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 跨越亚欧巅峰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a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亚欧大陆的东部,喜马拉雅山高出永久雪线之上,晶莹圣洁。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向一山之隔的印度、巴基斯坦辐射着经济活力。同一片大陆的西部,阿尔卑斯山绵延数千里,青翠葱茏。山脚下的瑞士、德国,始终是欧洲经济的领跑者。
  5月19日至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上述4国展开上任以来的首次访问,9天66场外交活动,打开一道又一道“合作之门”:“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雄踞亚欧地理的制高点,召唤着人们知难而进,攀登全球经济合作的制高点。”
  “他俨然把新德里变成了‘新德李’”
  “绵延险峻的高山隔不断两国人民内心对彼此灿烂文化的倾慕和向往。北京大学一位老师,毕生研究和传承古印度文化,曾花10年时间翻译《罗摩衍那》,印度总统授予他‘莲花奖’。”
  这位老师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2008年获得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30年前,还在北大工作的李克强曾和季先生参加一个会,季先生用手指在腿上默写单词;他向季先生请教一个有关法律的英语古单词,季先生当即答“可以先这样译”,但第二日又详尽向他解释该词的来由与含义。如今,李克强在他作为总理的首次海外演讲中,饱含感情地回忆了季老师为中印友好交流所做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对此十分赞赏:“新一届领导人有一个特点,善于从个人的角度来谈问题,这样的说话方式容易让听者接受,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李克强的个人情怀和魅力,成功地拉近了中印两个存在争议的邻国的距离。
  让时间回到5月19日下午。印度首都新德里,酷热难当。从总理的专机上看下去,青峦叠嶂,江水如带,那便是著名的恒河,沐浴在43摄氏度的高温下。比天气更热的,是印度人的热情——当晚,印度总理辛格与李克强举行了非正式会见,并为李总理举行高规格小范围晚宴。一位印度资深外交官说,辛格这是要“相相面”。“相面”的结果是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大大超出计划,辛格对李克强的印象非常好,认为“找到了可以对话的人”。
  第二天,辛格与李克强再次举行大范围会谈,共同见证了双边经贸、农业、文化、环保、地方交往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当李克强准备和辛格握手道别时,台下的印度记者连声呼唤“等一等”,要求补拍镜头。李克强停住了脚步,幽默地问道:
  “It will be a headline of your newspaper?(能上你们报纸的头条吗?)”
  “Yes!Yes!(是的!是的!)”印度记者连忙回应。
  李克强开怀大笑:“Once again!(再来一次!)”他与辛格面向记者,再次握手。记者们爆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
  印度记者与中国总理互动,这友善的一幕其实来之不易。就在半个月前,印度记者还忙着渲染“25年来中印边境最严重的摩擦事件”——从4月15日到5月5日,喜马拉雅山下出现了持续21天的“帐篷对峙”,边境上,中印两国士兵的帐篷相距只有300米。在此背景下,就连俄罗斯媒体都捏了把汗:“中国总理选择印度作为首访第一站,是外交上勇敢而出乎意料的一步。”人们没想到,李克强一到印度就向辛格开诚布公地表示:“我此次访印就是想向全世界表明,中印政治互信在增加。”两位总理“把任何事都摊在桌面上”,自然也包括边界问题。“在边界问题解决前,双方共同努力,根据已签协定,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李克强的“坦率和热忱”迅速征服了印度记者。
  5月21日,李克强赴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讲。演讲以一个意外状况开场——李克强刚开始讲话,音响就发出了有节奏的“嘟嘟”声。他的反应十分机敏和睿智:“这是前奏,表明我下面将有郑重的讲话。”这句话将原本尴尬的场面,迅速变成了台下观众的欢笑和掌声。
  在晚宴上,聊起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在讲话时,他用印地语向大家问好,还笑着问“我发音是不是准确”;在异常的高温下,他身穿西装,连轴转地出席多场活动,汗流浃背……5月22日,当他结束3天访问离开印度时,印度《经济时报》惊叹:“这几天有关中印友谊和李克强个人魅力的话题绵延不绝,他俨然将新德里变成了‘新德李’。”
