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将试点对中小学女生实施女性教育
3月29日,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网络问策网友座谈会。原广东省女子中专校长缪美贤指出,现有的中小学教育还深陷在应试教育当中,家长担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输在起跑线上”,而忽略了女性人格的培养“输在起跑线上”。缪美贤建议,女性教育要从“小”抓。“应该从儿童期、青春期就开始着手,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政思教材或辅助教材,采用感人的文艺形式与生动的案例,避免枯燥的说教,让同班的男孩子也一来学习、了解和认同。”她同时建议,在各类大学,都应设有女性专题课,进一步深化女性教育,提高女生的理性思维,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女生懂得在两性博弈中扬长避短,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学会在男女还不那么平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
广东省副省长、省妇儿工委主任雷于蓝率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现场一一做出回应,并回答了在线网友的提问。雷于蓝表示,今后在编制规划时,将考虑协调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在广东进行试点,从中小学女生开始进行以“四自”精神为核心的女性教育。新规划预计今年第三季度颁布实施,先从试点中取得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
(摘自《广州日报》2011年3月29日)
江苏:力争做到千名学生配一名心理教师
3月17日,2011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提出将继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努力做到全省中小学每千名学生有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近年来,江苏省组织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从小学到高中,分学段、分模块,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系统化、科学化;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1600多名,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被纳入该省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培训范围。以南京“陶老师”工作站为依托,江苏开通了“96111”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24小时为全省乃至全国未成年人提供咨询服务。此外,江苏省13个省辖市以及近30个县(市、区),都建起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全省城区中小学90%以上、农村中小学70%以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5日)
司马南:成年人打破、剥夺了孩子探索的自然进程
被誉为“反伪科学斗士”的司马南做客凤凰网时指出,今天的孩子所获得的资讯,所习得的理念和方法,比父辈更多更细,越发凸显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得法、不得体、不人性,甚至因为这种管教,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因此,家长们需要自省,检视自己的行为,进而改进方式,与孩子进行诚意沟通。
司马南指出,过去是“孩子们(兄弟姐妹)”一起成长,在嬉戏玩耍的过程中,熟悉集体生活规则,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人与人交往的规范。而現在的独生子女被迫选择成年人作为自己的玩伴。成年人是规则与标准的制定者,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判者,成年人往往习惯于教育、教训、格式化孩子,而不是平等地对待孩子。而孩子的嬉戏玩耍多是无意义的本能表现,其无穷无尽的精力,对大人或许构成了负担和压力,成年人通常缺乏耐心;即使父母是幼教老师,依然不能替代孩子们平等的玩伴。而且成年人对一切已了然于心,缺乏发现感、新鲜感,幼小的生命面对的是一个既定的、森严的、有着严格规定性的不好玩的环境,孩子的快乐天性以及伴随而来的玩伴们彼此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探索的自然进程被打破、被剥夺了。这种剥夺制造出一批过早失去少年天真的小大人,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残忍,而且这种无奈的残酷已经固化为模式,多数情况下,人们习以为常。
(摘自凤凰网教育频道2011年1月7日)
钱文忠:教育不可能无“惩戒”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博客中指出,孩子不是成年人,必须管教、必须惩戒。“惩戒”教育的背后,是用更长远、更负责任的感情去爱孩子。学习不可能全是快乐的,孩子需要接受更多“惩戒”的历练。父母、师长等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孩子“让步”,其实是毁了他们的未来;教育向社会的不断“让步”,则会毁了国家的未来。
钱文忠认为,对中国的教育应当有一种忧患意识,“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这是对的,但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走进社会,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教育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不要轻易向孩子让步,也不要轻易向家长让步。社会要赋予校长、老师更大的权利、更高的荣誉、更好的待遇,但是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大的责任。
(摘自新华网2011年3月4日)
五部委: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发布
