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结合教材资源,切实把握教学科学性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a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周围,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如此。有的教师舍近求远,在网络上寻找各式各样的材料来支撑教学,而忽视了教材本身的作用,使得课堂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学生也学得云里雾里。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材是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的体现,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并且结合了生物学的特点。教师结合教材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内容。教材编撰的连贯性已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以此使学生适应生物课堂。
  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是“细胞的生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将教材中的材料利用得淋漓尽致,将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融于一体,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反映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授课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设置为: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3)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教学三维目标为:
  (1) 知识目标:
  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阐明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初步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细胞的生活,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的观点。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蕴含了一定的逻辑关系,且涉及了物质、分子、能量、信息等较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且要求学生观察教材资源,以此高效地达成三维目标。
  1 情景化教材,导入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火灾,有些人会大面积地烧伤,这个时候医生就有可能要为他做一个手术,这个手术就是——植皮手术。为了解决植皮手术的来源问题,科学家们就要把人的皮肤细胞置于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为了让培养瓶中的细胞活下去,我们应该向培养瓶中加入哪些物质呢?”
  生:“需要水、氧气、葡萄糖、蔗糖、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生:“需要物质和能量。”
  师:“好的,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要让细胞正常的存活下来,我们要提供一些物质和能量。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评析:教师导入的故事内容其实就是课本第四节细胞的生活的“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火灾后病人需要植皮的情境,以此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突出了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医药卫生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陈述加提问的模式。而学生的回答很明显是在阅读课本后的一个快速的回答,既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教师导入新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2 生活实际与教材相联系
  师:“同学们平时都吃过很多水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吃水果时的口感,想想水果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生:“西瓜是甜味的,里面有糖类。”
  生:“吃西瓜时,有液体,里面应该有水。”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知道了,西瓜吃起来是甜的,说明里面含有糖;西瓜能够榨出果汁,说明里面有水。科学研究证明,细胞中含有水、氧气、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们众说纷纭。
  师:“我们翻到书本的第50页,找找答案。”
  生:“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师:“这些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怎么知道分子的存在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我们向清水中加入红糖。”
  学生仔细观察。
  师:“红糖慢慢溶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蔗糖分子分散开来,挤进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中。就说明这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来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呢?”
  学生开始思考。
  师:“我们可以向书本寻求答案。翻开书本第50页,仍然看第三自然段。”
  学生抢答:“物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较小的无机物;另一类是分子较大的有机物。”
  师:“那水、氧和无机盐属于哪一类?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属于哪一类呢?”
  生:“水、氧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师:“那我们怎样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呢?下面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将花生种子用镊子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烧,有什么变化吗?”
  生:“花生变黑了。”
  师:“对,花生会变黑,那么在燃烧过程当中燃烧的是什么,燃烧过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看50页的‘试一试’,来寻找答案。”
  生:“燃烧掉的有机物,燃烧后剩下的是无机盐。”
  评析:教师将日常生活与生物课堂联系在一起,但是又没有脱离课本。在这几问几答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并且还将教材中的两个实验搬上了课堂,不是空口无凭地念书,而是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突破物质、分子、无机物、有机物这几个概念难点。
  3 灵活运用教材,突破难点
  师:“那么这个物质是怎么样进入到细胞中的呢?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观察图2-6。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是一个圆形的细胞,实际上是球型的、立体的细胞,黄色的外圈是细胞膜,旁边还有一些颗粒和箭头。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图2-6旁边的文字找出每个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回答问题。
  教师反馈并总结出:“细胞膜能够让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而把有些物质挡在细胞外面。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需要的或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也要通过细胞膜排出。由此得出,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学生齐声说道:“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
  师:“前面我们讲了细胞的生活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什么?”
  生:“能量。”
  师:“讲到能量,请同学们看到书本51页的图2-7。通过这两幅图,你们看出了什么呢?”
  生:“汽车开动需要汽油,人运动需要食物。”
  师:“那么通过这两幅图,我们知道了汽油为汽车提供能量,食物为人的运动提供能量,不同能量之间能够转换,那细胞中的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呢?可以回想一下之前所学的细胞的结构,你们觉得有哪些结构可能与能量的转换有关呢?”
  学生思考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师:“想不到的话,我们一起来看书上52页的图2-8,给我们的提示。”
  生:“能量转换可能与叶绿体和线粒体相关。”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阅读52页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去看看叶绿体和线粒体是怎样转换能量的。”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叶绿体和线粒体转换能量的过程。
  师生得出结论,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评析:这里,教师都是结合教材进行讲解,而且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将教材中较难理解的配图,根据教材文本找到答案,将文本资料与图片资料一一对应,学生不再只会死记硬背,而不会“看图说话”。新课标生物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形象而直观的插图,它们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教师灵活地将教材中的图片拿出来让学生自行理解,而不是直接抛出答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4 阅读资料,培养能力
  师:“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非常复杂却非常有序,发挥调控作用的结构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第53页的资料分析,并回答讨论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接触克隆羊的故事,并找出答案。
  评析:教师选择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可能没有那些视频授课来得精彩,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初中生而言,沉下心静静地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能力。
  整节课没有现代技术的融入,但是在使用教材方面有很多亮点,作为一节常态课,三维目标达成情况非常好,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了解细胞的生活,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的观点。此节课在新课改之前是两个课时,而现在改为了一个课时,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初中生而言,又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教材、攻破重难点。而且对于只有教材的学生而言,教材是预习、学习、复习的最好的工具,而通过这么一堂课,不论是在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够在书上找到出处,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教材上严谨的措辞能给学生最为科学的知识,而不是将一些不科学的口头语带给学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分析了实际的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展授后答辩,通过授课人与听评课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双方的教学元认知发展,进而提高教学反思实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 授后答辩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被教育专家大力提倡,一些学校也把教学反思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教学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落实和检查。然而在实践中,虽然教师对教学
在求解三角形中的角度问题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外氟的性质可以说是必要的工具,但有时我们可以由定理、结论推导出一些特殊的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就可以轻松解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
开放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一种题型,答案一般不唯一,解决探索性问题,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开阔视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将与平行线有关的开放题举例分析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
摘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大方向,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运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期待。通过对HPS和5E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教育特点和教育形式进行分析,尝试构建以5E教学模式为主体,融合HPS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以“光合作用的碳反应”一节的内容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将HPS和5E结合,有望以此促进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HPS教育;5E教学模式;生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转化成分数,现在将无限循环小数转化为分数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1. 纯循环小数转化成分数  从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开始循环的小数,叫纯循环小数.  例1把下列纯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1).   (2) .  (3).  解:(1)设x=.①  10 x=.②  ②-①,得10 x-x=1,即9x=1.  所以x= = .  (2)设 x=.①  100 x=.②  ②
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被污染或是某些条件看不清的题目,下面就让孟老师带大家看看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发展)、学会改变。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历来被重视,但选修课本同样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为了充分发挥选修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而不是沦为枯燥的知识记忆的模板,我校备课组集思广益,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的双手在选修的学习中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  “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在《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属Ⅱ类要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方法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同学们不要被这两种方法所限制,对于某些特殊的方程组。则需要开拓新的思路,寻求更简便的方法。下面结合一些典型例题进行剖析,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用思想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南方人多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人则多以面条为主食,米、面分别来自于水稻和小麦,也许正是由于这两种农作物的普通,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它们所蕴涵的悠久历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8日下午5点30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Mario R.Capecchi)、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与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J.Evans)。这三位科学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其研究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