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香》的故事,起止于从晚明到清初一百多年间,上海一个申姓大家族从兴旺奢华,到繁花将尽。但王安忆写的不是家族的兴衰史,而是在这个家族兴衰的舞台上,一项女性的工艺——“天香园绣”如何产生,如何提升到出神入化、天下绝品的境地,又如何从至高的精尖处回落,流出天香园,流向轰轰烈烈的世俗民间,与百姓日用生计相连。这最后的阶段,按照惯常的思路容易写成衰落,这物件的衰落与家族的衰落相对应;倘若真这样“顺理成章”地处理,必然落入俗套且不说,更重要的是,扼杀了生机。王安忆的“物质文化史”却反写衰落,最终还有力量把“天香园绣”的命运推向广阔的生机之中。
一部大体量的作品,如何靠一物支撑?此物的选择就有讲究。王安忆多年前留意“顾绣”,不论这出于有意识的选择还是无意识的遭遇,现在回过头去看,是预留了拓展的空间。这一物件选得好,就因为自身含有展开的空间,好就好在它是四通八达的。四通八达是此物本身内含的性质,但作家也要有意识地去响应这种性质,有能力去创造性地写出来才行。
天工开物,织造是一种,织造向上生出绣艺,绣艺向上生出“天香园绣”。但它本质上是工艺品,能上能下。向上是艺术,发展到极处是罕见天才的至高的艺术;向下是实用、日用,与百姓生活相连,与民间生计相关。这是“天香园绣”的上下通,连接起不同层面的世界。
天工开物,假借人手,所以物中有人,有人的性格、遭遇、修养、技巧、慧心、神思。这些因素综合外化,变成有形的物,“天香园绣”是其中之一。这是“天香园绣”的里外通,连接起与各种人事、各色人生的关系。“天香园绣”的历史,其实也是三代女性的心史。
还有一通,是与时势通,与“气数”通,与历史的大逻辑通。“顾绣”产生于晚明,王安忆说,“一旦去了解,却发现那个时代里,样样件件都似乎是为这故事准备的。比如,《天工开物》就是在明代完成的,这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象征人对生产技术的认识与掌握已进步到自觉的阶段,这又帮助我理解‘顾绣’这一件出品里的含义。”这不过是“样样件件”的一例,凡此种种,浑成大势与“气数”,“天香园绣”也是顺了、应了、通了这样的大势和“气数”。“天香园绣”能逆申家的衰势而兴,不只是闺阁中几个女性的个人才艺和能力,也与这个“更大的气数”息息相关。放长放宽视界,就能清楚地看到,这“气数”和伟力,把一个几近荒蛮之地造就成了一个繁华鼎沸的上海。
要说《天香》写的是上海,是上海现代“史前”的传奇,那不仅仅是说它写的是“天香园”这“一粒粟子”内部的传奇;还有更大的一层,是造就一座都市的蛮力、时势、“气数”和历史的大逻辑。这更大的一层没有直接去写,却通过“天香园绣”的兴起和流传,释放出种种强烈的信息。作品的格局,为之大开。如果没有这一层,就只能是“一粒粟子”的体量和格局。王安忆何等的魄力,敢于把她自己一笔一画精心描摹“天香园”的世界称之为“一粒粟子”?因为她有一个更大的参照系,“天香园”外,大历史的脚步声已经轰然響起。
小说中有一段写第二代传人希昭跟第三代的蕙兰说“天香园绣”的来历,从闵女儿说起。蕙兰问,那闵又是从何处得艺?这一问真是问得好;答得更好:“这就不得而知了……莫小看草莽民间,角角落落里不知藏了多少慧心慧手……大块造物,实是无限久远,天地间,散漫之气蕴无数次聚离,终于凝结成形;又有无数次天时地利人杰相碰相撞,方才花落谁家!”起自民间,经过闺阁向上提升精进,又回到民间,到蕙兰这里,就完成了一个循环。没有这个循环,就是不通,不通,也就断了生机。希昭把“天香园绣”推向了极高处,但“高处不胜寒”;蕙兰走了向下的路,看起来方向相反,其实是条循环的路,连接起了归处和来处。蕙兰把“天香园绣”带出“天香园”,带进俗世民间,也即是带进了未来可能的无限生机。▲
一部大体量的作品,如何靠一物支撑?此物的选择就有讲究。王安忆多年前留意“顾绣”,不论这出于有意识的选择还是无意识的遭遇,现在回过头去看,是预留了拓展的空间。这一物件选得好,就因为自身含有展开的空间,好就好在它是四通八达的。四通八达是此物本身内含的性质,但作家也要有意识地去响应这种性质,有能力去创造性地写出来才行。
天工开物,织造是一种,织造向上生出绣艺,绣艺向上生出“天香园绣”。但它本质上是工艺品,能上能下。向上是艺术,发展到极处是罕见天才的至高的艺术;向下是实用、日用,与百姓生活相连,与民间生计相关。这是“天香园绣”的上下通,连接起不同层面的世界。
天工开物,假借人手,所以物中有人,有人的性格、遭遇、修养、技巧、慧心、神思。这些因素综合外化,变成有形的物,“天香园绣”是其中之一。这是“天香园绣”的里外通,连接起与各种人事、各色人生的关系。“天香园绣”的历史,其实也是三代女性的心史。
还有一通,是与时势通,与“气数”通,与历史的大逻辑通。“顾绣”产生于晚明,王安忆说,“一旦去了解,却发现那个时代里,样样件件都似乎是为这故事准备的。比如,《天工开物》就是在明代完成的,这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象征人对生产技术的认识与掌握已进步到自觉的阶段,这又帮助我理解‘顾绣’这一件出品里的含义。”这不过是“样样件件”的一例,凡此种种,浑成大势与“气数”,“天香园绣”也是顺了、应了、通了这样的大势和“气数”。“天香园绣”能逆申家的衰势而兴,不只是闺阁中几个女性的个人才艺和能力,也与这个“更大的气数”息息相关。放长放宽视界,就能清楚地看到,这“气数”和伟力,把一个几近荒蛮之地造就成了一个繁华鼎沸的上海。
要说《天香》写的是上海,是上海现代“史前”的传奇,那不仅仅是说它写的是“天香园”这“一粒粟子”内部的传奇;还有更大的一层,是造就一座都市的蛮力、时势、“气数”和历史的大逻辑。这更大的一层没有直接去写,却通过“天香园绣”的兴起和流传,释放出种种强烈的信息。作品的格局,为之大开。如果没有这一层,就只能是“一粒粟子”的体量和格局。王安忆何等的魄力,敢于把她自己一笔一画精心描摹“天香园”的世界称之为“一粒粟子”?因为她有一个更大的参照系,“天香园”外,大历史的脚步声已经轰然響起。
小说中有一段写第二代传人希昭跟第三代的蕙兰说“天香园绣”的来历,从闵女儿说起。蕙兰问,那闵又是从何处得艺?这一问真是问得好;答得更好:“这就不得而知了……莫小看草莽民间,角角落落里不知藏了多少慧心慧手……大块造物,实是无限久远,天地间,散漫之气蕴无数次聚离,终于凝结成形;又有无数次天时地利人杰相碰相撞,方才花落谁家!”起自民间,经过闺阁向上提升精进,又回到民间,到蕙兰这里,就完成了一个循环。没有这个循环,就是不通,不通,也就断了生机。希昭把“天香园绣”推向了极高处,但“高处不胜寒”;蕙兰走了向下的路,看起来方向相反,其实是条循环的路,连接起了归处和来处。蕙兰把“天香园绣”带出“天香园”,带进俗世民间,也即是带进了未来可能的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