  此后,在瑞士,一位普通民众当面对李克强说,“我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你访问的消息,我觉得你思想非常开明”;在德国,公共电视台ZDF的记者埃姆参加完李克强的记者会后说,“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开放自信、幽默睿智,让我印象深刻”。中国总理的“外交首秀”以“李氏风格”和大国气度,在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闪烁,也给全世界公众和外交问题专家留下深刻印象。
  “我想再一次说中巴友谊万岁”
  5月22日上午,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晴空万里。
  此时访问巴基斯坦,是如此的不寻常。首先是安全。在飞往巴基斯坦的专机上,总理对随行人员说:“我们是冒着风险来巴基斯坦的。”几天后,飞离巴基斯坦时,总理又告诉大家:“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对我说,您访问巴基斯坦,我很想同您乘坐一辆车,但军方人士不同意,说这么做风险太大,危险系数太高。”其次是政局。就在到访的11天前,巴基斯坦刚刚选出新总理,诚如中国驻巴基斯坦前大使张春祥所言:“大选刚完,新政府还未成立,外国客人通常不去这种政权过渡中的国家。”
  但无论地区安全形势如何,风险有多大,无论政局如何变化,中巴“铁哥们友谊”永恒不变。李克强的到访受到巴基斯坦举国上下、各党各派的热烈欢迎和超高规格接待——入境时,从专机的窗口望出去,6架空军战机全程护航,在空中向专机致敬;降落时,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总理霍索早已等候在舷梯边;下飞机后,伊斯兰堡屏蔽手机信号,严防手机炸弹;李克强会见总统、总理时,候任总理谢里夫也专程赶来参加……
  5月23日,李克强在巴基斯坦参议院发表演讲,先后用中国古语、网络热语和乌尔都语对话巴基斯坦议员:   “中国有句古语,‘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中巴是道义之交,不但可以终身,而且可以代代相传,实现永恒。”
  “中国的广大网民在互联网上亲切地称巴基斯坦为‘巴铁’,意思是巴基斯坦是中国‘像钢铁一样坚固牢靠的朋友’。”
  “27年前,我曾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贵国,接触了巴基斯坦不少领导人和普通民众,几乎每次离别时大家都用乌尔都语对我说‘中巴友谊万岁’……我想再一次说:中巴友谊万岁!”
  14次热烈的拍桌声响起来。巴基斯坦议会有个传统,表示热烈欢迎和强烈赞同时不是鼓掌,而是用力拍桌子。
  中国经常在外交中使用“全天候朋友”形容国家间的亲密关系。亚洲的巴基斯坦、也门,欧洲的罗马尼亚、马耳他以及多个非洲国家荣获过这一称呼。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胜军说:“这些国家与中国在文化、疆域上的天然关系很少,但是由于外交政策的设计,使得双方联系紧密,最终成为‘全天候朋友’。”
  在李克强的首访中,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朋友”。从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巴基斯坦重型电机厂、70年代修建的喀喇昆仑公路、80年代投产的木扎法戈电站,到2000年投入商业使用的恰希玛核电站,无一不是中巴友好的见证。“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好比一辆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相辅相成……我已经指示国内派出贸易投资促进团访巴,与巴方洽谈各种合作项目。”这是李克强对“巴铁”的郑重承诺。
  “你很快就能吃到金华火腿了”
  5月23日晚上,瑞士最大城市苏黎世,凉爽宜人。
  刚刚领教过南亚大地的高温,马上又来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瑞士感受这里的清凉,我们仿佛从酷暑一下子进入深秋。这似乎也在提醒我们:总理进入“欧洲时间”了。
  一向以安静著称的苏黎世变得分外热闹,全欧洲乃至全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涌向了李克强即将参观的古尔登贝格家庭农庄。这是一个拥有近80年历史、面积达40公顷的农庄。5月24日一早,当地3位花甲老人穿着黑色传统服装,带着2米多长的阿尔卑斯长号,在庄园里彩排起来:“我们要在中国贵宾到来时吹奏一曲,我们知道,他是来跟瑞士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当李克强走进农庄时,看到的,是绿草如茵,菜花金黄,奶牛在悠闲吃草;听到的,是声声长号,乐声悠扬,人们在热情相迎。
  农庄的经营管理成为李克强考察的重点,他向主人米夏埃尔?利恩哈特提了一连串问题:“土地都是你自己的吗?一公顷租金多少钱?租期多长?”