3月13日,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开展的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发布了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报告涉及了学习、情绪感受、人际关系、自我管理能力和性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报告称,早上起得太早和学习负担重是小学生不愿意上学的主因。父母吵架和父母食言是他们最不高兴的两件事。小学生感到愉快和自豪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学习或者学习成绩好。人际交往方面,小学生并不像社会上对独生子女担心的那样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冷漠。绝大部分小学生知道母亲的生日,并认为做一些事情或自己本身取得进步会令妈妈高兴。初中生中有20.3%和6%的父母不怎么帮助孩子甚至不理解孩子。学习是影响初中生情绪的最主要因素。而有关性健康知识,18.6%的初中生不知如何应对或应对方法有误。大部分初中生生理上有疑问最希望求助于妈妈和老师,而父亲在性教育,尤其是男孩子性教育中比较缺位。报告还显示,四成多的高中生因为压力或焦虑而引起了身体不适。其人际交往问题非常突出,75%的学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55.5%的学生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分析原因,一是不知如何跟陌生人交往,二是觉得自己性格不适合与别人打交道。而大多数高中生性健康知识是从同学处得来,并不是人们常以为的网络。
(摘自《京华时报》2011年3月14日)
中国青年报:发布中小学教师走穴调查
3月31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8.2%的人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走穴现象普遍,其中27.3%的人觉得“非常普遍”。受访的1500人中,47.4%的人参加过校外补课,58.2%的人是家长。调查中,97.1%的人认为中小学教师走穴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走穴的原因,53.4%的人认为是因为“收入偏低”;68.8%的人认为是“缺乏监管和问责机制”;59.8%的人选择“校际差距大,重点学校师资受欢迎”;57.2%的人选择“应试教育影响”;50.7%的人认为是因为“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
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梅玲教授认为,走穴问题的板子不能完全打在教师个人身上。“中小学教师走穴现象普遍,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家长的高期望、高要求和当前校际间、区域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应将课堂效果、教师的师德、备课质量、作业批改认真度以及所带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等,都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部分,并通过立法加以遏制。遏制中小学教师走穴,必须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不均衡,让家长和学生觉得没必要补课,让希望走穴的教师没有“市场”。另外,还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31日)
3月29日,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网络问策网友座谈会。原广东省女子中专校长缪美贤指出,现有的中小学教育还深陷在应试教育当中,家长担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输在起跑线上”,而忽略了女性人格的培养“输在起跑线上”。缪美贤建议,女性教育要从“小”抓。“应该从儿童期、青春期就开始着手,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政思教材或辅助教材,采用感人的文艺形式与生动的案例,避免枯燥的说教,让同班的男孩子也一来学习、了解和认同。”她同时建议,在各类大学,都应设有女性专题课,进一步深化女性教育,提高女生的理性思维,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女生懂得在两性博弈中扬长避短,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学会在男女还不那么平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
广东省副省长、省妇儿工委主任雷于蓝率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现场一一做出回应,并回答了在线网友的提问。雷于蓝表示,今后在编制规划时,将考虑协调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在广东进行试点,从中小学女生开始进行以“四自”精神为核心的女性教育。新规划预计今年第三季度颁布实施,先从试点中取得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
(摘自《广州日报》2011年3月29日)
江苏:力争做到千名学生配一名心理教师
3月17日,2011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提出将继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努力做到全省中小学每千名学生有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近年来,江苏省组织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从小学到高中,分学段、分模块,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系统化、科学化;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1600多名,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被纳入该省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培训范围。以南京“陶老师”工作站为依托,江苏开通了“96111”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24小时为全省乃至全国未成年人提供咨询服务。此外,江苏省13个省辖市以及近30个县(市、区),都建起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全省城区中小学90%以上、农村中小学70%以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5日)
