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扶贫中农民参与问题的思考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n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农村产业扶贫过程中,农民参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是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当前,由于农村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或是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低、参与渠道受阻等原因导致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农民返贫现象严重。通过分析农民的参与条件、参与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政府应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主导性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构建农民、企业、村干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产业扶贫深入开展。
  关键词:产业扶贫;农民参与;农村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7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减少到现在的5 575万,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进入21世纪后,产业扶贫逐渐成为政府反贫工作重点,扶贫方式由传统的救济型向开发式转变。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贫困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地方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产业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注入造血机能,唤起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自觉性和能力,对于改变欠发达地区的“久扶不脱贫”现象有显著效果。
  贫困人口的参与是产业扶贫效果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或是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低、参与渠道受阻的原因,导致产业扶贫无法真正解决农民贫困和农村发展的问题。山西省是我国扶贫开发重点省,21个县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连片特困地区,本文以地处吕梁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的S村为案例,分析农民参与扶贫的内外条件、农民参与的现状及原因,提出推动农民积极参与扶贫产业的思路。
  一、农民的参与条件
  产业扶贫中的农民参与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指的是农村的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数量的情况。外部条件主要指扶贫政策支持、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帮助情况。内外条件共同作用,潜在影响着S村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实践。
  (一)农民参与的内部条件
  S村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内,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400亩。该村属于高寒沙石山区,平均海拔1 600米,无霜期一百天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多,气候湿润,牧坡广阔,水草肥沃、适宜牛和羊的牧养和马铃薯、藜麦等作物的生长,其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全村总人口280人,有低保户25户。由于土地沙漠化严重,传统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低,年人均收入偏低,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本村距离县城五十多公里,长年外出打工或者在城镇定居人数为二百人左右,村内剩余人口约为八十人,其中具备劳动能力的人不足六十人。一直以来当地村民靠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只能起到暂时性缓贫作用,返贫率较高。致富渠道的阻塞使得当地村民生活较为单一,思想观念保守,参与理念和实践处于一种待激发的状态。
  (二)农民参与的外部环境
  从2013年开始,加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推动全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在贫困地区启动实施了“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百企”主要指以山西省属国有企业为龙头,包括中央驻晋企业、市属国有企业、省内民营骨干企业以及省外企业在内的各级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千村”主要指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为重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 300元的贫困村[1],S村在此范围内。2014—2016年间,当地县政府发挥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充分利用该村土地、气候等资源,开展并实施了3个产业扶贫项目,分别是藜麦种植项目、优质绒山羊养殖项目、高科技温室大棚项目,资金累计投入六百余万元。组织当地村民专业技能培训3次,吸收农村闲散劳动力约五十人,扩大了村民收入来源。除此之外,由市、縣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该村定点帮扶,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工作队为当地村民争取扶贫产业项目,争取和提供资金支持,制定脱贫计划,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由于该村扶贫工作比较突出,经常有上级领导来考察工作,以及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扶贫产业和社会团体、个人的介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传统的参与观念,为农民参与创造了条件,改变了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着农民的参与实践。
  二、农民参与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产业扶贫虽然在S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地村民参与情况并不乐观。首先,S村“空心化”严重,扶贫产业缺乏足够劳动力。其次,S村“熟人社会”的瓦解导致农民合作困难,缺乏参与热情。在此背景下,农民能够参与扶贫产业中来本身已经“尤为可贵”,但现行的产业扶贫模式中,农民参与程度较低,难以获得一定力度的支持。当地村干部“人情扶贫”,进一步阻塞了农民的参与渠道。
  (一)农村空心化导致产业扶贫缺乏足够劳动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民是农村发展产业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水平与效益。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二五”期间,山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由2010年的1 081.6元增加到2015年的2 662.62元,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①S村剩余劳动力不足六十人,而且呈现出老龄化、女性化的特点,部分耕地抛荒。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投入较多、见效时间较长、市场风险较大,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劳动力的缺乏使得当地村民只能选择发展一些小规模的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带动整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熟人社会”的瓦解导致农民合作困难,缺乏参与热情
  费孝通认为,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处于这种社会类型中的主体有着较强的集体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容易达成集体内部的共识和做出符合群体利益要求的一致性决定[2]。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生产、生活范围日益扩大,农民之间的观念差异也随之增大,村庄出现了与之前熟人社会大不相同的逻辑。农民对村庄的主体感逐步丧失,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维持生计”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行为准则[3],“熟人社会”的瓦解使得农民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难。与农民以往接受的救济式扶贫不同,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所以它的市场风险也需要企业和农民共同承担,所以在面对有风险又陌生的扶贫项目时,个体农民在理性指导下谋取个人利益,缺乏参与热情。2014年,当地村干部和种植能人争取到一个藜麦种植项目,但由于近些年村民们共同合作的机会减少,集体意识减退,该项目推进较慢。加上过去的救济式扶贫使他们养成了一种“等靠要”的懒惰习惯,头一年项目开展的并不顺利。第二年,由于第一批种植藜麦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其他村民才逐渐有了参与热情。   (三)扶贫项目运作模式脱嵌于村庄导致农民参与程度低