  “一半土地是家族的,另一半是租来的。租金一公顷大约1000瑞士法郎(约合6500元人民币)。租期一般是6年,可以续签,这样土地价格的波动就不会影响生产经营。”
  走进农庄的果园,李克强又问:“租来的土地如果想改变用途,比如想种点或者养点别的东西,有什么障碍吗?”
  “土地上怎么经营我有完全的自主权,法律和租户不会干预。”
  “那你是个独立的农场主!”
  参观果汁生产车间时,李克强特别问道:“政府会检查你的食品安全吗?”
  “一般一年查两次,有时打招呼,有时不打招呼。”
  品尝着自酿的果汁,米夏埃尔告诉李克强,农庄由他们夫妇二人一起经营,除了父母帮忙,还雇了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和一个学徒工。
  “你们6个人就经营这么大规模的农庄,很了不起!”
  听到中国总理的赞许,米夏埃尔很开心,他向李克强透露了自己的心愿:希望靠农庄经营维持全家生计。
  “好,借你的果汁,咱们干一杯,祝你的事业兴旺发达!”
  当天下午,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李克强与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共同见证了双方签署关于中瑞自贸协定结束谈判的谅解备忘录。历经3年9轮磋商,中瑞自由贸易区的大门终于开启了。这是中国同欧洲大陆国家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同世界经济20强国家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时间回溯到3年前。当时,世界经济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冒着漫天大雪,访问瑞士并出席达沃斯论坛。从苏黎世到伯尔尼,从巴德拉加斯到达沃斯,一路上他都在思考着中瑞两国的合作。就在那次访问中,他和瑞士领导人决定尽快启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研究和谈判。
  如今,两国达成了高水平、内容广泛的协定,同意给予对方绝大多数产品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这将给两国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一名瑞士学生对李克强说:“我曾经在浙江留学,很喜欢吃金华火腿,可惜现在吃不到了。”
  李克强笑着说:“你很快就可以吃到了。”
  学生很惊喜:“为什么?”
  “因为中瑞之间达成了自贸协定,瑞士和中国的产品都能更加便利地进入对方市场了!”
  在全世界观察家看来,这是“中国经济大管家”李克强首访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另一个经济外交的亮点,则是此前李克强访问印度时双方共同倡议建设的“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访问巴基斯坦时提议制定的“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中国与南亚国家建立经济走廊是一着大棋,也是一着妙棋。中国通过与南亚国家建立经济走廊,可以借助经济合作的深化,改善中国周边的政治环境;同时,政治环境的改变也对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起到强力促进作用。
  有了第一,就可以期待第二;门打开了,就会越开越大。南亚经济走廊和中瑞自由贸易区,在亚欧大陆的两端遥相呼应。这一外交大手笔,凸显了中国领导人把握世界经济脉搏的宏大视野。而这一切努力,都源于对民生的关切。“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担任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总理,我每天要面对的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换句话说,就是解决好民生问题。”李克强在接受巴基斯坦媒体联合采访时如此说。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有7个小时”
  5月25日下午,德国首都柏林,小雨淅沥。   这是个周六,晚上,欧冠联赛的决赛场上,首次出现两支德国足球队相遇的盛况。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赴伦敦观战,德国记者也拥向球场。
  但第二天上午,他们全都赶回来了,打破了德国人“周末必须休息”的“铁律”,罕见地在周日高规格接待和报道中国总理的来访。为此,所有联邦警察、政府工作人员都得加班;德国政府得大掏腰包,给每人支付双倍工资。
  这一“破例”,是默克尔亲自拍板安排的。周日下午4点,她冒着小雨在总理府迎接李克强,并在她的办公室先进行了小范围会谈。要知道,她只在办公室里会见关系最密切的外国领导人。在接下来的大范围会谈中,两位总理率领双方政府高级官员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深入会谈,会谈采取同声传译方式,签署了17个合作文件,涉及汽车、船舶、环保、农业等方面。在签字仪式现场,见过“大世面”的记者也禁不住发出惊呼:“一次签署如此多的协议!”
