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ezh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的本意是要课堂教学消尽浮华。祛魅、解弊、寻根,回归本原。一切教育的改革归根到底是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传授书本知识和培养实践经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这三对矛盾之间找到出路。语文教学应向“常态”靠拢,常态课是自然的回归。
  关键词:小学语文;常态课;靠拢;回归
  
  一、永不言弃的背景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形式丰富了,知识结构整合了,作为课堂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课堂被激活了。有了更多的创新。如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对话”,气氛非常活跃;读一读、演一演、讨论交流、观看录像等形式在课堂上屡见不鲜。似乎,气氛活跃证明了学生参与程度,主动性强,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但是冷静地分析这一热闹的课堂,似乎进入了一种十分浮躁的境地——其实掩盖了真实的问题,我所说的有些课堂变得浮躁了,肤浅了,眩目了,甚至迷幻了,具体表现如下。
  (1)失控的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动辄小组讨论,有些学生瞎掺和,凑热闹,教师还以为是气氛热烈。
  (2)解题多元化,怎样理解都行,说什么都对,甚至偏离主题也不纠正,丧失了教学目标和教师的引导。
  (3)廉价的赏识表扬。学生发言平平也要大加赞赏:“你真棒!”于是全体同学奉命鼓掌,一个小学生到底有多“棒”?有时候连表扬的学生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棒”在哪里,这岂不在“棒杀”学生。
  (4)盲目的随风而动,名师要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于是不管教授什么都合作,任由学生“合作”;名师说要先学后教,于是学生抱本而学,教师杵立待教;名师说要采用情境教学,于是教师极尽情境煽情,甚至出现教师慷慨陈词,学生窃窃偷笑的尴尬。
  (5)泛滥的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的画面太多,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静思。用展示代替了学生必要的动脑和动手,难以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6)杂乱的学科整合。语文的,科学的,品生品社的,不问来路一锅烩。缺失个性的课堂,成了大杂烩,成了四不象。
  一味的照葫芦画瓢,务了虚,失了实,遮蔽了课堂的本色,误导了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隐患:其一,唯一追求热闹的课堂并不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过分热闹的课堂只是少数好学生表现的舞台;过分热闹的课堂助长了学生浮躁的学习风气;过分追求热闹的课堂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过分热闹的课堂不能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其二,上每堂课固然要做充分准备,如果连学生的发言、思维都框下、甚至课堂上何处是精彩高潮都要演练,这样的课就是花瓶,无常态可谈,这样的课不上也罢。
  
  二、语文教学应向“常态”靠拢
  
  课改的本意是要课堂教学消尽浮华,祛魅、解弊、寻根,回归本原。一切教育的改革归根到底是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传授书本知识和培养实践经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这三对矛盾之间找到出路。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回归本原,在矛盾冲突中找寻一个“中间地带”,摒弃形式主义,扎扎实实上课。如何才能让教学找寻到回归本原的路呢?
  1、回归教材,科学再现教材场景
  现在提倡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但是不要机械地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真正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度、全面系统地解读。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的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内容越教越复杂就是这个道理。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改造,才能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地用教材教。突出社会、生理、心理三种素质的覆盖面,在认知方而要一练多得。而不要多练一得。在教材处理方面要外延教材,联系生活,而不要应试,在教学结构方面要创新设计,而不要默守陈规;突出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减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地布置作业,作业题的设计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分出层次,作业质量高,有典型性,不搞题海;突出教学效果最好:认知、智能、个性水平全员提高幅度最大,知识获取,智能、非智能因素及品格形式的到达度高。
  2、回归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改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对学生缺乏充分的理解与关注,却是当前一大积弊。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经验积累却认识模糊,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用心理学的观点,学生是一个成长体,对世界有一个内化、建构的过程,教师就应该有深度地关注学生的内化能力、建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要有以下几个突出。
  突出主体学生活动时间。在课的结构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安排的时间最多;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积极活动的时间最多;在教学的多边活动中学生独立活动的时间最多。
  突出学生主体内驱力的形成。学生能主动质疑,而不是被动的听讲或有疑而不问;学生能认真研讨,而不是一言不发或敷衍了事;学生能热烈地辩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求同存异;学生能积极动手,而不是静坐观望或随意操作;学生能踊跃举手,而不是少数人举手或滥竽充数。
  突出学生主体有效认知活动。自学有效,自学不能放任自流;研讨有效,研讨不能徒有虚名;提问有效,提问不能一问到底;训练有效。训练不能浅入浅出。
  课堂教学应突出教师点拨作用,多点拨,少错输;多设疑,少直叙;多“情境”,少平静;多线索,少单一。
  3、回归目标,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同样是影响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我们不少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意识淡漠。有些教师即使制定了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应付,更不要指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照目标进行对比、反馈、调整了。现在的有些课堂往往天马行空,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就语文课的特点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接触文本,在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获得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对话奠定基础。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储备,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一样。当学生能静下心来,深入文本,这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如果学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上,不能自主地感悟课文内容,那么将直接影响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保证时间充足。引领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学生进入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与作品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心灵碰撞。二是方法到位。要让学生带着脑子读书,边读边 思考,边读边画做批注,引导学生弄清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多提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然后才进入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避免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交流,多数学生只作旁听者的局面。
  
