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子黄了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fing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枝离开观头村的时候,谁也没发现。
  杏枝去后沟的牲口窑喊她爹,我姐没影了,没人给我做饭了。
  桃枝爹跛着一条腿,摇摇晃晃回到家,家里除了鸡叫狗跑,还有杏枝叽叽喳喳喊饿,四处都没有那个一声不吭只低头干活儿的桃枝。
  打发人舅家姑家去问,都没有,半个月过去,依然不见人影。
  有人说,这女子怕是跟打席的跑了吧?
  观头村的东边,是山,老君塬。一股泉水從山石间淙淙而下,在山口形成一个水库后,又沿着沟底哗啦啦一路向西。于是,沿着这条清澈的小河两岸,长满了野生的和种植的苹果树、桃树、榆树、槐树,到了村西宽阔处,生长着蓬勃茂盛的苇子。苇子摇曳,水底有小鱼、小蟹,还有肥嫩的水芹菜、水草。
  冬闲时,水冷了,苇子黄了,一场节日的盛宴开始了。大院里支起大锅,枣木大案板放在两个长凳上,提前和好的面在大瓷盆里醒着,男人们穿着雨靴,拿着镰刀,女人们在屋里屋外穿梭,小孩子风一样,东刮一下,西刮一下,卷起一阵尘土。引起整个村庄兴奋的,是要割苇子了。割苇子的时候,就是各家各户分麻花的时候。那一天,观头村一直飘荡着热乎乎的香味,连太阳都香起来了。
  热乎乎香脆的大麻花炸好,下河割苇子的男人们运回来苇子,靠着大院的墙垛,端一碗热汤,开始吃麻花。吃饱了,身上的寒气散了,赶紧拿着分给自家的麻花回家,一家人等的就是那个时刻,跟过年一样。
  接下来,苇子分到各家,打席的就来了。他们一般都是外地人,河北的居多。
  晒干的苇子铺在场院,打席人踩在碌碡上,脚蹬碌碡转,噼里啪啦碾过去碾过来,苇子变成了苇篾,篾刀破开,一根根细细刮干净,喷上水,白细柔软,三折两折,就变成光亮亮的席子,铺在炕上,铺在顶棚上,围在炕墙上,或者做成装麦子、玉米的粮食囤。
  桃枝爹原不想打席,可桃枝说家里的席都烂成片片了,刮腿呢。杏枝也说,刺都钻进肉里了。于是,打席的小刘被桃枝叫回家,给她家打几领大席和炕席。
  小刘瘦瘦的,不爱说话,但爱笑,杏枝一叽喳说话,他就笑。杏枝问他笑啥,他说笑她说话好听。杏枝说他说话难听,嘴里老像有块石头。杏枝问他,你家那儿好不好,小刘说,好,到处开满了荷花,还能划着船去采莲蓬。杏枝说,莲蓬是个啥?小刘说,你跟我去看看啊。
  桃枝给小刘做饭,一天三顿,但不和小刘搭腔,饭好了,总是让杏枝去喊他。听见他们俩说话,她偷偷也笑。她喜欢听小刘说话,她觉得自己的话艮得很,一头一斧头,实腾腾的,小刘说的话飘,还拐弯。
  小刘在院子里编席的时候,桃枝就坐在窑门口纳鞋底,看杏枝在小刘跟前捣乱,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他们谁也不看谁,但每句话都听得真真的。
  桃枝妈跟人跑了以后,桃枝是这个家的掌柜,她爹只知道喂牲口,白天晚上都待在后沟的牲口窑里,有话跟牛和马说,跟俩闺女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馍吃完了,回家拿几个馍,又走了,除非有事叫他,才回。
  这回桃枝又突然不见了,桃枝爹似乎也不多着急,就是嫌杏枝天天吆喝饿烦,打发去她姑家住,他又回了牲口窑。村里人说桃枝八成是跟打席的小刘跑了,他说,跑就跑吧,她娘不也跑了。村里人说,得找啊。他哼一声,天下那么大,去哪儿找。村里人叹口气,这日子是真过烂包了,油盐不进。
  春种秋收,日子压着庄稼茬,很快又到了一年割苇子分麻花打席的时候,小刘居然又来了,身后没有跟着桃枝。
  一看见小刘,村里人抓住先是一顿打,打完了问,桃枝呢?小刘蒙了,他呜哩哇啦解释半天,说桃枝没跟他走,他家里有媳妇呢。
  可是,桃枝呢,她去哪儿了?
  小刘说,桃枝问过她,从河北咋来的观头村,他说坐火车。桃枝问坐火车能到哪儿,他说哪儿都能到,天南地北,想去哪儿都行。
  这回是彻底闹不清了,外头那么大,桃枝去了哪个方向,去干吗,不好猜。慢慢的,关于桃枝,一个长得好看但不爱说话的姑娘,就彻底从观头村消失了,除了杏枝偶尔回家会问她爹,姐哩,咋还不回?
