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生活经验,开展说明文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y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知识的获得、修养的提高、情感的丰富、精神的成长主要不是通过教师脱离实际生活的简单灌输和机械说教获得的,而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形成的。我校提出的“经历教育”体现了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本质。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经历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积极挖掘作者的创作经历,知人论世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说明文都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反映,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应巧设导语,引情入文。导语的设计要从作者人生经历出发,以经历作为敲门砖,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沿着作者的人生轨迹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深处。我在执教《苏州园林》时,这样链接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作者叶圣陶1979年应香港的一家出版社之邀,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一篇序文,而叶老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闲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足迹去感同身受吧……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2.充分利用教师的人生阅历,借翅展飞
  “经历教育”提倡语文教师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迈进知识的殿堂,用自己高尚的品格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做一个会反思、有品位、懂专业、善经营、有智慧的专家型教师,把自己变成一本活的生活教科书,带领学生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妙,去感悟世间万物的真情。我在执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就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从六个方面承担任务,试着去探讨、拓宽课文涉及的内容。上网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和有经验的花工师傅,搜集课文中没有讲到的关于花卉的知识,在班级做一次交流。借助成人的丰富科学知识和生活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动运用学生的成长经历,润物无声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获得独特的认知和审美体验。当然,学生的理解可能是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的,如果老师不能正确地加以评价和激励,往往会使学生在自己思维成果得不到老师的赞赏之后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满足于教师或参考书对文本的分析理解,这样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果老师充分肯定、鼓励、引导,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更使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保护。
  (1)观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每一篇说明文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字记录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映,学生学习说明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从而获得主观认识。在学习《苏州園林》时,由于人(作者)和事(写作背景)跟当代初中生生活的时空差距较大,学生易对文本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我就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我们学校附近的苏州式园林,让学生拿着课本到园林中去印证“苏州园林”的特点。通过这样的生活观察,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就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2)引导实践,在生活中感受。在执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介绍大碑座十块浮雕时,我就把图片下方的标题用白纸遮掩,打乱次序,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说出这些浮雕的标题,并按照历史时间排好顺序,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边观察边对照课文,不仅准确地说出这些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而且丝毫不差地排出了它们的顺序。在学习《巍巍中山陵》时,我就让学生当中山陵的讲解员,对照课后“探究·练习”中山陵的平面示意图,用简洁的语言解说。这个实践环节既使得学生心中有了中山陵的大致轮廓,眼前浮现出中山陵的“巍巍”形象,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经历教育”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它,让学生在经历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感悟、内化经历为自身的素质,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
其他文献
自从与勘探员叔叔的那次谈话之后,川川和磊磊就完全被石头书吸引住了,尤其是石头书上的“画”——化石,更是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为了揭开化石神秘的面纱,他们决定去博物馆一探究竟。  说干就干,星期天一大早,川川和磊磊就来到了博物馆。刚走进化石馆,川川和磊磊就发出了一阵惊叹声!只见化石馆里摆着各种各样的化石,有形形色色的鱼化石,奇形怪状的虫管化石,形态各异的木化石……让人目不暇接,还有一种特殊的化石——
期刊
本文所谓的“助学资料”,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引入相关文字资料,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助学资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当,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以董一菲老师教学《葡萄月令》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助学资料。  一、适时:找准最佳时机  助学资料的使用
期刊
对于课堂延展这种教学方式,现在基本上有两种极端做法。一是课上内容不够,延展来凑,于是文本不挖,荒废主业,延展内容与文本貌合神离;一是课上谈延展而色变,生怕被评价成是非语文、泛语文的表现,于是课后延展练习泛滥。笔者认为延展不是灵丹,也不是毒药,无需捧着或避着。对于延展这种算是传统教学方式,只要圈定课堂,植根教材,立足学生发展需求,课上适时适度,超越和精彩定会翩然而至。  延展不是游离文本的附加物,而
期刊
她,一个爱笑的女孩,唱歌、画画、弹古筝、书法都很棒,同学都喜欢她。她是谁?她是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二小学三(4)班的周恬羽,也就是我啦!      假如未来老人请我设计一种未来交通工具的话,我会非常乐意帮忙。  首先,速度要快,不然怎么能适应未来的需要呢?如果我正在做作业,美国的好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我乘着这辆“未来风”,十几分钟就能赶到。要使它达到这个速度,就要为它提供核动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这句话其实强调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两个关键问题。同时王荣生教授还告诉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僵化与随意性过大的问题。那么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材料来
期刊
对经典作品改头换面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写经典课文词语、句子、段落、文体等,可以牵动学生的思绪,为解读文本提供新的视角。另外,原文和改文比较的形式,能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讨论中,增加语文经验。  1.把文言改为白话,了解写作手法的特点  许多经典作品,用词简洁,多一个词就会显得多余。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期刊
今天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的阅读教学课,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由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视频和相关新闻报道导入;再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然后合作探究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最后播放神六升空录像,激情结课。有照片,有视频,有合作,这节课一定会很精彩。我信心满满地走入教室。  我刚要打开课件,班长说:“老师,今天电脑坏了,不能用。”啊,课件不能用了,这节课该怎么上
期刊
一、叩问历史人物的现代价值——任务群教学  (一)情境与任务  为学校的“《史记》人物展厅”布展。将课本所选人物大禹、周公、秦始皇、汉高祖、李广、孔子、管仲、屈原、项羽、荆轲、淳于髡、魏公子、韩信,分为三至五个板块,每个板块介绍三个人物。  1.选出三个人物组成一个板块,为每一个板块命名。  2.每个人物都有一个雕塑。请对雕塑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对形态、动作、神态三个方面的说明,50字左右。  3.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短文,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讲的是作者小时候一次在小悬崖上遇险的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个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它一直以“精读课文”的身份出现,我在执教时,根据文章特点和单元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通过勾画文章的六要素,学会复述故事和概括文章
期刊
一、随“机”不等同于随“意”  叶圣陶先生说:“语法、修辞教得详细甚至于烦琐,徒然使学生厌倦,还是要简单地教一些,而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随时给他们指点启发的好。”那该如何抓住课堂时机有效点拨与指导呢?  一般来说,在教授寓言时,老师总喜欢直接问学生这个寓言道理何在,然后,在个别学生说的基础上得出一两个有关寓意的结论。但是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执教《黔之驴》时并没有如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寓言文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