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繁花如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清华大学在上海的自主招生面试中一道面试题目如下: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
  我们先看大家的回答: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如果是我,我保持中立。我不可能帮哪一方,我不能用儒家否定道家,反之亦然。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先哲,他们都对中国古代思想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两位的基本主张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老子主张消极避世;两人观点相差很大,孔子讲究进取,老子讲究避让;一个讲在顺境中怎么做,一个讲在逆境中怎么活。这道题要求中学生对孔子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和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都有所了解,它传达了一个信号,即高中学生要对古代文化重要学派有所了解。”
  作家李春平:“我可能谁都不会帮。看他们打架的过程一定很好玩,也能够让我获得一些智慧。因为他们都是圣人,是智者。如果打架,也是一种智慧的PK。因为老子崇尚‘道’,道为万物之源,知道事物相生相克的道理,主张清静无为,他不会把孔子怎么样的;而孔子呢?他虽说习过武,但他崇尚仁,仁者爱人,讲究‘和为贵’,他会以仁爱之心对待老子,放他一条生路。”
  作家方英文:“我帮孔子,因为孔子弱,老子会打太极拳,但这只是开玩笑。”
  前段时间,这道小小的面试题已经在网上引起广泛的争议,这个我们暂且不论,只想谈谈通过这些题目的考查要求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首先,是对考生基础知识扎实度的重视,对传统文化功底的强调。基础知识重要性在此不再多说,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关注现实人生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儒家文化所重视的精神生活的知行合一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朝闻道,夕死可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其次,是对考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强调。阅读的广度在此不多说,阅读同样要有深度。我认为重要的是思考,如果没有思考,再多的阅读只是未处理的信息堆积而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题材作品的比较,假借想象与联想的翅膀,由此及彼,使阅读达到一种新境界,尽量做到不读死书、死读书,而要自觉地将阅读中已经获得的感受、思想、知识、技能、方法等运用于新的阅读情景及其他语文情境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阅读“活”起来,使阅读“深”起来。
  再次,是对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强调。思维的广度需要博学,事物万变不离其宗,这跟阅读的广度无法分开。思维深度的培养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来培养,如课堂上的适时生成的有价值的追问可以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使课堂充满思辨和灵性;再如作文的审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求异求同思维。
  另外,还需要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多参加社会活动。
  如果我们深情地拥抱着脚下的大地,培育智慧的蓓蕾,那一路走来,陌上定会繁花如锦,那花也定会开得坚毅,美得执着。
  如果再见到类似“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这样的题目,我想我们的学生就能从容应对了。
  [作者通联:山东菏泽牡丹区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直让我感到困惑:老人明明知道深海无比凶险,可他为什么要走那么远?老人明明知道孤身一人势单力薄。可他为什么要咬牙坚持?老人明明知道对手无比强大难以战胜,可他为什么不放弃?  其实,这都是一些多么肤浅的问题呀!人生明明知道结果,可我们为什么要奋斗?人生明明充满苦难,可我们为什么要行动?人生明明危机四伏。可我们为什么要抗争?这不是同一个道理吗?表面上,《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位老人捕获
如要把“语文素养”比作舟,那么,阅读和写作就是波,舟依波而行,语文养素在阅读写作的积累中育成。  不间断地读书,能不断增强人的语感。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知其情理。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阅读者的语感,而语感的形成与提高,又离不开阅读实践。实践告诉我们,读书有许多方法,有观其大略的跳读、默读,有务求一字之妙的精读、朗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可以在学习者特
我校丁艳同学的作品《最后一只猴子的自述》(以下简称《自述》)是以环保为话题的文章。题材虽不新,不奇,但它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读者,打动了人心,先后被《中学语文》《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等国内16家报刊发表,并入选《高考作文一本全》《全国中学生名校作文》《高考作文模拟大演练》《初中生新概念作文》等7种作文指导图书。该文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现就三个方面予以剖析。      一、立意超绝,境界不凡   
传统的阅读教学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多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不合理的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是造成两人双双殉情的罪魁祸首,而焦刘两人则是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典范,他们的故事在千古传颂中凝聚成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丰碑。这样的解读以意识形态观念统摄文本,貌似合情合理,实则与诗歌中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情感的变化和矛盾冲突等因素难以融会贯通。尤其是它过分强化了焦刘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对人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表现为范畴的逻辑体系。这个范畴的逻辑体系,必定含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①。它们“在方法论上具有特殊的意义”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对此做过科学阐述。他的这些思想,为我们建构语文学科理论体系,探索语文学科的理性回归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性线索。   本文着重讨论语文学科的逻辑终点问题,期望借
当著名编辑家、鲁迅曾经的学生兼好友孙伏园问他最喜欢自己的哪篇小说时,鲁迅回答是《孔乙己》。   鲁迅曾写过33篇小说,著名的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可以说篇篇经典,字字珠玑。而鲁迅独独喜欢这篇《孔乙己》,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孔乙己》这篇小说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一定都是作者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用心创造的结果。那么,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值得并需要我们用心琢
【评议文章】韩雪屏《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原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第9期。   【内容提要】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有赖于好的环境,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态与作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教师应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寻找自己的生长点。发展与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关键是教师自己。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主渠道:终身读书学习、反思教学实践、在学习共同
编者按:  在系列“国培班”的培训过程中,学员们最感兴趣、收获最大的培训形式是专家引领下的共同备课:7—10位学员围坐一起,在1-2位专家指导和引领下,就某篇课文畅谈自己备课中的困惑和想法,最后达成一些共识。这当中既有思维的碰撞,也有观点的争鸣,是一次交流,更是一场对话。“共同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下面的课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盲人摸象   在《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的前言里,王荣生和郑桂华两位老师这样写道:   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如何去教,是学生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如何来学,是观课评教的人不知道评什么、不知道如何评课才算妥当。   真是一语中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   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
伴随互联网的进一步扩展,人们的表达空间更加开放。2010年,涌现了诸如“给力”、“秒杀”、“杯具”、“你懂的”、“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鲜词汇(含短句)。这些词汇是网络时代人们思想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具有多层面价值的社会语用的结晶:网络时代真“给力”。   一、2010年网络新词的形成背景   本文中的年度新词语,指的是在2010年中产生并在该年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