的内涵与途径,进行着“翻转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本文从组织结构、课堂引领、信息整合、专家指导、微视频制作、课堂展示、点面结合七个方面总结了学校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的经验。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成果 反思  2013年,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映入了翰林人的视野,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册就选编了为数不多的说理文教材,教师教学此类文体时,往往重理轻文,丢弃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严重缺失。  针对以上教学状况,在无锡市青年教师同篇目《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中,我们本着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充分依托教材特点,在词语的获取和运用,在事例论证的叙述方式,在掌握说理文构篇的基本方法这三个
【摘要】空间观念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发展想象空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各种活动建立清晰的几何观念,从而真实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 面积  研究的问题  《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点→线→面”的飞跃、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转化,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轰轰烈烈的十年课改中教学评价的改革必不可少,它对于写字教学的变革更是一大重点工程。传统的写字评价,都是从教者的角度依据由自我观察而得,因此对孩子的评价往往也不够客观准确,明显暴露出评价主体及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素质得不到多样性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小学生写字训练的通知〔84〕教初字014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继出
【摘要】群文阅读的优势明显,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还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鉴于此,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群文阅读视野下进行习作教学,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群文阅读 习作能力 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是一种突破性的阅读方式,和一般的单篇阅读和整本阅读不一样,它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
源起:学生真的在观察吗?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到91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并能判断出看到的形状。听过几次公开课,教师都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一个小动物,观察时学生在自己位置看,再到小组中其余三个位置去看,然后回到座位,最后师生交流看到的小动物的样子。乍一看,学生是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呀!但细细一想,学生在一个位置观察的时间是很短的,快的学生甚至几秒钟就
缘由——误入藕花深处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有的零散地穿插在各个主题教学中,有的则是浓墨重彩地呈现,甚至形成一个主题单元。笔者整理了一下,发现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各有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历史题材,比重相当大。如何开展此类题材的课堂教学?笔者选择六年级下册《不平静的世界》一课尝试教学,遭遇了这样的失败:  《不平静的世界》第一次教学:  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