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524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化孕育可持续发展
  随着校舍设施的完善和教育对象的新变化(“6+1”类型的独生子女比例增大),还有留守家庭子女以及高中基本普及后生源总体素质相对下降等,很多学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高水准的硬件设施和不断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学校要解决“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的矛盾,让我们的教育无愧于历史和未来。当我们对学校的传统和现实以及发展着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等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时,我们自然地会把文化引领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方略。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都很重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发表过许多真知灼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1];杨全印、孙稼麟在《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一书中认为,从外部形态来看,学校文化表现为学校师生员工“在这儿做事的方式”[2]。也有学者把学校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研究,认为学校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微妙的方式影响学校师生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学校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从而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的效果和学生发展的优劣。
  其实,影响学校发展的,除了“学校环境”“学校活动”这些外在的“校园文化”外还有更为核心的东西。每所学校都会给人一种直观、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实而质朴的感觉正是学校文化的主线。作为一个个“全息点”,学校文化要素彼此依存,并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学校文化主线在自己身上所发生的嬗变。学校文化诸要素也只有在这根主线的背景之下才有意义。因此,重视学校文化的整体质朴感,注重学校文化各要素之间在具体、复杂的学校背景下的互动而产生的不同结果,才能真正让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组织的灵魂,发挥其在学校整体改革与发展中的统领作用以及在建立共同愿景、营造学校氛围、促进文化自觉上的积极推进作用。
  二、确立学校发展的愿景
  愿景是一个可预见的未来美好情境,它不仅描绘了令人瞩目的未来,还能激发个体或群体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校发展愿景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对全体师生的影响通常需要通过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表达才能实现。静态的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在内的视听觉文化,动态的就是学校的行为文化。视听觉文化愉悦师生的身心,行为文化则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和谐发展。视听觉文化还可以通过凭借外智和少数人的工作来达到表达学校理念并起到熏陶人的目的,而学校行为文化则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和坚持才能传承和发扬,才能达到文化育人的境界。
  (一)学校愿景与学校环境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环境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当以四个“尽可能”(尽可能是学校自己的,尽可能与学校核心文化相统一,尽可能富有教育内涵,尽可能有意境)为指导思想,不断充实环境的文化意蕴和教育内涵。学校应该尽可能设立学校杰出校友浮雕,设置学校精神、校训及中外名人名言等灯箱标语、教学场所的标语,还要组织校园道路景点命名的群众性征集活动。这样做的基本目标就是设法在学校环境中展示学校历史,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呈现劝学修身的意义,使学校的主要景点、道路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学校文化和办学品位,让师生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
  (二)学校愿景与学校行为仪式
  学校愿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字符号描述,更是一种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精神渗透,影响着学校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学校的愿景和价值为核心的各式各样的仪式与活动,组成了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创设文化活动,注重活动形式的标识性或活动仪式的规范性,才能用看得见的行为方式来强化一种看不见的教育目的,增强对师生心灵体验的震撼作用,提升活动的教育效果。
  1. 落实活动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校文化创设形式多样的载体,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和举措。学校可以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读书节、教育活动周、邮展、摄影展、书画展、征文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施展才艺提供广阔舞台;可以举办现代科技活动,以提高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整体素质。
  2. 发展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以“活动计划落实、指导思想落实、活动场地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经费落实”等措施,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和设备的优势,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广泛吸收学生自愿参加,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特长。
  3. 关注教育文化
  教育行为是学校行为文化的主流。成为“文化”的教育,必须是有品位、有人文色彩、有组织规范的教育。为了避免由于教师的个性或认识水平原因等导致的反教育行为,增强教学中的教育性,统一一些教育行为,使教育行为精致规范,是很必要的也是应该的。课堂礼仪,是教师为人师表应有的言行举止要求,也是学校作为文化场所应有的行为标识。因此,必须注重课堂礼仪的规范,将课堂礼仪常规列入课堂常规,对教师课堂起始和结束进行明确的礼仪模式规范。
  (三)学校愿景与学校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与其说是管理的需要,还不如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毕竟,学校、学生的发展愿景,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实现过程,而部分教师或者学生,把“教育”简化为“教学”时,其行为会抵触、抑制学校文化建设,产生短期获益、长期积弊的不良结果。因此,学校需要细致的制度,规范全体教师的工作行为、教育教学行为和生活行为等,并对学生的安全、就餐、就寝、学习、作业、课外活动、卫生习惯等行为进行必要细化。这样,就能使学校、教师、学生的一切行为紧紧围绕学校愿景,并在学校制度的保障下富有生机地展开。
  三、养成师生的文化自觉
  当前,多数人类学家和教育家形成了一种共识:人的发展分为“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三个层次。社会人比之自然人,生存之外多了社会责任的承担,文化人比之社会人多了承担责任的自觉性。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就一所学校而言,既要使教师、学生具有的个性,融入到学校核心文化之中,又要保护个性的良好发展,围绕学校发展愿景展开文化活动成为不二之路。
  (一)校史文化激励学子
  无论是学校的办学历史还是学校的师生,都应是学校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教育需要榜样,教学需要目标,而榜样的消解与目标的迷失,正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对学校而言,弥补之法就是整理、挖掘、传承、发扬校史文化。杰出校友、先进教师、优秀学生,都是鲜活的文化资源。其鲜活之处,就是紧贴学校的师生生活实际。学校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创办者和名师、名人业绩,校友、师生回忆学校生活的感受,都是对师生进行传统教育、校史教育的好教材,学校应尽量通过各种方式予以介绍和宣传。如新生入学第一天,安排他们参观校园和校史馆,让他们感知前辈为后学留下的丰厚文化——既有学术著作等物质形态的也有育人方式、社会责任等精神形态的整个校园,接受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感受学校的文化积淀以及前人治学的勤勉等。这样的激励作用是无声而深远的。
