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好品味”与“坏品味”的混乱险处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小时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位时装界的老顽童在媒体的欢呼声中即兴画出了自己经典的海军条纹衫和与因麦当娜一唱而红的锥形胸衣涂鸦画作。这位在三周前迎来自己60岁生日的设计天才目前还管理着自己的成衣系列Jean Paul Gaultier、高级定制服系列Gaultier Paris和中性副牌JPG,以及同名香水品牌,工作量丝毫没见减少。
  在北京大秀的当天下午,BQ有幸采访到了设计师Jean Paul Gaultier本人,亲身感受到他所带来的顽童气质。
   BQ = 《北京青年》周刊J = Jean Paul Gaultier
  BQ:上个月您刚过完60岁生日,现在还觉得自己像“顽童”一样吗?
  J: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很礼貌,也是个体贴的人。但在时尚界,安静的性格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成就,这就是为什么我习惯成为一个反抗者,一个“坏孩子”。我太热爱时装这个行业了,心里有“顽童”可以让自己保持能量和体力。经过四十多年我头发的颜色、长度变了,其他都没怎么大变。过完生日我也没想过要退休。就算这一天到了,我也会继续呆在时尚圈里。
  BQ:这么多年过去了,入行时的初衷变化过吗?
  J:我已经在这个行业工作了四十多年,见证了不同的潮流来来去去。我觉得自己到现在还能留在这个行业,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因为我现在的职业是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梦想从事的。
  我对时装最早的观察来自于杂志和电影。九岁那年,我和祖母一起观看Jacques Becker执导的电影《花边》。这部老电影摄于1940年,故事发生在巴黎的一家时装店里,讲述了一位年轻姑娘与设计师Philippe Clarence之间的故事。这位设计师是名无耻之徒,每天游手好闲。为寻求创作灵感,总在勾引不同的女人,自己却不付出任何感情。然后,这个姑娘让他第一次感觉到真爱。电影向我展示了一个轮廓鲜明的时尚世界,里面的时装秀让我萌生出做设计师的想法。
  BQ: 40年来这个行业改变了吗?
  J: 40年前的时装品牌远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级定制的工艺也不像现在这样完整。今天的时装界被大型商业集团掌控,但是以前,设计师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兴趣进入这个行业,以前的设计师也不会特别去考虑名气方面的问题。如今,各种各样的媒体使这个行业变得有点势利和商业化,品牌对广告的投入变得非常大,时装与媒体的关系不一样了。我不是学设计出身,打从一开始,我就是通过电影和杂志来了解这个行业的,所以说起来,对于目前的状况其实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必须承认,发达的媒体对年轻设计师来说肯定是件好事。
  BQ:您之前与Evian、Coca Cola Light跨界设计很受赞誉,将来会考虑和中国品牌或设计师合作吗?
  J:我现在才60岁,将来有大把机会和你们合作。我常去参加戛纳电影节,尤其对中国电影感兴趣,它们在法国非常受欢迎。王家卫和李安镜头里的画面构成就很美。当年张国荣还在世的时候,我曾自己买机票飞到拉斯维加斯去看他的演唱会。电影的迷人使它让对时装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的人都能体会到一种情感。
  BQ:超模Andrej Pejic是您的灵感缪斯,他在哪些方面符合了Jean Paul Gaultier的精神?
  J:自由、无所顾忌、里面有深深的性感。就像我对男女时装分界的态度一样:女人有展示自己力量的权利,男人也有揭露自己弱点的权利。关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的问题,我们在女人身上已经做过太多尝试。相反地,对于男性,在时尚界该做的事还堆积如山。这并不是故意哗众取宠,我认为人们的思想在改变、男人在改变,他们也不再害怕展示自己女性化的那一面。变得有诱惑力就是女性化?凭什么说只有女人才需要诱惑力?对我来说,这一切都自然而然。
  BQ:你的回顾展“从天桥到街头(From Catwalk to Sidewalk)已经在许多城市展出,会不会来到中国?
