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现”引领学生“和谐”发展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nba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应进入学校教育文化实践场域,整合学校现有各部门职能和教育资源,全面规划以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和学习指导为核心维度的指导课程体系。立足学校文化积淀和课程基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指导课程的实施方式,不断发现、唤醒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学会关注自我发展,实现个性化发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学会学习与生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 键 词 学生发展指导;学校文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4
  隨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变革的推进,学生发展指导与教学、管理一样,已然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基本职能。顾名思义,学生发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核心是“指导”与“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社会、规划人生、实现自我发展。进入学校教育文化的实践场域,回归学校教育原点,学生发展指导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生发展指导应该以课程为载体,以课程化的形式实现其育人价值。
  广雅中学作为百年名校,根植“和谐”教育理念之文化沃土,不断从本质上认识“人”。学校以“发现”教育主张促进与践行“和谐”理念,尝试构建多维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走出了具有广雅特色的新型高中生发展指导之路。
  一、从“和谐”到“发现”——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构想
  毋庸置疑,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对学生发展指导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广雅对于“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和丰厚的实践积淀。
  百年来,广雅中学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逐渐凝练了“和谐”之核心教育理念,不断从最本质上认识“人”的价值,培养具有独立精神、能持续完善自我的高素质国家公民。学校围绕“生命·实践·和谐”之德育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以“生命”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以“和谐”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从育人的根本点出发,注重生命教育、内化发展动力、明确实践内容,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早在2011年,学校在完善原有的心理咨询室功能的基础上,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发展规划指导。学校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先后建立了30多个学生发展实践基地,组建了由教师、校友、家长组成的导师团队,为学生量身定制了“生涯指导”“升学指导”“模拟招聘会”等专场活动。让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社会需求,在实践体验中发展,更好地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伴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生多质化、个性化发展需要对学生发展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当下教育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根植“和谐教育”之沃土,叶丽琳校长进一步提出了“发现”教育主张。
  “发现”教育认为:教师不仅是传授者,更是激励学生“发现”的引领者;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完成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它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有机衔接和可持续性发展,高中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大学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发展”自己。“发现”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发现”的升华。倡导教师从多维度发现学生,关注个性差异,多元评价,全面发展,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学业的信念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学生、成就学生,以“发现”教育实现“和谐”教育。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表征。围绕“发现教育”主张,学校立足丰富的学生发展指导实践基础,统筹各类教育资源,从生涯、生活和学习三个维度,整合已有的生涯课程与活动实践、特色课程、系列德育实践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基于云教学系统的交互式教学改革实践,整体规划设计了“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八大项目、若干模块”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框架(见图1)。
  这一体系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引领,将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和学习指导作为学生发展指导的核心主题内容,尝试整合学校已有的生涯课程、生涯活动,以及多元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等,构建多元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学校希望通过这一课程体系,科学发挥学生发展指导职能,通过课程实施,不断发现学生的发展需求,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选择。
  二、“发现”让教育更“和谐”——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创新实施
  学生发展多元指导课程体系力求整合学校现有各部门职能和教育资源,从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和学习指导三个维度全面规划课程。同时,传承广雅百年文化精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指导课程的实施方式。学校希望通过系统的发展指导,不断发现、唤醒学生潜能,使学生具有真诚善良、敬畏规则、感恩担当的气质和学习、生活与选择能力,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
  1.进阶式生涯指导,引领学生关注自我发展
