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GKD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是化学教学特点的充分体现。实验过程要求严格,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一个好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但实际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实验全部安排在对应章节新课学完之后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最感兴趣的是与他们过去经验有联系又有新颖性而不了解的知识。而化学学科中的学生实验,教师已讲解了有关化学现象和结论。因此学生做实验时缺乏新颖性,没有了学习积极性。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做实验前已知道了该实验的现象及相关结论,因此在做实验时已不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观察和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忽略实验中的一些细微现象,对于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也不去思考它,这样实验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按传统的方法去教实验课,只“调动”了学生的手,并未充分调动学生的脑。而创新教育要求手脑并用。针对上述情况,就要改进实验开设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将学生实验中那些仪器简单、耗时少、易成功、无危险、毒气少的学生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例如: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实验、卤素的性质实验等,将这些实验安排在教师的理论教学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物质的性质、验证结论、总结规律。这些实验是学生新接触的,就会产生较强的兴趣,实验的同时,学生会提出多个“为什么”,这样就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积极地去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现象,总结出规律。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自感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并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我国目前的教育已从传统的教学生学会逐渐转变到教学生会学。在实验教学中,首先,我们应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基本能力;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通过趣味性实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一阶段可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变色潮汐”、“盖世宝石”等,使学生从实验现象的精彩变幻中,掌握实验现象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就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由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虽然设计性实验要求高、难度大,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化学反应原理,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设计性实验过程中要兼顾所学知识和实验能力要求,并有所创新。
  目前,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去记,而对其应用很少去考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可成立一些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就是把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获取知识”转为“探究知识”,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个体运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即心理学所指的“言语”概念。言语活动是人类的基本认识活动和技能。它又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外部言语包括日语和书面言语,其中口语是书面言语的有声表现;而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形式(即思维活动)。关于言语能力的习得问题一直存在行为上,又叫理论和认知理论的争论。  笔者认为:个体对语言规则的掌握需要思维活动的参与,而思维的发展又必须通过大量语言信息的反复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遇到的阻力及如何促进转轨机制的运行等问题则成为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
期刊
贯穿语文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点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好自己的写作之路。要求教师指导写作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想法,设计出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把握写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表明了生活是写作的本源。生活的多元化,应撼动学生的心魄
期刊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的教育思想。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四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已全面启动,在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三个面向”的内涵时,不能不认为这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纲领。  “三个面向”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脚踏实地,高瞻远瞩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
期刊
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数学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围绕数学教学的三大主题即概念、定理(公式)和习题(问题),谈谈如何进行思维训练。    1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并弄
期刊
【摘 要】 政治课是德育教学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其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上政治课,过分强调学生接受,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政治课成为教师们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 政治课 新思考   New thinking on politics teaching   【Abstract】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教师应就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造能力,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在创造教学情境方面,应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1创设开放性情境,将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探寻    传统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自我意识轻,依赖思想重。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倡导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充分体验学习语文的过程,体验学习语文的价值,体验语文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期刊
解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智力与能力(简称智能)活动,学生的智能活动由智能活动过程和智能结果两部分构成,学生的智能水平不仅表现在智能活动的结果上,而且更主要表现在智能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教育专家认为,掌握求知的过程比掌握现代知识更重要,我国古代有“授鱼”不知“授渔”之说,所谓“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意思是说教人捕
期刊
《课标》以改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为根本,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创造性,发展各自的潜能及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较以前大有改观,首先是广大教师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