  J:我愿意把展览带到中国,这个展览甚至还没有去过巴黎呢。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会把中国排在巴黎之前。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我非常喜欢这里——虽然为了准备走秀,我还没有参观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只在今天上午去了故宫而已。我发现这里有很多高挑漂亮的模特,很多甚至比我还高,走起来非常美。
  


  


  如今的Jean Paul Gaultier不再和自己较劲,毕竟时装不是雕塑,或是挂在墙上的玩意。“一件衣服可以是惊人的、原创的,但还是得找到平衡。对我最大的恭维,就是穿上它。”然而,他终究不能抑制住自己最癫狂的童梦。Jean Paul Gaultier尽情将童梦转化成现实的服装,他更加肆无忌惮地让女神和女巫,皇后和贱民杂糅至一处,他用最精巧的技术,勾画着最荒诞不经的身体。
  女人内衣外穿
  Jean Paul Gaultier忘不了成就他的80年代,“外穿”成了他最標志性的设计。“这也许是观念的改变,比如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它把过去建筑所要竭力隐藏的管线,全部搬到外面给人看。其实,其他许多事物也都‘内衣外穿’了。也许是人们变得越来越自信。其实没有什么好害羞的。”于是,Jean Paul把早就被女性淘汰的紧身胸衣重新找了出来,把性感二字,明白无误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甚至将之夸张化。麦当娜当年便穿着Jean Paul Gaultier的尖锥胸罩,一跃成为代言“物质”与“性”的流行偶像。与他同时代走红的日本设计师不同,他拥有一种几近天真的恋物情结,靠服装扩大女性性征,甚至这种对完美女性身体的迷恋,被他固定为首个香水瓶的造型,十余年来,依然是香水柜台上最夺人双目的玩意。
  然而,同时他又贪爱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女人不再那么性感。传统的两件套男装被披挂在了女性的身上,甚至将隶属于蓝领工人的连体工装裤设计,与严谨的上衣天衣无缝地拼接在一起,一顶艺术气息浓郁的鸭舌帽必不可少,再加上一杆代言迷醉生活的旱烟枪,整个惊世骇俗的造型大功告成。
  男色裙装飞扬
  Jean Paul Gaultier不仅改变着女性的穿着方式,也在男人身上下剪刀——坡跟鞋、羽毛都被他拿来装扮男人。当他发现不少男人都在悄悄购买他为女性准备的夹克,那些用女性面料造就的中性外套的时候,他看到了男装的未来。1988年,当他用裙子装扮男人时,Jean Paul Gaultier再度成为时尚的焦点。“我可不是故意哗众取宠。我认为人们的思想在改变,男人在改变,因此也不再害怕展示自己女性化的那一面。变得有诱惑力就是女性化?凭什么说只有女人才需要诱惑力?对我来说,这一切都自然而然。”
  然而当80年代的狂欢结束后,时尚的风车重新复归保守。“80年代末,所有人都在推动男装的发展,使之变得越来越有趣。但90年代来临后,哎呀,越来越保守了。Jean Paul原本想让David Beckham成为他新的麦当娜,却没有成功。也许马来西亚的纱笼裙因Beckham的穿着而走红,但他却无法走进Jean Paul Gaultier的世界。“我本来想让他在裤子和短外套的外面,再来条裙子,但他拒绝了。我告诉他:‘你穿了,它就红了。这只不过是一个配饰。’但没有用,还是太大男子主义了呀。”他不仅为男人准备了裙子,还为男人准备了一整套彩妆产品Le Male,死心眼地继续征战在颠鸾倒凤的征途上。
其他文献
智能手机从单核CUP到双核CUP,跨越了近十年的漫长岁月,而如今只用了一年时间,商家就把四核CUP写进了手机广告。虽然,普罗大众并不熟悉IT技术,但各种生僻的技术名词和飞速提升的数字参数,却总是打动IT消费者的绝佳宣传。尤其在影像类产品上,各种技术名词更加鱼龙混杂。  然而面对CMOS、WXGA、ppi等等漫天飞舞的科技名词时,消费者依然需要掌握一定的辨析能力,以回避商家的过分渲染,选择真正合适自
期刊
5月前后,华语电影圈有一批中青年导演的作品集中上映。然而据目前公布的票房数据,除了宁浩的《黄金大劫案》票房过亿,其他影片都仅仅在一两千万甚至几百万的低票房区域徘徊,其中《飞越老人院》票房仅为350万,请来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坐镇的《形影不离》票房也并不如人所愿,口碑不错的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同样在内地市场遭遇严重水土不服。当然,影评人总说,好票房并非等于好电影,好电影也未必需要好票房,比如华
期刊