  在山西省农村地区,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以“农民+企业”或“农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运作。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可以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单个家庭进入市场的风险,帮助解决农民合作困难的问题,政府也能从面对一个个百姓的细碎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工作压力。
  S村由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项目以“农民+企业”的模式运作。调查中发现,为了尽快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县、乡级政府将扶贫资金、土地等公共资源投入与村庄社会相脱嵌的“龙头企业”后,只负责项目“落地”,忽视了农民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2015年,县政府和一所中央驻晋企业共同出资五百多万元在S村建设一座占地四千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村民们接受了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温室大棚中负责种苗培育工作,每人每天劳务费80元。虽然该项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农民在此项目中只是一个“打工者”的角色,参与程度低,他们并没有掌握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产品资源,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对企业依赖性强。这种低参与度的产业扶贫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农民很难获得一定力度的扶贫支持,造成了“扶富不扶贫”的现象,违背了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初衷。
  (四)村干部“人情扶贫”导致农民参与渠道受阻
  在S村,村干部推荐参观的产业扶贫项目“看起来很美好”,但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后发现,有村干部的家庭,参与扶贫项目的比例较大,而参与该项目中的贫困户并不多。村民们说:“上面的好政策,下来就变了样”,他们对这种“人情扶贫”现象也很无奈,当扶贫项目由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一步步推进到村一级时,村干部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对项目进行变通,通过自身参与分配的优势和权力,使扶贫项目向自身家庭倾斜,造成项目实施不公平,阻塞了贫困农民的参与渠道,阻碍了他们摆脱贫困,进而导致农民对村干部缺乏信任,不利于后续产业项目的开展。
  三、推动农民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的思路
  农民参与产业扶贫是一种社会行为,农民的参与态度和行为与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关联。政府作为扶贫产业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应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协调农民之间、农民与企业之间、农民与村干部、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产业扶贫深入发展。
  (一)突破村庄边界,实行连片扶贫开发建设
  像S村这种剩余劳动力较少、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光靠一个村的力量无法将产业做大做强,县、乡级政府必须突破村庄边界,打破区域壁垒,实施跨乡镇、跨村组连片扶贫开发建设,实现协同发展。通过对原有的小型种植项目进行整合,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增加扶贫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这样不仅能解决S村的发展问题,也同时带动了周边其他农村、乡镇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但农民有清晰的边界意识,这是当前连片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农村的社会关系结构是差序格局,农民以自己的亲疏远近来划分人际格局,农民在寻求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其次是有地缘关系的本村村民。连片开发突破了村民之间血缘、地缘的联系,需要政府对各村村民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二)培养农民合作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农民参与扶贫产业的过程,也是合作的过程。曹锦清认为,中国农民的最大特点是“善分不善合”[4]。农民的合作能力差并不代表农民不需要合作,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农民,靠单打独斗无法摆脱贫困。因此,政府要帮助农民培养合作意识。首先,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相关部门应多组织一些电影放映活动、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建设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让农民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来增进感情、促进彼此之间信任,信任是农民合作的心理基础。其次,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培养农民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有利于克服农民的个人算计行为,减少合作的成本;法律意识的形成可以帮助农民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增加农民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最后,“身贫好扶,心贫难治”,农民自身应逐渐改正“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合作,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完善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转变扶贫项目考核重点
  农民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由于话语权和地位不同,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充当一种“打工者”的角色,参与程度低。这样的扶贫产业无法真正帮助他们脱贫。扶贫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企业、农民双方受益,应建立一种科学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一方面,农民应增强法律意识,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约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避免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做出与广大农民利益不一致的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公司+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企业起到一个平衡和制约作用。探索以劳动力、技术、土地入股等方式,通过股份制保证入社农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的平衡,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化扶貧的受益者[5]。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转变扶贫项目考核重点,重视农民的参与程度。地方政府施政动力来源于政绩,考核指标也集中于“地方GDP”和“人均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上,忽视了农民在扶贫产业中的参与程度。所以,考核重点应由经济指标向扶贫综合成效转变,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实现社会公平”纳入考核范围。
  (四)重视农民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参与权利
  村干部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可能会做出违背农民意愿和利益的行为。缺乏监管的扶贫项目容易滋生腐败,造成村干部权力寻租现象,严重影响农民对他们的信任程度。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农民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参与权利,保障扶贫工作的公平与公开,维护农民利益。村干部应该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农民也应该消除对政府的刻板印象,积极参与村庄事务。双方应共同努力,在沟通与反思中重新塑造信任关系,促进村庄团结。
  参考文献:
  [1]刘存瑞.山西启动百企千村产业扶贫[N].经济日报,2013-
  07-23(1)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3]贺雪峰.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散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3:72-78.
