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知识源于生活,课堂与课外渗透延伸,用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生活空问。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更美好、更丰富。
关键词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案例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新课程”的字典里,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室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老师不是唯一的教育者。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 科勒涅所说——“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更美好、更丰富。
案例一 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教学片断。
师:谁见过鸭子?鸭子的脚是什么样的,谁能画出来? (由于课前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鸭子,所以发言很踊跃)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课本的插图上补画鸭脚。师:鸭子的脚有什么特点?生1:鸭子的脚像一片小树叶;生2:鸭子的脚趾之间是连着的。师:脚趾中间连着的皮,叫脚蹼。生3:鸭子的脚和小鸡的脚不同,鸭子的脚能游水。师:观察真仔细,谁能学学鸭子游水的样子?
师(学生先在座位附近自由表演,再请几个表演出色的学生上台表演,提醒表演者注意鸭脚的特点):长着这么一双脚,你们游起水来有什么感觉?生1:感觉很轻快;生2:感觉很省力;生3:又快又省劲……
评析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以生活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上述案例中,教师注重学用生活,渗透生活,并善于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巧妙组织教学,将课文与生活“链接”起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再加上课堂上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画画、演演、说说……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案例二 学生生活“语文化”
平时教学中,我常发现好多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分成各不相干的两部分,学生学习中积累的大量的知识,不会用于平时说话或处理生活问题中,在生活中学会的很多本领又不会用到学习中来。为此,我常利用自习课或其他时间,采用聊天的形式,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评析
语文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之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课外学、课外用。这就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以及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将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
案例三 语文化与生活化的“紧密联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8》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每天上学要背着……生(齐):书包。师(做包饺子的动作):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生:包饺子。师:这两个词里都有一个……生:包。师:你以前认识这个字吗?在哪儿见过?生1:我家对过有个面包店,是面包的“包”;生2:我看电视《包青天》,认识了“包”……师: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大家(点击出示,师领学生拍手、节奏明快地唱儿歌)……师:让我们给“包”一个舒服的家,好不好?师在田字格里边范写“包”边讲解:“包”字头小,“巳”字总爱往外跑。想不想请字宝宝到你的家里去做客?比一比,谁能给字宝宝一个舒服的家?生认真地练写起来,师巡视指导,相机评议。
评析
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处处进行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兴趣。课堂与课外渗透延伸,用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生活空间。这些看似平实实则艰辛,其实教师别具匠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语文就在身边。”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课外书上、墙报上……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多渠道学语文,只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心中有教育,课程资源便无处不在。
关键词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案例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新课程”的字典里,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室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老师不是唯一的教育者。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 科勒涅所说——“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更美好、更丰富。
案例一 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教学片断。
师:谁见过鸭子?鸭子的脚是什么样的,谁能画出来? (由于课前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鸭子,所以发言很踊跃)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课本的插图上补画鸭脚。师:鸭子的脚有什么特点?生1:鸭子的脚像一片小树叶;生2:鸭子的脚趾之间是连着的。师:脚趾中间连着的皮,叫脚蹼。生3:鸭子的脚和小鸡的脚不同,鸭子的脚能游水。师:观察真仔细,谁能学学鸭子游水的样子?
师(学生先在座位附近自由表演,再请几个表演出色的学生上台表演,提醒表演者注意鸭脚的特点):长着这么一双脚,你们游起水来有什么感觉?生1:感觉很轻快;生2:感觉很省力;生3:又快又省劲……
评析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以生活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上述案例中,教师注重学用生活,渗透生活,并善于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巧妙组织教学,将课文与生活“链接”起来,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再加上课堂上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画画、演演、说说……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
案例二 学生生活“语文化”
平时教学中,我常发现好多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分成各不相干的两部分,学生学习中积累的大量的知识,不会用于平时说话或处理生活问题中,在生活中学会的很多本领又不会用到学习中来。为此,我常利用自习课或其他时间,采用聊天的形式,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评析
语文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之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课外学、课外用。这就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以及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将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
案例三 语文化与生活化的“紧密联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8》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每天上学要背着……生(齐):书包。师(做包饺子的动作):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生:包饺子。师:这两个词里都有一个……生:包。师:你以前认识这个字吗?在哪儿见过?生1:我家对过有个面包店,是面包的“包”;生2:我看电视《包青天》,认识了“包”……师: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大家(点击出示,师领学生拍手、节奏明快地唱儿歌)……师:让我们给“包”一个舒服的家,好不好?师在田字格里边范写“包”边讲解:“包”字头小,“巳”字总爱往外跑。想不想请字宝宝到你的家里去做客?比一比,谁能给字宝宝一个舒服的家?生认真地练写起来,师巡视指导,相机评议。
评析
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处处进行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兴趣。课堂与课外渗透延伸,用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生活空间。这些看似平实实则艰辛,其实教师别具匠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学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语文就在身边。”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实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课外书上、墙报上……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多渠道学语文,只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心中有教育,课程资源便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