  生涯指导是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内容,旨在指导学生在生涯规划中逐步深入认识个人在社会上的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规则、未来与选择等问题。广雅于2013年建立生涯规划指导项目组,历经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专业性、系统性、进阶式、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指导模式。学校以生涯课程为主阵地,开发了进阶式校本课程(见图2)。以此提升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关注,让学生学会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及努力方向,进而激发为梦想而奋斗的激情。
  高一级借由常规课教育契机,唤醒学生生涯发展意识,让学生了解生涯发展历程,深入了解个人特质;高二级则借由选修课和有针对性的生涯探索活动,对教育与职业信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重点探索;高三级通过讲座、沙龙、咨询等方式,增进学生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
  同时,学校每年举办“专·享——高校专业分享交流会”“职·享——职面人生、职掌未来”“模拟人才招聘会”“职场面对面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课程。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优化,学校充分整合利用全国乃至海外名校、优秀校友、家长、政府机构、金融、传媒、互联网等各行各业资源,已然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生涯规划,让学生遇见、发现最好的自己。学校建立的30多个“广雅学生发展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发展选择。学生通过深入参观、学习、体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真正做到知行并进。   2.“处方式”生活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的针对性,在规划和实施相关课程时,学校注重根据广雅学生实际,设计一系列“处方式”活动。“处方”即药方,须针对特定对象(群体)、特定情况“对症下药”——有科学的诊断、具体的方案、明确的对策、精准的定位和特定的成效。
  以生活指导课程之“身体素质督导”为例,导师会针对学生个体实际,制定运动干预计划,力求“处方”的内容、手段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例如,“肥胖类”运动干預以走、跑、跳加力量项目为主,配以辅助练习手段。同时,导师观察和记录学生个体的运动行为、体重、体能变化,分析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心理、学习等引起身体变化的原因,及时干预计划,极大增强了发展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生活指导课程板块整合已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其心智的成长,并排除其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及情感困扰,增强其自信心。学校希望借助生活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丰富多彩、个性张扬、博大雅正的个性成长和全面提升。
  广雅历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结合传统“冠礼”举办“入学礼、成人礼、冠冕礼”等,形成了“成长三礼”课程体系。即以“立志与成才”为主题的入学礼,以“理想与奋进”为主题的成人礼,以“感恩与责任”为主题的冠冕礼。学校以“成长三礼”为载体开展生活指导,让学生在仪式中彰显的承诺和誓言,亲历承担人生的义务与责任。在浓厚的氛围和强烈的磁场中,深刻认识到“明志修身”“知恩明义”“自强强国”的教益,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
  多年来,学校坚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采用广雅参编的广东省教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版)和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班主任和学生需求开设“点菜式”和“订单式”的精品心理课程,并借助心育体验活动、团队活动、说理班会、亲子活动、趣味运动等,加强心理健康指导的针对性。同时,学校通过丰富大课间活动形式,开展校运会和班主任运动会趣味项目,承办市比赛(定向、男女子篮球赛)和“足球进校园”活动等,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科学锻炼、快乐运动的习惯,力求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社团活动是广雅校园的常规课程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领导力的项目活动载体,历经多年实践,形成了备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体系。丰富的社团活动成果,如《学生会招新》校园读本;维权部的相关工作汇编而成的《面对面》、“十佳学生”访谈校友材料汇编《追寻广雅人的足迹,感悟广雅人的精神》等校园读本;学生电视台制作的DVD《我来自广雅》《校园文化艺术节》;摄影社推出的学生摄影作品集《TOUCH》《TOUCH2》《TOUCH3》;模联社推出《论模联》社团读本等,见证了个性鲜明的学生在丰富的平台上得到不同的成长与发展。
  3.交互性学习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学习指导旨在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寻找互联网 学习模式,激发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学校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基于云教学系统的交互学习模式(见图3),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开展学法指导。
  交互性学习指导力图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兼顾教学资源共享、线下合作学习、线上交流讨论、过程记录评价等,实现了交互学习。以此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益,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依托互联网技术,学校基于“教”的学法指导以走班制为基础,探索分层走班和分科走班。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科学习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分层),分别去相应层次的班级上课(走班),原有行政班保持不变。同时,在高一级实行“文理综合分科走班”。通过一课两用,实现行政班分层管理 文综分科走班教学。以此实现分层管理与分科教学的良好结合,帮助学生明确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基于“学”的学法指导依托学科主题活动,增进学生对学科的有效理解,从而促进有效学习。比如,语文学科的书写及默写评比,数学和物理科的基础知识竞赛,英语科的书写大赛,化学科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生物学科的细胞模型制作、政治科的政治小论文评比活动,历史学科的“寻找广州抗战足迹”等。一系列形式新颖、深受学生喜欢的主题活动寓方法于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此外,学校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思维训练,开发了一系列创新课程。依托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的丰厚资源,通过配备成长导师、精选拓展课程、采用灵活多样学习方式、提供科研平台等高端培训方式,结合高考学科内容、未来高校学习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拓展教学,促进学生的学术素养提升和创新发展。2015年,学校开设了基于思维训练的融合课程(选修)。诸如《伟大的大航海时代》《让大脑延伸》《从物种大迁徙到现代农业》等系列专题课程,注重语文、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经济、音乐、舞蹈、美术、通用等多学科深度融合,用多元学科思维和学科专业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
