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吕啸天,1970年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曾在深圳等地打工多年,现居广东佛山。1992年开始写作,已发表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作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黄金时代》、《佛山文艺》和《江门文艺》。从1998年至今,先后出版了《七彩谬斯梦》、《七彩青春路》《路迷文化园》、《解读秋天》等五本文学专著,纪实作品由深圳市红荔影视创作中心改编成电视剧本。先后获得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小小说全国年度佳作奖,省市“五个一工程”文学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作协理事,现为广东某报新闻记者。
我在打工的路上奔走多年,打工人的艰辛和近乎残酷的生存状态我有很深的体会。我现在的职业是媒体记者,但是我的打工情结依然,在能力范围内,我曾经一次次为维护打工朋友的权利和尊严而奔走,同时我更关注打工人在时代裂变中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两年前,在珠三角一个小镇上任班子领导的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件怪事,他所在的镇上发生了一起工伤事故,死亡两个人,都很年轻,一位死者的家属拿到20 万元的赔偿金后,丢下死者的骨灰,竟溜走了。听来令人寒心。那位领导朋友感到很棘手:死者家乡在北方的一个边远农村,镇里派人送回去,是不现实的。想通过邮寄的方式寄回去,但是遭到邮局的一口回绝。无计可施时,想通过媒体刊发认领启事,但是考虑到死者家属的做法,既使是刊了启事,也没有效果的,只好放弃。后来,那位打工人的骨灰就被当成无人认领处理,取去植树。
一年前的夏天,气温高达38度,这个小镇再次发生工伤死亡事故,一家工厂违章建食堂,在早上10时发生楼房坍塌事故,三人当场死亡,其中一对还是夫妻,不幸遇难时只有四十多岁,他们的大儿子在珠三角的另一个镇上打工。
市里启动了事故处理预案,各级部门的负责人、公安、消防、安监等十多个部门的几百人来到了现场,作为记者,我也来到现场,而且一直在追踪报道这一事故的发生和善后处理工作。这个小镇已不止一次发生过这样的重大事故,处理善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三位死者的家属来了,那对死者夫妻是贵州人,家属来了13个。一到镇上,满面愤怒,对镇上缺乏监护导致事故发生引发命案很悲愤,扬言要告到中央,但是住了一天,吃了几顿好饭菜之后,他们竟然变得像没事人一样。更出格的是,拿到40万赔偿金之后,在最后的招待宴中,竟然有三位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死者已去,生者竟然没有一点悲哀?一直在为事故奔走的那位领导朋友感慨万千地说,他在镇上为官十多年,从没有见到这样置亲人的生死而不顾的家属,没想到,三年间就发生了两起。
我的心头塞满了沉重,是什么使打工人的亲情产生急剧的裂变?是因为生活的艰辛沉重吗?是因为价值观的变化使亲情变得冷漠吗?是相隔太远亲情变疏吗?
正当我在反思这个问题时,在广州从商的一位老乡找到我诉说他的困惑。20年前,18岁的他从梅州老家来到广州打工。三年之后,他手头有了5000元的积蓄,于是他办起了一家加工木制品的作坊式的小厂。经营的次年,工厂的一批货被人骗走,小厂陷入经营的严重危机,如果不投入新的资金,小厂立马就要关门。他回到家乡,告借亲戚,但是没有一个亲戚肯借钱给他。走投无路之际,他把家中的几间房屋拿去抵押,贷了一万元。走过危机之后,他的小厂不断扩大,成了产值超千万的中型工厂。没想到的是昔日那些不与他往来的亲戚纷纷来到广州,找他借钱,小孩读书的、学车的、建房的,少则一万几千,多则三五万。几个月后,借了钱的一些亲戚只字不提还钱,有的人竟上门来借第二次。他感到不对劲,亲戚上门再借,他一口回绝。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亲戚不来找他,但是回到乡下农村,到处说他的不是,说他有了钱就六亲不认,忘了本。
这位老乡被闹得声名狼藉,春节也不敢回去,他很不解地说,当初我找他们借钱,没借到一分钱,我原谅了他们。他们找我借,我给了他们几十万了,到头来竟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就因为是亲戚,他们就能这样吗?这位老乡又说,尽管他现在挣了很多钱,但因为亲戚关系僵,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是的,对于所有外出在打工路上奔走的人来说,亲情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旅居他乡,风里来雨里去,遭到老板的训斥、遭到陌生人白眼,遭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这些打工的人都能忍受,不能忍受的是亲情的裂变和缺失,甚至是背叛。
这篇小说,原来是应一家报纸的副刊约稿写的,但是因种种原因,稿件写好了,那家报纸副刊短篇小说的专栏取消了,因此一直放在电脑的存稿栏中。篇幅不长,但我写了较长的时间,因为心头很沉重,写了停,停了写。创作中,我还原了工伤事故的不少现场和情节。创作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悲剧中的悲剧,引起打工人对亲情裂变的警惕。
组成亲情的元素只有一个,那就是血缘,但是维护亲情的元素却要很多很多,包括爱、真诚、真情的投入,更多的是互助关爱、珍惜和呵护。漫漫打工路上,没有亲情的人生,就像行走在黑夜中,令人感到惶惑不安。
反思亲情的裂变,呼喊亲情的良性回归。