  再进观头村,桃枝穿着裙子踩着高跟鞋,走路一晃一晃的,笑眼盈盈,跟城里人一个样。
  杏枝抱着她哭,问她这几年跑哪儿去了。桃枝说,她去了内蒙、山东,后来又去了武汉,外面太大了,家里太憋屈,就不想回了。她爹听了,破天荒说了一句,我不信。
  桃枝说,我去找我娘了。
  她爹说,你娘早死外头了。
  桃枝说,真死了倒好了,就怕死不了,又不敢回来。
  他爹看看她,张张嘴,又咽下去,长叹了口气,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看热闹的人走了,桃枝趴在她屋里的光席子上,放声大哭。
  杏枝问她,好好的哭啥?桃枝说,席上的刺扎肉里了。
  选自《天池》
其他文献
诗人满锐年轻的时候颇有詩名。后来,年纪大了,就在文艺单位当了领导,人称诗人老满。老满不觉得当领导和当诗人有什么冲突,组织上需要,那就干呗。很多人认为诗人是不应该有组织的。但事实上,每个诗人都有组织,只不过有的规模小一点,叫圈子而已。组织或者圈子,不都是理想、信仰或是追求吗?当然,也有很多人无论是进入圈子或者组织,看中的都是吃吃喝喝。  诗人老满当了领导之后,干了一些大手笔的事,文学青年也都很赞赏。
期刊
记得九十年代中期,文坛大家柯灵说过“小小说是小说行中最少年”,对这个新兴文体充满了鼓励与期待。  更记得2002年10月,《小小说月刊》100期,在河北太行山麓的旅游胜地抱犊寨举办了“百期纪念暨小小说创作交流研讨会”,我应邀去参加。一切记忆犹新,如在眼前,一转眼,《小小说月刊》500期了。借用柯灵的话,《小小说月刊》已从当初一个羞涩的懵懂少年长成了亭亭玉立的青年才俊,开始登堂入室,真是可喜可贺! 
期刊
小时候,老巴望过年。过年花样多,有吃有喝又热闹: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过祭灶;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  那一年,都二十八该把面发了,在外教书的父亲还不回来,母亲忙着去扒条堆河,大喇叭里学大寨要大干的歌声嚎个不停。我独自看家,望着屋檐下长长的冻铃铛,想着泪水涟涟的杏子,心里好不忧伤!  黄昏时分,父亲突然进了院子。他扛着自行车,瘦长的腰身弯成了一张弓,像扔上岸的鱼儿般大
期刊
最早打的黄瓜,已有二指粗,头细尾大。头那段都是脆生生的小肉刺,尾那段青翠得就像水头很足的翡翠,在这早晨的阳光下,竟有些剔透的感觉。老王看着这瓜,心里感到无比的舒畅!  老婆一边做着伸展运动,一边也走出了露台。她用手指触了触那瓜,对老王说,这个,摘的时候可要搞个吃瓜仪式!  老王笑了笑,指着砖砌的小池里正在蓬勃生长的黄瓜、苦瓜、葫芦和豆角说,小池不大种点啥?人种花草我种瓜。青椒葫芦长豇豆,望月读书赏
期刊
雨渐渐小了,马老师急忙披了件雨衣出了门,他要去桥上看看,正是雨季,这大雨和小雨一场接着一场,河里的水一下子涨了很多,水漫过迈石老高。对岸那些上学来的孩子在上面过很不安全,他担心他们。  这是马老师多年的习惯,只要是雨天,他都要去桥上接送。几十年里,他接送的孩子无数,背上背过的孩子也无数。对此,他毫无怨言,相反地,他引以为豪,因为很多孩子都被他背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  马老师是这个小山村的唯一一
期刊
一个下午,李永接到了程澄的电话。  電话那端,一个声音响起,李永,我是程澄。李永的眼前,瞬时就跳出了一个美如画般的女孩的面容。李永的早就不再年轻的心,猛地扑腾扑腾地连跳了好多下。  李永说,程澄,你好啊。  程澄说,我们有多少年没见了?  李永说,这个,该有二十多年了吧。  程澄说,是的是的。  程澄又说,这回,我们可以见面了。  李永说,好啊好啊。  挂了电话,李永还在拿着手机。李永的心头闪过无
期刊
陌生的城市如同女人的脸,突然下起密密的细雨。  早上从酒店出门,下午结束会议从大学出来,天一直是好的。  大学建在山丘上,围墙之外是条孤独的坡路。她先用右手将包顶在头上挡雨,左手拎着开会时发的资料袋。很快又变换姿势,左手将资料袋顶在头上,右手将包夹在腋下。  包是新买的,不算昂贵,但花了她三分之一月工资。那是人生第一个拿得出手的真皮提包,她惜之如金,担心被雨淋坏。资料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何况她本就不
期刊
他终于摆脱自己的阴影了。  琴声,携带着绿色的馨香,飘进了他的耳中,他仿佛置身在春天的温暖中。很久很久,他就是这样在寒冷中度过的。  这所大学里,他显得很痛苦。山一般的乌云笼罩在所有人的脸上,即便是笑容,那也是虚伪的。每天,他闪着那双迷茫的眼睛,阅读这寡味的一切。  人都是自私的,人的本性是兽性,这《人性论》的话,每每在他耳边回荡。他厌倦了这个学校的生活。  那個夜晚,他在校园的树林中散步,数着对
期刊
闹别扭是从搭高铁还是搭绿皮铁车开始的。  老伴在电话里坚持要刘老汉搭高铁,说搭高铁舒服时间又短,可刘老汉一听说搭高铁要455元,就说搭绿皮铁车来。绿皮铁车刘老汉挤过几回,只要155元。老伴躲着儿子媳妇在电话里吼他,搭高铁又不要你买票,儿子手机上一点就可以了,你为嘛不搭?刘老汉也不示弱,你以为不花钱点得出票来?你个傻老婆子,儿子他们今年才买房,背着银行的债,你就不知道替他们省几个?  这话好像击中了
期刊
我平时出去开会办事啥的,习惯带个公文包,而且从不离手。公文包里有本子和笔,方便随时查资料、记东西。包里还放一点小零碎,烟和打火机啥的。  刚当科长没几天,我和刘科长到张庄公干。一下车,村委会张副主任来拿我的包。  我躲闪着说:“里面没有金子没有钱,你要它干什么?”  刘副主任愣了一下,有些尴尬地说:“您是下来指导工作的,哪能让您自己拿包。”  我说:“我习惯自己拿包。”  张副主任说:“刘科长的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