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讨论学习”被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有效的途径。一时间,风靡小语课堂。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讨论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作用。讨论,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学生的努力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可以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比较,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讨论,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合作。但是纵观语文课堂讨论的现状发现存在着几个误区,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真正使“小组讨论”落到实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明确讨论的目标
目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讨论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抓不住讨论的要点。如:有个教师在教《听爷爷说汉字》(苏教版小语第八册)一课时,上课伊始,让学生讨论:我国汉字有哪些构字方法?由于小学生知识缺乏,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象形、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所以这个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虽然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我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他们在玩。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实际上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了。我认为,讨论学习只有目标明确、恰当、便于操作,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目标越小越具体,就越易操作,达到的度就越高。当然,一篇课文也没必要让学生逐句逐段地讨论学习,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要点、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置出具有层次性、启发性、指导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讨论,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认识,形成能力。我在教学《乡戏》(苏教版第八册)一课时。只让学生合作学习本文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并设置出以下学习目标:①、结合插图,读通第二自然段。②、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③、课文中哪些地方反应了人们对乡戏的喜爱?④、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同桌议一议。这几个目标点面结合、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读、说、思、议的学习活动,逐步理解课文,且这几个目标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思维活跃,然后提出“为什么乡戏能引起这么多人来看,而电影院看电影的却冷冷清清?”这样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讨论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很显然,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落到学生身上。即:学生应该干什么,学生应该提高什么。教学《黄山奇松》、《庐山的云雾》这类文章,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自己去读读课文,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可圈圈、划划、读读,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这样,指向性明确,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习惯去读、去悟。通过全班学习的交流,充分领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讨论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地去读课文,边读边思,然后把各人感悟到的在小组里讨论,做到每人有话可说,以求认识上的深化,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切忌以个别学生的思维来代替其他学生的思维过程。否则,长此以往,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三、规范讨论的组织
大多数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后,就让学生自行讨论,缺少讨论方法的指导,导致讨论变成学生的自言自语,或者成为优生“发表演说”。我认为,在学生讨论时候,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一组或两组的讨论,相机在思考的方法、提问的方法、发表见解的方法、听取意见的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如果长期坚持下去,那么学生便能逐步学会讨论方法,掌握讨论技巧。讨论可采用多种形式:
1、固定式
一般是以同桌或者是前后四人为一组,可以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主持,全班交流时可派代表发言。组长还可轮流当,这样,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2、自由式
可以让学生找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因为关系融洽,情感接近,所以更能激起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他们能畅所欲言,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多变式
学生可以参加本小组讨论,也可以参加另一小组的讨论,甚至可以去找老师一起讨论。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更能充分地拓开思维空间,深化认识。读完一篇或一段课文后,每人需进行思考,组织语言,发表意见。其他人需聆听、判断、进行补充或纠正,有异议的还要争论,没有七八分钟是完不成学习任务的。而大多数教师在一这环节上仅安排四五分钟甚至两三分钟,学生不能充分进行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个象征性环节。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有机会表现,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不是象征性的“走过场”。
四、重视讨论的反馈
反馈是学生自主学习后一个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既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手段,又是学生验证学习结果的基本途径。反馈应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学生通过讨论已解决的问题,教师没必要画蛇添足了。对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同学们各持异议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点拨,因为这时学生正处于“愤悱”之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认知需要,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如能抓住时机精讲,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则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小语第八册)一课时,我让小组讨论: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反馈交流时,同学们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创新、创造力。我说你们能举例说明吗?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如果一个人落水,常规思维都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却打破常规,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这是一种求异思维。顿时,教室里掌声雷动。
总之,教师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应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并且要参与小组讨论学习,指导学生自想、自说、自做、自己解决问题,切实发挥小组讨论学习的优势,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223100江苏省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
一、明确讨论的目标
目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讨论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抓不住讨论的要点。如:有个教师在教《听爷爷说汉字》(苏教版小语第八册)一课时,上课伊始,让学生讨论:我国汉字有哪些构字方法?由于小学生知识缺乏,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象形、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所以这个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虽然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我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他们在玩。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实际上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了。我认为,讨论学习只有目标明确、恰当、便于操作,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目标越小越具体,就越易操作,达到的度就越高。当然,一篇课文也没必要让学生逐句逐段地讨论学习,教师应抓住文章的重点、要点、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置出具有层次性、启发性、指导性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讨论,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认识,形成能力。我在教学《乡戏》(苏教版第八册)一课时。只让学生合作学习本文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并设置出以下学习目标:①、结合插图,读通第二自然段。②、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③、课文中哪些地方反应了人们对乡戏的喜爱?④、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同桌议一议。这几个目标点面结合、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读、说、思、议的学习活动,逐步理解课文,且这几个目标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思维活跃,然后提出“为什么乡戏能引起这么多人来看,而电影院看电影的却冷冷清清?”这样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讨论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很显然,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落到学生身上。即:学生应该干什么,学生应该提高什么。教学《黄山奇松》、《庐山的云雾》这类文章,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自己去读读课文,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可圈圈、划划、读读,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讨论。这样,指向性明确,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习惯去读、去悟。通过全班学习的交流,充分领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讨论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地去读课文,边读边思,然后把各人感悟到的在小组里讨论,做到每人有话可说,以求认识上的深化,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切忌以个别学生的思维来代替其他学生的思维过程。否则,长此以往,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三、规范讨论的组织
大多数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后,就让学生自行讨论,缺少讨论方法的指导,导致讨论变成学生的自言自语,或者成为优生“发表演说”。我认为,在学生讨论时候,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一组或两组的讨论,相机在思考的方法、提问的方法、发表见解的方法、听取意见的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如果长期坚持下去,那么学生便能逐步学会讨论方法,掌握讨论技巧。讨论可采用多种形式:
1、固定式
一般是以同桌或者是前后四人为一组,可以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主持,全班交流时可派代表发言。组长还可轮流当,这样,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2、自由式
可以让学生找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因为关系融洽,情感接近,所以更能激起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他们能畅所欲言,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多变式
学生可以参加本小组讨论,也可以参加另一小组的讨论,甚至可以去找老师一起讨论。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更能充分地拓开思维空间,深化认识。读完一篇或一段课文后,每人需进行思考,组织语言,发表意见。其他人需聆听、判断、进行补充或纠正,有异议的还要争论,没有七八分钟是完不成学习任务的。而大多数教师在一这环节上仅安排四五分钟甚至两三分钟,学生不能充分进行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个象征性环节。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有机会表现,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不是象征性的“走过场”。
四、重视讨论的反馈
反馈是学生自主学习后一个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既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手段,又是学生验证学习结果的基本途径。反馈应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学生通过讨论已解决的问题,教师没必要画蛇添足了。对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同学们各持异议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点拨,因为这时学生正处于“愤悱”之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认知需要,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如能抓住时机精讲,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则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小语第八册)一课时,我让小组讨论: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反馈交流时,同学们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创新、创造力。我说你们能举例说明吗?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如果一个人落水,常规思维都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却打破常规,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这是一种求异思维。顿时,教室里掌声雷动。
总之,教师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应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并且要参与小组讨论学习,指导学生自想、自说、自做、自己解决问题,切实发挥小组讨论学习的优势,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223100江苏省洪泽县高良涧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