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炼、气炼、意炼、神炼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52723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练好太极拳,算是老话常谈,可能令人耳中生茧。练好太极拳,是习太极拳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每一位习拳者都能如愿以偿,很多人带着无限的迷惑与遗憾,在攀登太极拳巅峰的路途上停滞不前。


  京城已故太极拳名家杨禹廷公,一生修炼太极拳,可说是达到了“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意境。他原地不动,不见有什么动作,就能将人拿起一米多高,放出几米远,见者叹为奇观。先生拳艺虽高,但仍每天盘拳不辍,直到九十五岁寿终。他生前留下许多习拳心得,如“不要到外边瞎推,要好好练拳,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盘太极拳对于习拳者是十分必要的,是每天的必修课,就算修熟了、通了、懂了,每天也要盘拳。杨师自幼养成每天盘拳的习惯,即使有人请客赴宴可以不去,但不能不盘拳。他盘拳循拳理拳法,十分规范,神、意、气内外相合,行功走架上下相随,每一个动作都是从脚下节节贯穿到手,但似乎又不像,外行看上去只是两只空手循着弧形飘舞。但内行若专注看他盘拳,就不难看出其中功力。老拳师一般每天盘六趟拳,有时要盘八趟拳,即左右、正反二趟,左单手正反二趟(右手松垂不动),右单手正反二趟(左手松垂不动,只走意念),无手(左右手松垂,脚下走步法)正反二趟。几趟拳练完,以每趟拳45分钟计算,也要六小时,这还不算练单势和推手的时间。他和学生推手每人推五分钟,四五十位学生加起来,总共要推手三四个小时。有几位店铺老板跟他推手,先生只是松柔化解对方来力,并不摔跌这些财神,对方推累了休息,再换人推,加起来每天几个小时。没有深厚扎实的功底行吗!


  老子《道德经》说“道法自然”,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细细琢磨就会发现,他的学说和思想是很有道理的。老子说的“善人”,在这里不是指善恶之“善”,而是指敬业者,“善”的对立面是“恶”,即“业不勤”者。如果习太极拳者不用心钻研修炼,则不如不练。
  太极拳常练常新,这是中外太极拳爱好者的共同体验,也是太极拳艺术的魅力,是太极拳的文化品味,是太极拳的迷人之处。怎样练好太极拳呢?说来十分简单,做起来又十分艰难。但还是有一些基本道理可循,即不但要遵循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按太极阴阳学说规范动作,还要以安静平和的心态,从神、意、气和手、眼、身、步上下功夫。盘拳修炼,不要只想着练拳,那就什么也没有了。太极拳是人体松柔动态运行的艺术。其中切忌三不动:一没有动意;二不主动;三不妄动,像手表的表心。应该一环套一环,丝丝相扣,一动无有不动,中正安舒,上下一条线,手上虚灵空手转,脚下阴阳变动。这样盘拳,立身中正,手也按阴阳变动,到此太极拳的“味道”便显现出来。太极拳是高品味的拳术,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拳理源于《易经》、《道德经》,其中有孔子的影子,也可以找到孙武的思想。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只有积极地继承祖先流传下来的光辉灿烂的太极文化,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不认真习练,没有继承,更谈不上发展,那只是亵渎。