2007年1月8日
责 编:鄢文江
吕啸天,1970年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曾在深圳等地打工多年,现居广东佛山。1992年开始写作,已发表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作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黄金时代》、《佛山文艺》和《江门文艺》。从1998年至今,先后出版了《七彩谬斯梦》、《七彩青春路》《路迷文化园》、《解读秋天》等五本文学专著,纪实作品由深圳市红荔影视创作中心改编成电视剧本。先后获得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小小说全国年度佳作奖,省市“五个一工程”文学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作协理事,现为广东某报新闻记者。
我在打工的路上奔走多年,打工人的艰辛和近乎残酷的生存状态我有很深的体会。我现在的职业是媒体记者,但是我的打工情结依然,在能力范围内,我曾经一次次为维护打工朋友的权利和尊严而奔走,同时我更关注打工人在时代裂变中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两年前,在珠三角一个小镇上任班子领导的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件怪事,他所在的镇上发生了一起工伤事故,死亡两个人,都很年轻,一位死者的家属拿到20 万元的赔偿金后,丢下死者的骨灰,竟溜走了。听来令人寒心。那位领导朋友感到很棘手:死者家乡在北方的一个边远农村,镇里派人送回去,是不现实的。想通过邮寄的方式寄回去,但是遭到邮局的一口回绝。无计可施时,想通过媒体刊发认领启事,但是考虑到死者家属的做法,既使是刊了启事,也没有效果的,只好放弃。后来,那位打工人的骨灰就被当成无人认领处理,取去植树。
一年前的夏天,气温高达38度,这个小镇再次发生工伤死亡事故,一家工厂违章建食堂,在早上10时发生楼房坍塌事故,三人当场死亡,其中一对还是夫妻,不幸遇难时只有四十多岁,他们的大儿子在珠三角的另一个镇上打工。
市里启动了事故处理预案,各级部门的负责人、公安、消防、安监等十多个部门的几百人来到了现场,作为记者,我也来到现场,而且一直在追踪报道这一事故的发生和善后处理工作。这个小镇已不止一次发生过这样的重大事故,处理善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三位死者的家属来了,那对死者夫妻是贵州人,家属来了13个。一到镇上,满面愤怒,对镇上缺乏监护导致事故发生引发命案很悲愤,扬言要告到中央,但是住了一天,吃了几顿好饭菜之后,他们竟然变得像没事人一样。更出格的是,拿到40万赔偿金之后,在最后的招待宴中,竟然有三位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死者已去,生者竟然没有一点悲哀?一直在为事故奔走的那位领导朋友感慨万千地说,他在镇上为官十多年,从没有见到这样置亲人的生死而不顾的家属,没想到,三年间就发生了两起。
我的心头塞满了沉重,是什么使打工人的亲情产生急剧的裂变?是因为生活的艰辛沉重吗?是因为价值观的变化使亲情变得冷漠吗?是相隔太远亲情变疏吗?
正当我在反思这个问题时,在广州从商的一位老乡找到我诉说他的困惑。20年前,18岁的他从梅州老家来到广州打工。三年之后,他手头有了5000元的积蓄,于是他办起了一家加工木制品的作坊式的小厂。经营的次年,工厂的一批货被人骗走,小厂陷入经营的严重危机,如果不投入新的资金,小厂立马就要关门。他回到家乡,告借亲戚,但是没有一个亲戚肯借钱给他。走投无路之际,他把家中的几间房屋拿去抵押,贷了一万元。走过危机之后,他的小厂不断扩大,成了产值超千万的中型工厂。没想到的是昔日那些不与他往来的亲戚纷纷来到广州,找他借钱,小孩读书的、学车的、建房的,少则一万几千,多则三五万。几个月后,借了钱的一些亲戚只字不提还钱,有的人竟上门来借第二次。他感到不对劲,亲戚上门再借,他一口回绝。这一下捅了马蜂窝,亲戚不来找他,但是回到乡下农村,到处说他的不是,说他有了钱就六亲不认,忘了本。
这位老乡被闹得声名狼藉,春节也不敢回去,他很不解地说,当初我找他们借钱,没借到一分钱,我原谅了他们。他们找我借,我给了他们几十万了,到头来竟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就因为是亲戚,他们就能这样吗?这位老乡又说,尽管他现在挣了很多钱,但因为亲戚关系僵,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是的,对于所有外出在打工路上奔走的人来说,亲情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旅居他乡,风里来雨里去,遭到老板的训斥、遭到陌生人白眼,遭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这些打工的人都能忍受,不能忍受的是亲情的裂变和缺失,甚至是背叛。
这篇小说,原来是应一家报纸的副刊约稿写的,但是因种种原因,稿件写好了,那家报纸副刊短篇小说的专栏取消了,因此一直放在电脑的存稿栏中。篇幅不长,但我写了较长的时间,因为心头很沉重,写了停,停了写。创作中,我还原了工伤事故的不少现场和情节。创作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悲剧中的悲剧,引起打工人对亲情裂变的警惕。
组成亲情的元素只有一个,那就是血缘,但是维护亲情的元素却要很多很多,包括爱、真诚、真情的投入,更多的是互助关爱、珍惜和呵护。漫漫打工路上,没有亲情的人生,就像行走在黑夜中,令人感到惶惑不安。
反思亲情的裂变,呼喊亲情的良性回归。
2007年1月8日
责 编:鄢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