  三、常态课是自然的回归
  
  追求了“常态课”才有追求“精品课”的可能,精品课是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的,有常态课的影子。精品课精粹而不繁杂。精当而不失体,精辟而不流俗,精湛而不虚夸,精深而不肤浅。精进而不囿旧。一堂精品课必须是精彩而高效的。课堂上无论你采取了什么手段,重要的是否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经过一堂课的交流,师生间的情谊是否在彼此心中建立与加强。常态的教学,在常态基础上的精品课堂,时时引领着课改的浪潮,常态与精晶是课堂教学的一对辩证关系,认真研究这一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会有许多启发。
  1、常态课体现一种意识
  如语文教学呼唤超前意识,这种超前意识的回归成为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变任务型、应试型的语文课为自主性、体验性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思想的课,有文化的课,有智慧的课,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
  2、常态课体现一种精神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深刻指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人文精神的弘扬和文化底蕴的充实都是为学生的终身打地基的。有坚实的地基、有厚实的底气。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学习、追求就会出现新气象。教学务实创新,教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要能准确理解教材编排、选择适合切入口的“角度”;以认知规律为原则循序渐进、张驰有度的“梯度”;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意识的“广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触类旁通的“深度”随机应变、收放自如调动学生情绪的“灵活度”。
  3、常态课体现一种追求
  语文课改的最终目标应是追求语文教学的和谐。我们要处理好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学生愿望需求,教与学的价值取向,师生关系,“学得”与“习得”。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等对应关系。要体现教学系统的完美、富有远见,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学习习惯,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语文教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你不是在砌一堵墙,而是在完成一项工程;你不是在上一节课,你是在改写许多学生的命运。有了这种认识,你才不会掉以轻心,你不会安于现状,才会对教学多一点研究。
  4、常态课体现一种责任
  这样的课负责教书育人的责任,引导教学改革潮流的责任,面向一定区域示范辐射的责任。要体现一种境界,王崧舟认为课有三层境界,第一境界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界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到这个时候,高峰体验,只有幸福,人课合一;天人合一,课其实无课。
  
  (责任编辑:梁媛)
其他文献
教学要求  1.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乐于表达,消除怕作文、作文难的心理。  2.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把事情写具体、写生动。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互评互改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写照。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练习写自然和社会中一些熟知的事物,练习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实施要着眼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实效”的关系,所谓“坚持灌输”是指相对于“推崇自发”而言,反对“价值中立”的理念。所谓“讲求实效”,就是要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坚持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
现行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寓传统的知识理论于众多的课堂活动中,以大量反映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与他们相适应的社会生活案例生动有趣地教育学生,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处事,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因此课堂活动的教学就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重要形式,如何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加强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这种崭新的学习形式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一次调查活动的反馈……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实践。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给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而主要是注重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于
摘 要:德清职业中专承担了东西协作与云南德宏州的结对帮扶工作。2017年以来,每年有近50名云南学生到德清职业中专求学。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对云南班学生的精准识别,因材施教,对云南班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实践与探索,形成 “课程上精心设置、生活上照顾精当、细节上精益求精”的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的做法。  关键词:精准教育 云南班 管理模式  精准教育就是遵循规律,合乎发展,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的身
摘 要:由于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学校教学任务重,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高等原因,造成一些学生只顾埋头读书,很少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集体活动。因此,易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封闭、对学习反感等不良行为。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挫败感,导致心理扭曲、失衡。本文通过个案实例,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做了一些分析、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师生交流;学生思想教育;个案分析;班主任工
摘 要:在选择性课改的大背景下,作者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实践,发现以“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为主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学生)最欲掌握的核心技能。为提升信息技术选修课堂的教学效果,作者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出以学生特点定教学目标、以学生心理定教学内容、以学生兴趣定教学方法、以学生需求定课堂练习、以学生个性定教学评价等五方面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
(1.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福建南平353000;2.南平市松溪县旧县中心小学,福建南平353000)  概念是客观事物特点或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是思维的出发点。数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提高概念教学质量呢?    一、引入概念讲方法    因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特点或本质,因此具有概括性、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园电视台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问题迅速、直观,具有传播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特点。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校园电视台已经成为该校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  本着“龙头专业做强,艺术专业做精”的办学思路,近年来,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以下简称“一职高”)在制造类、服务类、艺术类等
有机会观摩了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深受启发。他那全新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教学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课堂上,王老师紧紧抓住周总理工作条件的简单、简朴,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深情渲染,使学生个个沉浸在对总理的怀念与感激之中。  感言之一:王老师有着艺术家的充满激情的心灵  上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感动的是他自己。教师激动的泪花,顿挫的话语,随课文娓娓叙述而迸发出的激情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