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宝玺及其时代特点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皇帝是清朝定都北京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他雄图大略,颇有作为,在长达六十余年的统治期间使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迅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同时也使他自己成为名闻中外的英君明主,他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当了60年皇帝和3年太上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9岁,所有这些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不仅如此,乾隆帝对汉文化的兴趣尤为浓厚,他自幼博览群书,继位以后虽政事日繁,仍不忘读书吟咏。其文化素养之高,在包括汉族皇帝在内的历代帝王中也是少见的。乾隆盛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在其宝玺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积累和发展,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达到了空前繁荣。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的手工艺制造水平亦发展到了极致,许多方面都显示出太平盛世的雍容气象。就皇帝宝玺而言,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量巨大,用料多样。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实物粗略估计,乾隆一生共刻制宝玺达1800余方,这个数字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在惊叹之余,也不能不对他的制作之盛深深折服。在质地上,乾隆宝玺也是多种多样,包括中国制印的传统材料铜、玉、石、水晶、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等,可以看出乾隆宝玺用材的丰富,大大超过以往。当然还是以常用的印童石和玉石占绝大多数。其中玉质宝玺的制作比例明显增大,这与乾隆时期清廷对玉源的有效控制有密切关系。乾隆中期以后,随着西北边疆的稳定,大量优质玉材充贡内廷,宫廷御用玉器的制作量大增,玉器雕刻工艺迅猛发展,为玉质宝玺的大量制作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证。乾隆帝的宝玺相当大的部分是用玉雕制的,玉石品种包括碧玉、青白玉、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总量达600余方。
  其次,择取玺文的渠道广泛多样。清代皇帝们深知要统治人数比本民族多得多,文化积淀更为深厚,社会发展又处于先进地位的汉民族,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有极为透彻的了解,知彼知己,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定。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对汉文化的学习,自觉地利用儒家礼制塑造自己。到乾隆时期,汉文化已经侵润到了满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满族文化渐趋被同化,
  “国语骑射”甚至到了需要皇帝通谕全国加以扶持的地步。乾隆帝自己也是一样,他的深厚的汉文化素养在其宝玺中亦有充分体现,他的许多印文就直接或间接出自经史典籍。当然,被视为儒家天律的“四书”“五经”,如《论语》《诗经》《尚书》《周易》《礼记》等书中的句子往往成为首选,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儒家经典是相当熟悉的。还有一些玺文择取古代著名诗文中的名篇佳句,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许浑、于良史的诗句,如果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恐怕是不会产生这一现象的。此外,还有许多玺文选自乾隆自己的御制诗,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这些文字都充满诗情画意,寓意较好,确为乾隆诗作中的佳句。乾隆之所以选这些诗句入印,大概也有自我宣扬的意思。
  再次,记事纪盛功能明显。乾隆时期每遇重要的国事家事,都要刻制宝玺以为纪念。如乾隆四十五年,他圣寿七十,于是便据杜甫诗句镌“古稀天子之宝”以为纪念。至乾隆五十五年八十圣寿时,又仿照此例刻“八徵耄念之宝”,并择取含有“福”“寿”字样的诗文用寿山石、青田石、铜分别制成组玺总量达660方,纪盛之意更为明显。乾隆六十年,禅位于皇十五子顒琰,成为清代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于是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太上皇帝之宝”用以彰显熙朝盛瑞,
  “太上皇帝之宝”成为他太上皇身份的标志性物件。又如为纪念其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的重大胜利,特镌“十全老人之宝”等。这些宝玺在他去世之前不断地被复制,数量很多。如果把它们按年代先后排列起来,乾隆一朝重大的国事家事便可一目了然。
  此外,重复品较多,同一内容的玺文有时刻制几十方,成为乾隆宝玺的又一大特点。据《乾隆宝薮》所载大略统计,
  “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共刻过42方,“犹日孜孜”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微耄念之宝”63方,“自强不息”45方,
  “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宝”13方,
  “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宝”20方,“乾隆宸翰”22方,“飨用五福”15方,“三希堂”13方,
  “奉三无私”11方,
  “惟精惟一”11方。在乾隆帝看来,恐怕惟其如此才能与其太平盛世的气象相匹配。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乾隆御用宝玺材质大部分是玉质,显示出乾隆帝御用宝玺大量使用和田良玉的历史事实。拍卖市场也拍卖过不少乾隆宝玺,其中不乏精品之作,如“犹日孜孜”“自强不息”“八徵耄念”等玺文的宝玺,折射出乾隆帝在特定历史时段的思想状态,有的宝玺制作时段在乾隆帝的人生历程中具有特殊性,记事纪盛的意图显而易见。
  

