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见和他见”讲评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714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
  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
  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有关“坚持己见”和“采纳他人建议”之间的关系的题目。“坚持己见”的前提是有“独立的思想”。何谓“独立的思想”?是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所写的“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丧失了“独立的思想”会产生诸多异化行为,如周国平说的“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如王小波在说的“我看过一些荒唐的书,因为这些书,我丧失了天真”……正是因为丧失了“独立的思想”,没有“主见”,所以对待“他见”,要么全盘“拿来”,自己成了“无思想的苇草”,要么全盘“毁灭”,自己成了“无思想的国王”。套用鲁迅《拿来主义》中一句话来对“坚持己见”进行概述: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回到作文材料中来,“新鲜鸡蛋在此销售”这句话是一个“广而告之”,其作用和动机都非常明确和正确,而且用语简明。卖鸡蛋的人的做法是正确的,可惜他没有坚持己见。四位提建议的路人不仅看不出任何恶意,而且似乎都是有理的。只是换个角度来看,就未必正确。
  任何事情包括话语都是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分析来的,因此,找个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是很容易的。卖鸡蛋的人找个话语的角度来反驳四个路人也不是什么难事。四个路人的建议完全是站到自己的角度来提建议,不管是貌似正确的语句分析,还是善良的内心,都极有可能是“帮倒忙”或者“好心办坏事”,此事提醒我们,就像魏征向唐太宗写《谏太宗十思疏》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建设“他见”。
  从卖鸡蛋的人的角度看:做事要有“主见”,不要被“他见”左右;从路人的角度看:应该提富有建设性的“他见”;从材料的整体看:要正确处理“主见”与“他见”的关系。
  【原作】
  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徐晨皓
  想起了王开玲在《乡下人去哪里了》一文中对古今商铺不同面貌、不同心态的一种对比。
  他说古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日“童叟无欺”,一日“言不二价”。而今,大街上到处跌水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
  我认为,一件事物只有还原了它最本来的面目,才能展现它最真实、最可信的一面,才能表现它最本质的特色,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与信任。相反,那些被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的产品,反到给人一种笑里藏刀、不怀好意的感受与印象。
  正好材料中那位贩售鸡蛋的人,或许他是无意才写下那一行字,但仔细想想,倘若鸡蛋不够新鲜,他会在这里卖吗?倘若他对自己的鸡蛋的质量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己鸡蛋的口感有足够的保证,面对自己顾客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产品的责任,他会写那一行字吗?所以我认为最真实最坦诚地展示与销售自己的产品的方式就是脱下产品的那一层又一层的包装,将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展示出来,接受大家的审核与评价。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参观大英博物馆时,一群小孩子问他:“白宫是什么样子的?”布什回答:“白宫是白色的。”引起哄堂大笑,布什固然有点幽默,但我认为这句话更多的特色在于他删繁就简,抓住了白宫的本质。
  那位贩卖鸡蛋的人的心态或许与布什完全相反,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产品是什么、在哪里、是否新鲜,他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鸡蛋的质量,所以,他需要将自己的产品包装起来,装饰一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与了解。
  “当下人最缺的是质朴的品质。”余光中曾经跟友人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乡愁》原本表达的是淡淡的哀愁,但不少演员朗诵时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人很难为情。是呀,他们想用激动与凄厉刻意地告诉大家他们的哀愁与忧伤,殊不知,这种表达哀愁的形式反倒让人觉得不自在与刻意,不自然也不舒适。
  周国平说过,美感就是一种孩子的感觉:纯朴雕琢。所以,我认为不妨还原事物本来面目,少一些刻意与多余,多一些自然。
  [点评]
  这篇文章流畅老练的语言和挥洒自如的结构令人点赞,全文有几许杂文风格,几乎没有“学生腔”。可惜由于论述事物“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而走题。缺乏对材料的整体把握是主要原因。
  【升格作文】
  还我头来
  徐晨皓
  《三国演义》里有个关公玉泉山显圣的故事,关公喊“还我头来”的口号很有意思。
  我真想对那位贩鸡蛋的人大声地说:“请将您的脑袋从那四人的言语中夺回来!也请您不要老是这样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独立意志。”
  显然,这位鸡蛋贩子在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时没有对质疑者的观点保持警惕性,也没有保证对自己内心中原有观点的足够坚定,更没有维持在别人主观想法裹挟下应有的独立性,在“三人成虎”的胁持与绑架下,他彻底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之志,最终沦为了偏见的附庸,在各种偏见的互殴与搏击下“掉头”落荒而逃。
  多么可惜,多么遗憾!试想,倘若他能在各种议论、观点、偏见的裹挟下保持足够警惕,在各种观点的冲击下不断怀疑,不断相信、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他会涂掉所有的字吗?他会失去自我沦为别人偏见的附庸吗?他会迷失自我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吗?