  (二)活动文化立足熏陶
  学校应积极建设课程文化、社团文化和活动文化等,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校友事迹和精神,体验先贤的爱乡情怀和民族气节,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培养师生爱校爱乡的情怀,以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目的。如“文学社”“诗社”“书画社”等文化社团,可以吸引大批学生参加,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常规活动文化,可以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新颖的活动文化的熏陶,使活动文化提高到审美的层次:师生了解和认同学校的价值观念,并以这种价值观念审视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文化”和“审美”成为内在的强烈需要。而随着这种自审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也会逐步得到发展。
  (三)寝室文化重在养成
  学生在寝室中的种种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情绪外显。学生在寝室中养成的习惯,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生活走向与人生选择。寝室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生活自觉”(集体观念的树立,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常规活动,“文明寝室”“规范寝室”评比,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寝室行为,强化纪律意识,在寝室成员的心理上起到一种自我控制的“软约束”作用。每个寝室成员,其文化视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呈现出多元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伴成长,夸夸身边的人和事,在寝室中开展歌咏、阅读、座谈等有益的文化活动,有助于彼此增进了解,使寝室成为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和谐之家。
  (四)精细管理服务学生
  对教师而言,只有真正确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更为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才能自觉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使教育教学升华到呵护学生生命价值的境界。学校应积极开展诸如“精神扶贫”与“心理扶贫”等活动,自觉与学困生、心理困惑生、家境贫困生结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解决学生的生活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每位教职工都应秉承“人人都是学校安全管理员”的理念,提前到岗,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最细微处。学生寝室管理要落实“值周领导—值周教师—班主任—生活老师”的四级指导制度,第一时间完整掌握学生的生活动态,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件,真正把“服务即管理”落实到实处。
  以文化孕育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要求学校形成一套质量文化,形成浓厚的质量氛围。唯有大家都能自觉地将谈论的焦点聚集于学生的发展,使关心学生发展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习惯,才能自然地孕育出我们所期望的学生发展。唯有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并且通过各种文化活动,让发展愿景形成文化认同,升华为师生的文化自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切实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教育大词典[Z].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 杨全印,孙稼麟. 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平心而论,任何一所学校,都一直把“传道”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但由于重智轻德的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的错位,经济快
在央视“艺术人生”栏目中,王立平对着无数电视观众提起一句话:“有一首歌被记住是幸福。”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位音乐人的肺腑之言。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回首自己教书育人的时光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对自己说上一句“有一节课被记住是幸福”呢?  笔者任教已有二十余年了,上过无数节课。有时候,同样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在五六个班级里讲。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总觉着45分钟的时间过得太快,还有不少内容没有讲出来,就
法律经济学课程设置是呼应国际性“法律经济运动”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必然结果,课程设置面临着法学范式的转换、基本理论的欠缺及师资力量的不足等困境,论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建
随着成人教育由学历教育向技能提高的转变,成教学生的生源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多样,构成更加复杂,彰显出更多的特点.管理成教学生必须认真研究并针对这些特点,探索有效管理措施
6月10日,云南农业大学水稻作物所所长谭学林教授、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禾汝鹤一行,在我院粮作所林志清研究员的陪同下,前往粮作所位于米东区羊毛工镇的水稻育种基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都试图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可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有很多教师没能建构起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们在教研员的指导下,在整个初三年段进行了“导学案”教学的尝试。在“导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导学案”和“分层教学”的结合,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一、实行“分层教学”是保证“导学案”有效实施的关键  “导学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大脑自然兴奋保持时间约为二十分钟。试想教师的教学如果程式化,用一成不变的模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困倦或“开小差”。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鉴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活用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求新”“求异”中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感受,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挑战、交流和创新的多种乐趣,从
【目的】通过对分离纯化的C型肉毒毒素抗原性分析,提供快速鉴定动物因C型肉毒梭菌中毒的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纯化的C型肉毒梭菌的肉毒毒素灭活后通过SDS-PAGE测定浓度,确
【摘 要】高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生对于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语文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如何教好高中语文,让学生能够更加好的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这是需要高中语文老师所要进行思考的。将情感教学进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是需要高中语文老师进行探索的,能够让学生更快和更好的学习语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感教学 探索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
近几年来,成人高校大学生毕业总量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从当前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存在两对矛盾,一是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同时一些岗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人,反映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