  [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66.
  [5]曾毅佳.新阶段江西省产业化扶贫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采用韩贵宁改编的《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和《大学生学习拖延成因问卷》对商洛学院9个二级学院的400名文理科学生进行学业拖延现状的调查,数据利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学业拖延(16.2%)低于我国大学生平均水平(39.2%),自主学习和复习备考方面大学生自主自律能力差,农村学生的拖延程度较城镇学生严重,學业拖延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二大三的学生在完成作业、
期刊
摘 要: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即将到来的“双一流”建设,结合我国过往评价机制的弊端及高职院校的建设现状,从高职院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评价机制思想。硬件条件实施高标准的一票否决制,避免高职院校把有限资源投入到盲目的攀比之中;软件建设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双一流”建设评选过程变成一个引导建设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实践的指南。贫困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意志贫困。摆脱贫困的核心和要旨就是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摆脱贫困的勇于担当意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主持工作时深入调查研究,倡导解放思想,强调观念“先飞”、思想先行的重要性,形成了系统的摆脱贫困的大思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以解放思想指导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成为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
期刊
摘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党的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新时期新阶段,推进基层党建需要着力党性的先进性,以先进思想理论为指导,以先进实践行动为榜样;需要着力组织的建设性,着力于组织的服务性建设,务实性建设;需要着力党员的示范性,着力党员思想的示范性,行动的示范性,使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法制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在国家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模式明显存在弊端,因此,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想,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实践环节、师资队伍、依法治校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建设,构建切实可行的法制教育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法制教育;创新模式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涵盖的理论和原理十分丰富,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生动、直观的现实场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分析和研讨案例的过程中自觉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水平。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选择和设计上要遵循“学生导向、时代导向、教学导向”三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则是其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的崩塌对社会主义国家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恶劣影响,因此我们需以史为鉴。  关键词: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34-02  1991年12月8日,伴随着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
期刊
摘 要:当今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立法当中,美国《拜-杜法案》所确立的“通过释放制度资源以促进科技创新的原则”,已经成为一种“金科玉律”,随着各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方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研究者纷纷效仿。但这一原则只是一种经验,从未有学者从学理出发深入到其内部逻辑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基于对《拜-杜法案》立法原则的权利-利益问题的科学政治学考察,可以发现这一原则之所以有效,实际上是因为科学技术知识在其研
期刊
摘 要:为了探讨感恩、认知情绪调节对师范院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师范院校学生为对象,从学生感恩心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特殊关系方面进行调查,并且采用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感恩心理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部分维度与寝室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相关。感恩心理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部分维度对学生寝室人际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的户籍制度面临着城乡户籍的附加福利差异、不同城市间福利供给水平差距大、居住证制度不完善,以及中小城市就业机会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面对着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户籍障碍,我国的户籍改革应该坚持二元的路径,一方面推进大城市的积分入户和差别化落户政策;另一方面要完善居住证制度,大力推进中小城市发展,同时建立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擔机制。  关键词:户籍改革;农民工;市民化;二元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