  想起了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对独立思考能力精辟而又恰当的比喻:我们可以将一顿饭分给许多人来吃,我们却无法在一个胃里去集体消化化这顿饭,没有哪个人的肺可以代替别人呼吸,没有哪个人的大脑可以代替别人去思考。同样,没有哪个人的言语可以代替别人去发声。没有哪个人的意见、观点可以阻止别人去辨别真伪、优劣。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智慧而非别人的三言两语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想起了王开岭对这时代的担忧:倘若这个时代唯集体话语而无一己之见,惟道德激情而无理性资源,这正常吗?何来前途?
  是啊,登高一呼撕破喉咙的呐喊最易蛊惑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逻辑思维最易欺骗人,而在这时,不妨心中念出这四个字——“还我头来”,唯此,方能不丢失自我,找到内心的精神家园。
  [点评]
  本文从《三国演义》关公贤圣的故事切入,“还我头来”暗寓要有“独立的思想”,然后解释不能坚持主见的原因“没有头”——没有独立思想,接着用道理和事例论据正面论述“主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最后“接地气”,呼吁时代应该把“主见”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其他文献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同时对考生而言也是难点。做好这类题目的基础和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相对较小,而散文因为自身的特点——自然万物皆可入文,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作者所抒情感或所阐释之哲理皆是有感而发,所以考生往往不能深刻领悟文章的真谛。想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要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手法、语言等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其中内容、结构、主旨属
期刊
文言文要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概括其主要内容和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要求直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而古代汉语中单个的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后,一般都会变成一个双音
期刊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头戏,也是语文试卷诸多考点中学生得分率偏低的版块。因此,现代文阅读成了语文考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下面以《另一种纪念碑》为例,谈谈如何才能较好地解答这类题型。  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
期刊
[作文题]陕西省商洛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三一模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11月7日,一位网友转载一篇文章称,“孙子要苹果手机,奶奶背着装有零钱的竹筐来付钱。真是为这样的年轻人感到悲哀,心疼奶奶……”从发布的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年迈的奶奶弯腰背着竹筐,看上去有些吃力,而孙子只顾自己往前走,毫不关心奶奶。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期刊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通常把探究题设置在文类文本阅读题之中,可以说是整张试卷的压轴之题,也是试卷中最难的一题。分值一般设置为6分,但连续几年此题的平均得分不超过3分。如何提高探究题的得分,是高考备考的难点。  一、基本稳定的题型  江苏从2008年开始明确提出“探究”这个概念之后,探究题就成了文学类文本的必考题。这里不妨回顾一下这8年的试题:  1.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这
期刊
康拉德说得好:“一切艺术首先都是同感情打交道的。”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①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命题人抓到了要害。命题人要求回答“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要把握诗歌尾联的情感需要再读尾联词句。“堆案无余地”之间的
期刊
命题规律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历年高考的主打题型,每年都考,一般3-6分。  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交通路口,抢着闯红灯的行人、自行车和汽车;排队的地方,抢着“加塞儿”的人;商场里,人潮涌动的抢购潮;公交车、地铁里的抢座位;还有抢票、抢名额、抢单、抢入职机遇、抢注商标、抢“沙发”……我们身边,有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争先恐后地“抢”,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
期刊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如其人,人亦如文,文质相当的彬彬气质总能给人以美感愉悦,相反,故作姿态,矫首弄姿总令人生厌。所以者何?失其真,无其韵。失其真,无其韵,便乏文质彬彬的气象。请看下面例文——  我每天放学,穿过一条巷子,巷子里的人们不曾为谁停留,日子匆匆而平安。  走到巷子口,是一家卖酸辣粉的店铺,老板娘是个壮硕的中年人,红扑扑的脸膛招呼客人,即使是
期刊
凭心而行,后果自负——人生在世,要追求和担当的不过是这样两句。人这辈子,只是一个炼心的过程罢了。  心可以很坚硬,似千年玄铁,沉黑酷寒;心可以很柔软,似丝滑锦帛,轻飘婉转;心可以很坚韧,似悬崖绿枝,百折不挠;心可以很脆弱,似薄壁玻璃,轻触即碎……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坚硬的东西和一些柔软的东西,怎么调节它们,让心呈现出最让自己满意和幸福的状态,则是要经过自己长久探索和磨砺之后才能达到的——人们就像虔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