司马南:成年人打破、剥夺了孩子探索的自然进程
被誉为“反伪科学斗士”的司马南做客凤凰网时指出,今天的孩子所获得的资讯,所习得的理念和方法,比父辈更多更细,越发凸显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得法、不得体、不人性,甚至因为这种管教,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因此,家长们需要自省,检视自己的行为,进而改进方式,与孩子进行诚意沟通。
司马南指出,过去是“孩子们(兄弟姐妹)”一起成长,在嬉戏玩耍的过程中,熟悉集体生活规则,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人与人交往的规范。而現在的独生子女被迫选择成年人作为自己的玩伴。成年人是规则与标准的制定者,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判者,成年人往往习惯于教育、教训、格式化孩子,而不是平等地对待孩子。而孩子的嬉戏玩耍多是无意义的本能表现,其无穷无尽的精力,对大人或许构成了负担和压力,成年人通常缺乏耐心;即使父母是幼教老师,依然不能替代孩子们平等的玩伴。而且成年人对一切已了然于心,缺乏发现感、新鲜感,幼小的生命面对的是一个既定的、森严的、有着严格规定性的不好玩的环境,孩子的快乐天性以及伴随而来的玩伴们彼此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探索的自然进程被打破、被剥夺了。这种剥夺制造出一批过早失去少年天真的小大人,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残忍,而且这种无奈的残酷已经固化为模式,多数情况下,人们习以为常。
(摘自凤凰网教育频道2011年1月7日)
钱文忠:教育不可能无“惩戒”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博客中指出,孩子不是成年人,必须管教、必须惩戒。“惩戒”教育的背后,是用更长远、更负责任的感情去爱孩子。学习不可能全是快乐的,孩子需要接受更多“惩戒”的历练。父母、师长等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孩子“让步”,其实是毁了他们的未来;教育向社会的不断“让步”,则会毁了国家的未来。
钱文忠认为,对中国的教育应当有一种忧患意识,“我们现在都说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赞扬他,这是对的,但不能过度。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走进社会,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教育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不要轻易向孩子让步,也不要轻易向家长让步。社会要赋予校长、老师更大的权利、更高的荣誉、更好的待遇,但是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大的责任。
(摘自新华网2011年3月4日)
五部委: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发布
3月13日,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开展的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发布了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报告涉及了学习、情绪感受、人际关系、自我管理能力和性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报告称,早上起得太早和学习负担重是小学生不愿意上学的主因。父母吵架和父母食言是他们最不高兴的两件事。小学生感到愉快和自豪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学习或者学习成绩好。人际交往方面,小学生并不像社会上对独生子女担心的那样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冷漠。绝大部分小学生知道母亲的生日,并认为做一些事情或自己本身取得进步会令妈妈高兴。初中生中有20.3%和6%的父母不怎么帮助孩子甚至不理解孩子。学习是影响初中生情绪的最主要因素。而有关性健康知识,18.6%的初中生不知如何应对或应对方法有误。大部分初中生生理上有疑问最希望求助于妈妈和老师,而父亲在性教育,尤其是男孩子性教育中比较缺位。报告还显示,四成多的高中生因为压力或焦虑而引起了身体不适。其人际交往问题非常突出,75%的学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55.5%的学生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分析原因,一是不知如何跟陌生人交往,二是觉得自己性格不适合与别人打交道。而大多数高中生性健康知识是从同学处得来,并不是人们常以为的网络。
(摘自《京华时报》2011年3月14日)
中国青年报:发布中小学教师走穴调查
3月31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8.2%的人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走穴现象普遍,其中27.3%的人觉得“非常普遍”。受访的1500人中,47.4%的人参加过校外补课,58.2%的人是家长。调查中,97.1%的人认为中小学教师走穴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走穴的原因,53.4%的人认为是因为“收入偏低”;68.8%的人认为是“缺乏监管和问责机制”;59.8%的人选择“校际差距大,重点学校师资受欢迎”;57.2%的人选择“应试教育影响”;50.7%的人认为是因为“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
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梅玲教授认为,走穴问题的板子不能完全打在教师个人身上。“中小学教师走穴现象普遍,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家长的高期望、高要求和当前校际间、区域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应将课堂效果、教师的师德、备课质量、作业批改认真度以及所带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等,都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部分,并通过立法加以遏制。遏制中小学教师走穴,必须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不均衡,让家长和学生觉得没必要补课,让希望走穴的教师没有“市场”。另外,还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