  打开太极拳理论宝库,太极拳的拳论、拳经、拳谱、拳诀、拳歌等太极拳之经典著作不计其数,这是历代拳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细心咀嚼、消化和体会。
  总之,破译太极拳的奥秘,除遵循法理之外,还需要认真去练,心炼、气炼、意炼、神炼!〖JY〗□
其他文献
千禧龙年的春节尚未过完,当代体育杂志社的老总王离黑就打点行装,正月初七便匆匆登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航班向着世界最大的都市——纽约出发了。  他干嘛这么急,竟然在炎黄子孙极其看重的2000年春节、万家团圆的期间,踏上了异国之邦?  因为他心中的武术……  因为旅居海外的华人武术家苏昱彰先生也是春节尚未过完就已从台湾故居返回了纽约——他那远在美利坚的八极螳螂武艺总馆。  为了采访苏昱彰,我们酝酿已久,筹
期刊
在强度较大的散手比赛中,有一段非常时间,运动员会感到体内非常难受,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心率剧增、四肢无力、步子发沉、动作协调性下降,甚至感到难以继续与对方对抗下去。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极点”产生的原因。  散手比赛开始以后,运动员的骨骼、肌肉等运动系统马上进入到紧张的、高强度的运动状态,身体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突然增加,而供给氧气、营养物质的内脏器官
期刊
放法,是大成拳重要技击方法。  放法,即以手臂接触对方,通过接触点力量的变化以及步法、身法的变化,同时借助沾、粘、连、随、定人、夺位等诸多手段造成对方身体失重,然后将其抛掷出去的一种方法。  放法,是大成拳基础实战方法,初学技击者,第一步先要学会放人。但达到一定境界的“放”,又可以成为高级技击手段。当年,宗师王芗斋与师兄钱砚堂过手,于一迎一送之间,将钱氏放出,坐于事先指定的座位上。后来,著名拳师洪
期刊
不知大家有无同感,那就是在徒手赤脚动作练习时,有时会感觉到手脚发飘、劲道不够,缺乏重量感。但当你戴上手套、穿上鞋子后,这种感觉会有所改变,冲拳、踢腿显得有力了,意念感觉也好一些了。上述情况更多的是发生在初学者身上,原因是初学者没有经过肌肉素质、动作技术的全面锻炼。或由于自身肢体结构、素质等原因,习者还不能很好地激发格斗搏击之本能,所以练起来效果欠佳,这也是正常现象。有人训练时在无意中找到搏击感觉,
期刊
道、法、术是武学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习武者倘若能够对这些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将会使得其所学和将要学的武学知识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并且有意识地将其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率的训练中。  一、释名  1.道。道者,事物之一般规律也。它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源和基本线索。本文中所谈的“道”,并非“由武入道”中了脱生死之“道”,而是相对来讲更狭义、更低层次的
期刊
朱国福(1891-1968),字果夫,号炳公,河北定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  朱国福自八岁时学少林拳,练弹腿,筑下坚实的基础。15岁时拜形意名家马玉堂为师,并承形意拳师李存义指点,习练形意拳。又蒙张占魁、孙禄堂教诲,探求八卦、太极真谛。后随王友横学摔跤。24岁时研习拳击技法,溶中西拳法于一炉,其功深技高,堪称一代宗师。  1923年8月,俄国拳手裴益哈伯尔来上海挑战,众多武林斗士与之累战不胜。
期刊
意拳是王芗斋先生取各家之长而创立于40年代的一种拳术,后经弟子姚宗勋先生不断阐述,理论和实践更加完善,成为今天独树一帜的近代拳学。意拳没有套路和固定招式,被国家体委确认为特殊拳种,今天,仍然显示着蓬勃的生机。正如姚宗勋所说:“意拳仍在不断地吸收、总结中外拳种的科学训练方法,籍以充实和发展自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意拳是一门尚在不断发展中的近代拳学。”(《中国现代实战拳学——意拳》)王芗斋、姚宗勋以
期刊
激昂少年    郑成功,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公元1624年生于日本河内浦。  郑成功七岁时由母亲田川氏带领回到福建泉州安平镇。其父郑芝龙原为福建一带的富商,后来又成为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郑芝龙对郑成功喜爱备至,专门请来私塾先生教授郑成功。  郑成功天资聪慧,诗文礼法过目不忘。郑成功的叔叔郑芝虎文武双全,十分看中郑成功,便开始传授郑成功武艺。  于是,郑成功一面读书,一面刻苦
期刊
撑捶,八极拳入门功——“金刚八式”第一式,是八极拳的基础拳法。长期正确的练习此式可以将八极拳三种劲(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现根据师传和个人体悟谈谈这个动作的练法。  含步:一般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前脚脚跟提起、脚尖轻点地,两脚距离约一脚远,重心落于后腿,五趾抓地,收臀。右拳前撑,左肘后拉,肘头“外迎”。头要“虚领顶劲”;臂要“沉肩坠肘”;胸应“含胸拔背”。左拉右撑,上顶下沉,
期刊
迷则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俗话说:“初学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为什么呢?很简单,中华武功的修为明显分成两大境界:初期须凭毅力、韧性、汗水与时间;后期则离不开根基、缘分、悟性与德行。项羽力扛千鼎,终属气血;仲尼朝闻夕死,是何意志!  要修成上乘武技,成为人中之凤、人中之龙、铁之铮铮的出类拔萃者,则必须重视并切实的进行心性修养。本文只就有关上乘武技心性修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聊抒己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