  随后,李克强和默克尔共同会见了记者,100多名世界各国记者蜂拥在会见大厅,望着座无虚席的记者台,李克强先致谢:“感谢今天在场的记者朋友们!你们能在经过昨天欧冠决赛那样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后,很快把心情平静下来,把焦点集中在中德关系上。”
  记者们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位路透社记者的提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李克强回过头,笑着对默克尔说:“一个人回答两个问题,占了默克尔总理应有的权利,首先向你表示道歉。”有问有答,现场高潮迭起,默克尔不时看看表,小声耳语提醒李克强,尽早结束记者会,因为待会儿还要会见德国总统高克,之后还要参加在梅泽贝格宫准备的晚宴。李克强听罢,幽默地对记者说:“默克尔总理提醒我,下面还要会见贵国总统,时间到了,我只能客随主便了。”
  梅泽贝格宫距离柏林市中心70多公里,天公作美,李克强一行抵达时细雨渐渐停了。默克尔邀请李克强到花园散步。雨后的庭院,碧草如洗,繁花点缀,两位总理并肩而行。看似平常的散步,却透着东道主的精心安排:所有陪同人员和包括翻译在内的工作人员都在门口等候,只有两位领导人边走边谈,院子里不时传来他们爽朗的笑声。散步结束步入宴会厅,又一个特殊的场景出现了:两位总理并未按惯例分坐在桌子的两侧,而是比邻坐在一起,以便继续交流。而根据日程安排,27日一早,默克尔还要陪李克强共进早餐。
  “我与默克尔总理在一起的时间有7个小时。”在中德工商界午宴上,李克强说道。德国媒体惊叹:“李克强7小时搞定了德国。他访德前,欧盟曾征求德国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产品‘双反’问题上的态度,德国当时的回答是:‘等中国领导人访问德国之后再做答复。’而在他和默克尔深入交谈后,德国明确表示,德国反对欧盟‘双反’。”
  这种大国首脑的良好交往,可以追溯到李克强的副总理任内。2011年1月李克强到访德国时,就与默克尔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和个人关系。在那次会谈中,德方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多谈些内容,放弃了领导人会谈常用的交互传译,采取了同声传译。那一次,在结束德国的访问后,李克强还访问了英国,与英国首相卡梅伦进行了深入的会谈。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这耳熟能详的歌曲,歌唱的是上世纪80年代青年的面貌。那时,青年李克强正在团中央工作,曾多次率领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与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当地青年们结下了友谊。
  1986年,李克强访问印度。“27年前,我作为中国青年组织负责人访问印度,对贵国广袤的大地、灿烂的文化、智慧的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印度之行,故地重来,倍感亲切。”
  同年,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1986年,我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所到之处,无论是伊斯兰堡、拉合尔还是卡拉奇,都受到热情隆重的欢迎,那飞洒的花瓣和灿烂的笑脸仿佛就在昨天,巴基斯坦人民真挚友好的情谊令我终生难忘。”27年后的今天,李克强把访问巴基斯坦的最后一站留给了年轻人——在小山公园,他和巴基斯坦总理霍索种下常青树,环绕在他们身边的,是身穿民族服装的巴基斯坦少年。少年们很喜欢这位看起来像老师的中国伯伯,中国伯伯也给他们准备了玩具:“你们认识吗,中国的熊猫?熊猫是世界上的稀有动物,生长在中国。如果用稀有这个词描述的话,我们中巴友谊在世界上也是。我们的友谊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非常非常巩固的基础,但我们还要继续发展,要让中巴友谊之树继续成长,万古长青。这棵树成长壮大,靠你们年轻人。”
  1990年,李克强访问德国,在图宾根大学的内卡河畔与德国友人多尔德等讨论中德文化和哲学。23年后的今天,多尔德已是斯图加特德中友好协会主席,和李克强重逢在波茨坦。他把当年的6张照片赠送给李克强。李克强一张张仔细端详:“这是你们送给我的最好礼物,年轻时代的朋友是记忆深刻、难以忘记的。”
  在伯尔尼的爱因斯坦博物馆,李克强遇到了一群正在参观的瑞士青年,他现场客串了一回老师,给他们讲解汉语。他问一名日内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我考你个词,‘比翼齐飞’知道吗?”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尴尬地笑了笑,显然不是特别理解。李克强便解释道:“可以比作中瑞合作,共同发展。”人群中有一名瑞士青年问道:“你作为中国总理,还有时间看书吗?”李克强回答:“无论工作多忙,都抽出时间看书。如果不读书,就难以有思想火花闪烁,也难以了解人类文明进程。”
  “春天播下的种子,将在秋天赢得收获,结出硕果。”借用李克强在印度会见记者时说的这句话,青年结下的友谊,也将在未来开花结果、造福国家。
  “署名文章传播善意”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李克强在到达访问国之前,大多会在当地权威媒体上刊发署名文章。文章不长,根据当地民众的阅读习惯,写得各具特色。