  广雅的学生发展指导力求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做出引导,引领学生为自己探寻发展之路。其最终指向的发展,不仅是学生在广雅“现在时”的发展,更是走向社会“将来时”的发展。学校将继续探索,为学生的未来幸福生活奠基。
  (作者单位:广东广雅中学广东广州 51016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相比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课程,大幅增加了法治教育等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但它延续了21世纪初确立的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体系,蕴涵了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初心。我们在关注并积极应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要求、新内容时,要审视21世纪初设立的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否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德育课程回归做人、回归生活,追求实效的基本理念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教学
摘 要:“师生之礼”与师生之“礼”是本质与表征的关系,通过礼物传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一种符号表意的过程。应该重点关注礼物的形式意义,弱化其物质价值,警惕礼物(the gift)变为毒物(Das Gift)的可能。“虚拟礼物”“言语礼物”以及“诗意礼物”可以作为表达师生情意的合理形态。  关键词:师生关系;尊师文化;礼;礼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
摘 要 “美诵育人”将朗诵提高到美学的层面,以高质量的朗诵所创造的美感育人。通过将选诗文,以富于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和情感美的诗文内容开启学生的审美感知;立足“诗情”突出“画意”,利用校园空间营建朗诵主题景观和立体声画环境,触发学生的审美愿望;通过朗诵技术指导和行动引领,帮助学生学会“美诵”,在美的朗诵中创造美好生活。  关 键 词 诵读;美诵育人;审美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 要依托表现性评价,通过制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评分規则,设计表现性任务情境的流程,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思维的“可视化”,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指引,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场,深度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 键 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表现性评价;思维可视化;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04-00-04  走进核心素养时代,“思维能力”
宋 晔、牛宇帆在《教育发展研究》第2期《人性复归新思路:生态德育——基于生态伦理的德育思考》一文中指出,人性失落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公认:物欲泛滥导致的信仰危机;利己主义横行导致的道德危机;人的功能化导致的价值危机。由于道德教育具有复归人性的责任,因而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型德育观也肩负起这一使命,使其本身具有了多重复归人性的精神意蕴,包括敬畏生命的態度致力于重塑人性的信仰;守护共生的理念期待重构人性道德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想在学校中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为此,学校引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将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一、开发生活德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教学阵地的主要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摘 要在当下教育由“能力本位”向“素养本位”跨越的大背景下,将音乐与美术、语文、历史、数学和综合实践等学科实现有效整合,能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期待美好生活,丰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激扬爱国热情,萌发法治意识的种子,涵养综合素质,带领孩子们展开难忘的精神旅行和心灵实践。  音乐教学;学科整合  G41  A  2095-1183(2018)04-00-03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现场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场体验活动设计必须建基于对儿童过往生活的深度把握、当下生活的高度反思和未来生活的宽度引领,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实而有价值的生活体验,在向生活学习中实现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现场体验活动;向生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4-00-03  现场体验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一直秉持“爱的教育”理念,旨在滋养学生“爱”的精神气质。2012年,我从同仁小学调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小时,正赶上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幕开启,即将学校传承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融入到新课标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探索中去。那时,我已从事德育工作二十多年,此前一直带领团队就“德育必须走向整合”这一主张,展开了一系列尝试,并收获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激励着我,也更加坚定了
摘 要 为了让新劳动教理念能突破一校、一地局限,在更多的学校和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探索通过建立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联盟这一民间组织来带动更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从改变劳动教育现状,分享劳动教育经验,加强劳动教育研讨,优化劳动教育生态四方面实现联盟的价值追求。从共同的理念追求、制订联盟章程、精心设计活动及加强提炼传播等维度来具体运作实施,完善联盟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教育改革的创新。  关 键 词 劳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