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从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方面简要论述了如何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家庭、他人、国家、社会、集体和自然界能自觉地承担份内之事的精神趋向,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接受教育等之后所形成的一种主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而且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构建奠定了科学基础。
一、实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现实意义
1.具有责任感是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责任感是社会对个人要求,对个人而言也是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意识。具备了责任感,才能对自己、家庭、他人、国家、社会、集体和自然界能自觉地承担份内之事,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责任感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素质是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力的重要体现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教育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集体、社会和他人负责,对国家负责,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责任感教育纳入进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主体表现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的大学生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少数大学生的责任感相对淡薄,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弱,崇尚自我,但上进心不足,与社会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责任的要求本身格格不入。另据山东师范大学对“80后”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80后”大学生个体展现出了较强的责任意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表现较积极,如在5·12汶川大地震救援、2008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中都表现出了很强的责任感与服务意识。但对家庭的责任、对自我的责任尚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不足,对自我的约束力较差。与此同时,他们对本群体责任意识的评价相对较低。
总体来看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自我责任感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对个人利益过度敏感;家庭责任感淡薄,对家庭成员只谈索取不谈付出;对他人责任感模糊,强调个人利益,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联系认识相对不足;社会责任感下滑,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首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团队意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转型对社会责任及价值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市场经济转型期间,不同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碰撞与融合是不可回避的。当代大学生在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效应的冲击和挑战,即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淡漠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弃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其次,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能够将责任感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加以重视。此外,很多家庭将学习作为了对孩子的唯一要求,缺乏责任感的引导。
三、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一)多角度、多层次,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1.从个人角度,开展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人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自主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意义观,在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態,让学生从外在的适应性价值观过渡到内在的自我价值体系,逐步生成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
2.从他人角度,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之情不能仅停留在情感方面,而要更多地体现在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感方面。为此,高校要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强化大学生们的感恩意识,要积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
3.从社会角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多形式,多渠道,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内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是要广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使责任意识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三是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大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先,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责任,才会在今后更乐于参与类似的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和巩固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其次,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社会认同的需要、对未来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第三,社会实践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广阔背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练大学生的意志,真正建立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凯旋,李纪岩.“8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山东师范大学“80后”大学生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家庭、他人、国家、社会、集体和自然界能自觉地承担份内之事的精神趋向,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接受教育等之后所形成的一种主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而且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构建奠定了科学基础。
一、实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现实意义
1.具有责任感是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责任感是社会对个人要求,对个人而言也是社会生活中必须具有的意识。具备了责任感,才能对自己、家庭、他人、国家、社会、集体和自然界能自觉地承担份内之事,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责任感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素质是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力的重要体现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教育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集体、社会和他人负责,对国家负责,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责任感教育纳入进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主体表现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的大学生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少数大学生的责任感相对淡薄,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弱,崇尚自我,但上进心不足,与社会要求人们承担越来越多责任的要求本身格格不入。另据山东师范大学对“80后”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80后”大学生个体展现出了较强的责任意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表现较积极,如在5·12汶川大地震救援、2008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中都表现出了很强的责任感与服务意识。但对家庭的责任、对自我的责任尚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不足,对自我的约束力较差。与此同时,他们对本群体责任意识的评价相对较低。
总体来看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自我责任感呈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对个人利益过度敏感;家庭责任感淡薄,对家庭成员只谈索取不谈付出;对他人责任感模糊,强调个人利益,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联系认识相对不足;社会责任感下滑,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首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团队意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转型对社会责任及价值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市场经济转型期间,不同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碰撞与融合是不可回避的。当代大学生在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效应的冲击和挑战,即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淡漠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弃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其次,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能够将责任感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加以重视。此外,很多家庭将学习作为了对孩子的唯一要求,缺乏责任感的引导。
三、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一)多角度、多层次,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1.从个人角度,开展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人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自主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意义观,在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態,让学生从外在的适应性价值观过渡到内在的自我价值体系,逐步生成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
2.从他人角度,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之情不能仅停留在情感方面,而要更多地体现在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感方面。为此,高校要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强化大学生们的感恩意识,要积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
3.从社会角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多形式,多渠道,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内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是要广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使责任意识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三是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大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首先,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责任,才会在今后更乐于参与类似的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和巩固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其次,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社会认同的需要、对未来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第三,社会实践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广阔背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练大学生的意志,真正建立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凯旋,李纪岩.“8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山东师范大学“80后”大学生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