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 共享一片蓝天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63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成为一个新的学生群体:“留守儿童”。结合他们的实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建爱的平台,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大批孩子的家长离开了家乡,外出打工。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留守在家的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越来越少。成长中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父母的爱,以及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我做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校180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42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7%,在这些孩子中,有55.5%的“留守孩子”表现得很任性、冷漠、内向、孤独。他们成为一个新的学生群体,如何教育和管理好这个群体,是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经过多次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
  一、以调研为导向,有序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2006年,根据“留守儿童”现象的特殊性,我对在校1800名学生再次进行了调查统计,从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爱的平台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使“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在工作中,我有意识地与“留守学生”亲近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心理动向,尽可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良好愿望。根据他们的特性,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师生悄悄话室”、“心灵有约”信箱。通过师生悄悄话室的开设,使“留守学生”与心理辅导员的谈话变得单独化、经常化。对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鼓励,每一点不足都及时点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我组织了“留守儿童”为自己身在异地的父母写封信,信中配有班主任的寄语,有学生的成绩单,希望可以让孩子与家长沟通情感、向家长汇报成绩。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几行字,让家长深深的感动。孩子们写完信后对我们说:“老师,我真高兴!我相信我爸爸看到我给他的成绩也会很高兴的。以后还可以通过学校给他们写信吗?”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把“留守学生”组织在一起,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是我们最初的心愿。
  3.让班级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针对“留守学生”亲情缺失问题,各班在工作中,班主任教师给了他们更多一份爱,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 ,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所以,我经常以班为单位组织一些活动,例如:班队会、文体活动、庆生活动等等,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特别是亲情教育活动,让孩子们感悟亲情享受亲情学会感恩。同时,也经常对这些孩子问寒问暖,适时扮演家长的角色,让“留守学生”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 ,让“留守儿童”在班级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
  4.开展有益的兴趣活动。为给他们创造一个全心学习、开阔眼界、培养情趣的地方,我还注意从留守学生的特点兴趣出发,组织开展了一些丰富的活动。成立了足球、篮球、美术、象棋、舞蹈等兴趣小组,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使他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得到了提高。
  几年来,我做作了大量细致、富有实效的工作,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增强了,自理能力提高了。他们更理解父母 ,人格更健全了。我一定会同大家一起,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教育载体,用我们的行动去引起更多的人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和关爱,用我们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学生”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小学生的数学反思意识指,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的监督、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我反省意识以及获得一种主动的再认识,是对过去产生的认识的再次批判与深化。因此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意识,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强化反思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一说到上品德与生活课,老师们苦苦追求的就是“活动”,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就是由多个活动串连而成,活动设计得越新颖、学生活动得越活跃,越是一节难得的好课。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考虑比较多,但对活动的实效性却认识不足。这里所说的“效”是指是否真正让儿童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式或行为,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效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命所在,是教师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
期刊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
期刊
新课程下的作业,应该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构成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和生长点。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惟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全力消解我们过去的凝滞化倾向。    一、增强学生
期刊
小学时期是学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学生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知识,并为之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逐渐建立起道德行为规范,逐渐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教育要回归生活,课程应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课程改革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  贴近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要求。孩子们在积极的学习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其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生活。这样的行为使得这门学科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我们教学设计就要紧紧围绕儿童的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儿童有他们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
期刊
现在有的学生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于兴趣、爱好,他们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打游戏、听音乐、看动画片等;不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枯燥、单调、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而且,我发现,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种种因素,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一,在上课时,有的学生能够很快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的学生则接受的稍慢,那么,在实际上课中,那群很快接受老师知识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很快完成老师的任务,坐在那里或者在上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准确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达,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体验,逐步深思。(以“跷跷板”“天平”为
期刊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活动。三至六岁的幼儿可塑性最大,是人类良好品质和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德育的内容贯穿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教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且类型多样,这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对幼儿一生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学习了这些作品,不但可以使幼儿初步欣赏作品的语言艺术,而且使幼儿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一、在语言讲授过程中的德
期刊
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中,将以往的“几何”拓广为“空间与图形”,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而且这些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会发现空间观念的形成对有些学生是难点,这源于学生对直观的依赖性较强,习惯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空间与图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