  在印度的《印度教徒报》和《觉醒日报》上,李克强发表了《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文中谈到瑜伽、冥想这些最具印度特色的符号。“我读到过美国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生前曾专门去印度学习瑜伽和冥想的故事,有人认为这带给了他许多创新的灵感和执着。现在,越来越多中国年轻的背包客怀着一颗探索的心去印度旅行,领略文化的厚重,寻找历史的足迹。”   在瑞士的《新苏黎世报》上,李克强发表了《为什么选择瑞士》,文章简明扼要地给出了答案。“我选择瑞士并非偶然,因为有几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其一是推动中瑞自贸区进程。其二是加强双方金融领域交流与合作。其三是进一步增进两国的互信与理解。”
  在德国的《时代》周报上,李克强发表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文设置了3组问答,很符合德国人严谨的思维习惯。“中德为什么能够越走越近?原因很简单,就是双方共同利益越来越大,相互需求越来越强。中德合作能继续有所超越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德之间出现不一致怎么办?一句话,求同存异。”
  在副总理任上时,李克强出访时也发表过6篇署名文章。2011年在西班牙,他写道:“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消费一瓶橄榄油、品尝几杯葡萄酒,可能西班牙一年的产量还不够。”在德国,他写道:“德国的音乐、戏剧、电影等文化产品,可以丰富中国人民的生活;德国优秀的体育教练,可以更多地到中国执教。”在英国,他写道:“百姓辛苦,应休养生息,享受安康。这既造福于中国人民,也有益于天下安宁。”2012年,在俄罗斯,他写道:“中国人见面往往抱拳行礼,俄罗斯人见面往往击掌握手,这象征着信任、象征着合力。”在匈牙利,他写道:“两国都习惯于姓在前、名在后的称呼。匈牙利语中大量原始词汇的发音、匈牙利古老的音乐曲调,与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极为相似。”在比利时,他写道:“‘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当今世界,既需要西方的思维,也需要东方的智慧。”
  外交部前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明明总结了这些文章的特点:“国家高层在外访前发表署名文章,是西方国家率先创造的,大约有几十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依照国际惯例,发表署名文章一般是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级别。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传播国家领导人对当地民众的善意,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5月28日,李克强一行回到北京,一场成果丰硕的新总理外交开局之旅圆满结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小强认为,“此次访问的开拓意味非常强烈”。
  从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欢聚,“山至高处人为峰”。诚如李克强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年代,但总有一些思想和精神经久不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精神是开拓自信,就像高山刚健伟岸;这种精神是合作共生,就像大地包容万物。
其他文献
中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需要遵循幼儿发展的教育规律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早期阅读活动达到“教育无痕”的教育效果,帮助幼儿进入知识的海洋,拓展视野,启迪智
王三运同志在共青团甘肃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对广大团员青年寄予了“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文明新风的引领者、推动发展的生力军、堪当重任的栋梁材”四个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全方位推动,而幼儿园作为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其未来发展影响很大。如今科学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想让孩子今后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科学教育,提升幼儿科学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幼儿今后更好的运用科学知识建
期刊
关注新闻事件,报道创新实践。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专版,《解放军报》“党的建设”版主要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反
期刊
期刊
读写结合教学理论充分鼓励将读与写的活动紧密联系到一起,兼顾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读是写的开始,写是读的延伸,强调读和写的目的性和功用性,在此过程中,注重启迪学生的读者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