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
学生走近科学世界,意味着他们要像科学家那样主动探究某个问题。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与科学家的思维本质是一样的。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是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而探究问题的诞生则值得我们思索。
2014年5月份在枣庄举行的“全省小学优质课评选曁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有幸去学习。烟台的王老师在执教《杠杆》时,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路中躺着一块大石头,王老师问,谁能帮老师想办法把大石头弄走?学生纷纷献策,大多数学生想到的办法是搬走。于是老师继续播放视频:王老师试了试,搬不动。王老师继续引导:“你能不能借助其他工具,把石头搬走呢?”学生稍作思考后纷纷举手,有的便提到了利用杠杆。然后老师便把视频完整地播放出来:王老师利用一根结实的木头,竟然把大石头撬走了。看完视频后,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王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在整个活动中,王老师创设了情境,给了学生一个展开思考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只有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时,才能真正激发其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愿望,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究活动。
二、储备充足资源,确保学生探究的自由空间
没有充足的材料,即使激发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很多情况下也只能按照教师既定的活动内容展开。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们无法去实验自己的想法,无法沉思默想,无法辨别错误、走出错误,无法开展相互讨论,思考总结个人经验,或小组、或全班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考虑到的。
如我在三年级讲《灯泡亮了》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灯泡、新的电池、导线,整堂课小组同学都在有条不紊地探究,终于,灯泡亮了。学生看着自己能让灯泡变亮,特别有成就感,脸上洋溢着微笑,我也被他们感染了。试想:如果老师不能提供材料,只是灌输原理,学生不仅很难明白,更无法探究,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被磨灭了。
三、注重实验记录,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素养
有序地进行实验记录,既能帮助发现总结结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比如,设计一个记录有关镜子的成像特点的实验记录单,其中要有记录镜子的外形、成像特点、镜子中景物特点(反射范围)等实验内容。四年级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或绘画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因而设计了如下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实验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标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在记录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若不进行记录,就缺失了科学研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因此,在科学课上我们应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进行实验记录。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订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各个方面得到最大发展,让“科学探究”不仅真正落实,而且更科学。
【作者单位: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
学生走近科学世界,意味着他们要像科学家那样主动探究某个问题。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与科学家的思维本质是一样的。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是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而探究问题的诞生则值得我们思索。
2014年5月份在枣庄举行的“全省小学优质课评选曁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有幸去学习。烟台的王老师在执教《杠杆》时,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路中躺着一块大石头,王老师问,谁能帮老师想办法把大石头弄走?学生纷纷献策,大多数学生想到的办法是搬走。于是老师继续播放视频:王老师试了试,搬不动。王老师继续引导:“你能不能借助其他工具,把石头搬走呢?”学生稍作思考后纷纷举手,有的便提到了利用杠杆。然后老师便把视频完整地播放出来:王老师利用一根结实的木头,竟然把大石头撬走了。看完视频后,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王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在整个活动中,王老师创设了情境,给了学生一个展开思考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只有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时,才能真正激发其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愿望,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究活动。
二、储备充足资源,确保学生探究的自由空间
没有充足的材料,即使激发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很多情况下也只能按照教师既定的活动内容展开。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们无法去实验自己的想法,无法沉思默想,无法辨别错误、走出错误,无法开展相互讨论,思考总结个人经验,或小组、或全班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考虑到的。
如我在三年级讲《灯泡亮了》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灯泡、新的电池、导线,整堂课小组同学都在有条不紊地探究,终于,灯泡亮了。学生看着自己能让灯泡变亮,特别有成就感,脸上洋溢着微笑,我也被他们感染了。试想:如果老师不能提供材料,只是灌输原理,学生不仅很难明白,更无法探究,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被磨灭了。
三、注重实验记录,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素养
有序地进行实验记录,既能帮助发现总结结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比如,设计一个记录有关镜子的成像特点的实验记录单,其中要有记录镜子的外形、成像特点、镜子中景物特点(反射范围)等实验内容。四年级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或绘画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因而设计了如下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实验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标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在记录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若不进行记录,就缺失了科学研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能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因此,在科学课上我们应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进行实验记录。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订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各个方面得到最大发展,让“科学探究”不仅真正落实,而且更科学。
【作者单位: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中心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