前阵子周立波发了个微博视频,喝得微醉的他拍桌子数落王小帅新片,“你这片子好,可你这片名太丑,《我11》,你的11岁关我什么屁事!”在周立波的给力炒作下,这部小文艺片《我11》引起了更多人的好奇。这是王小帅的自传电影,确实非常个人化,而正是这种个人化让王小帅获得了法国的资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中法合拍片。“我们的商业片想要像好莱坞一样进入人家的主流社会,我觉得特别难。所以,跨越地域反而需要一些相
期刊
比王小帅多了一次  2006年,秦昊主演了第一部电影《青红》,没想到一鸣惊人,处女作就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在红地毯上,《青红》的导演王小帅跟他说:“好好珍惜现在的感觉。你是演员,你的一生可能就这么一次。”菜鸟秦昊被这个大场面给震住了,心想:导演说得是。结果没过几年,秦昊跟着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又一次走上红地毯;再过一年,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入围主竞赛单元,秦昊西服革履再次出现在红毯上。走进闪光灯
期刊
4月25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北京奥促会秘书长吴京汨,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北青传媒董事长张延平,《北京青年》周刊主编兼总经理余韶文,著名导演李少红、陆川共同启动了“青锋亮剑——BQ青年文化人才发现扶植计划”。该计划将借助“微电影”这一新生的影视形态,发现及扶植青年导演人才,全力打造“体育微电影”的展示平台,让青年文化先锋在自己专属的舞台上尽情绽放才华的锋芒。  今年11月7日至11日,第30届米兰
期刊
如果不是可以和Giorgio Armani先生针对这些关乎风格和观念的对话,也许我们都很难意识到,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者竟可以抱着如此开放的心智去理解世界、时装、时尚和人群。  对于中国的热情和好奇让我们在无数他的设计里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掠影;而他对于“时尚是自然发展的,无所谓改善二字”以及“不能从某个地域层面上谈论时尚,时尚从未像今天这样能成为一种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性语言”的观点,也让我们看到他作
期刊
BQ:第一次去戛纳的时候,你是抱着一个获奖的心态去的吗?  Q:我那一年抱的希望挺大的,无知者无畏嘛。等到了戛纳以后就发现,一起提名的都是老戏骨,马上就清醒过来了。相比之下,《春风沉醉的夜晚》是我最自信的一年,在那边得到挺多的赞扬,包括评委会主席还说要一起合作。闭幕式的时候给我们安排的位置也是方便机位拍摄的,觉得得奖的机会很大。   BQ:结果没获奖,你当时心态是怎样的?  Q:没什么心态,因为我
期刊
没人能给美一个绝对的定义,因为它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看惯了循规蹈矩的极尽奢华,时装的模样变得单一无趣,让人不免乏味厌倦。而就在以优雅著称的时尚之都巴黎,出现了一位不懂得约束自己奇思怪想的设计顽童。 Jean Paul Gaultier的名字总是和那些潮流最尖端的人和最古怪的幻想联系在一起:麦当娜的尖锥胸衣,吕克·贝松电影《第五元素》里的未来女战士,阿莫多瓦电影里
期刊
【感觉对了,就出发吧】  大概是2009年,摄影师畏冰想做点无关商业的作品,于是和郝蕾一拍即合,“做艺术”这个无比宽泛的概念就在一次次讨论中被确定下来——拍一组照片,不是写真不是大片,只是把当时的感觉定格,真实不修饰。  印度和尼泊尔,这两个地方对于2009年刚刚皈依的郝蕾来讲,简直是心之所向的圣地。为了用自己最原本的面目进入这两个地方,郝蕾找到造型师大黑,要求把头发剃光。在《如是》的展览现场,大
期刊
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意大利著名奢侈品时尚品牌,在我们眼里他也许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但我们并不清楚他的设计为何能征服意大利,征服中国和世界。  BQ特别约请Fabiola Betti为我们撰写此篇文章。Fabiola Betti出生在意大利,深受意大利时尚文化的熏陶,也许从她的角度,我们更能够了解到King(国王)这个词为什么理所应当地被意大利人和世界时尚追随者们献给年过七旬的Giorgi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