其他文献
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提起宣德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所有的艺术品类中,其知名度也可谓最高。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如此知名的艺术品类却存在着许多人们不知道的疑问,有些甚至是非常基本的问题,比如宣德炉是什么铜质?真正的宣德炉是什么样子?现存的宣德炉都是明代宣德年间制作的吗?等等。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的宣德炉收藏者和爱好者,也深深地困扰着文物工作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接触到明清铜炉
期刊
我国自1907年开始由法国“百代留声机公司”录制唱片以来,至今已走过百年的历程。在这百年中,众多唱片公司在我国录制、发行了大量唱片,这些唱片记录、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传统艺术。其中戏曲类包括昆曲、京剧及各种地方戏曲;曲艺类中,有民间俗曲、秧歌、莲花落和京韵、梅花、西河、乐亭大鼓等。唱片对我国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音乐艺术的保留是比较全面的,有些方面甚至是比较系统的。因此可以说唱片是我国的一笔特殊的文化
期刊
近年来随着青藏旅游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形成,一些以藏传佛教题材为主的艺术品逐步流入内地市场,无形之中刺激了人们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兴趣和热情,学术界的研究活动和文博机构的展览宣传无疑也对佛教艺术品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只要随便在古玩城或者收藏市场转转,就会发现佛教题材的艺术品,如佛珠、唐卡、佛像等比比皆是。佛教题材艺术品,特别是佛像的高端收藏更是浪高于浪,纵观近三年佛教题材拍卖会的情况来看,20
期刊
出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的清世宗雍正帝,名胤稹,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于1723年登基,在位十三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故世,享年58岁,葬于清西陵(今河北易县),陵丝名泰陵。  雍正皂帝是一位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三年,关于他的评价,在正史与野史里,往往呈现出非常极端的描述。正面的评论,说他勇于革新、勤于政事、澄清吏治、稳定
期刊
香港苏富比将于4月3日-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2010年春季拍卖会,呈献逾2100件珍品,总估价近10亿港币(截至2月上旬),包括当代及现代中日韩及东南亚艺术、传统中国书画、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珠宝、腕表及洋酒。部分拍品将于3月在亚洲各地巡回展览,并于4月3日 7日在香港公开展出。  此季中国书画拍卖推出“张宗宪珍藏中国近代书画(第三部分)”30件精品并“中国书画”专场共230余件佳作,总估价
期刊
潘玉良是民国时期较早走出国门学习绘画的前辈艺术家,曾留学法国和意大利,多年游历欧美。1928年学成回国即投身到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美专)西画系和中央大学艺术科西画组执教多年,将西方正统的绘画技法和教学方法引入国内,培育出一批优秀的艺术家。1937年她再次返回法国精研绘画,多次在法、比等国获得奖励。她创作勤奋,大胆尝试和借鉴各种艺术门类,成就卓著,一生践行“合中
期刊
一    中国当代陶艺(本文所探讨的话题主要限于现代风格,之所以未用中国现代陶艺或称中国现、当代陶艺,是为与美欧等习惯上对陶艺时间段的划分和称谓相一致。另外,当代陶艺在概念上所包含的范围比之现代陶艺要宽泛一些,这更符合中国近十年陶艺发展的状况。此文所涉内容未包括港、台、澳地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
期刊
2005年夏天北京文物研究所发现并清理西城区毛家湾明代瓷片坑,当中出上14片“官钧”瓷片,以官方考古发掘改写了“官钧不见于遗址出土”的原有认识。其实在此之前北京旧城区已多次出土同类“官钧”瓷片,只是均为民间爱好者所发现所收藏。与此相对的是,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北京旧城区在清代以前的地层中出土宋代官、汝、哥窑瓷片的情况非常罕少,几近空白,而同为传统观念中的宋代五大名窑的“官钧”却频频出土。笔者以为如
期刊
1月20口,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主办,中国未来研究会文化经济交流部书画名人院、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等承办的“黄军胜楷书草化计算设计法则及书法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行。  展览开幕式后,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萧燕翼、刘东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解永全,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金,文物出版社书法编辑部主任崔陟,陕西盛世书画
期刊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 溥仪(1906-1967)于1908年继位,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三岁登基,仅在位四年,便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灭亡。从此溥仪便踏上了一条携宫廷珍宝颠沛流离之路。  本文从末代皇帝溥仪盗宝始术出发,列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溥仪御用表的来龙去脉、溥仪喜爱钟表的原因以及藏品情况作一介绍。    御用珍宝的辗转始末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