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曼教授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shashou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留学期间,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博士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教授之一。1946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的艾尔曼早年曾担任公共卫生官员。1980年起,师从美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席文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东方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科学史、中国教育史以及中日文化史,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也是中国教育部特聘的长江讲座教授。在这一代美国汉学家中,艾尔曼算是数一数二的顶尖人物。
  1991年,我进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博士学位,艾尔曼正在历史系任教。一开学,我就选了他讲授的“中国思想文化史”课。艾尔曼教授个子不高却很精神,一头黑发,有点不苟言笑。起初由于英语水平太低,同学们热烈讨论时,我只能袖手旁观,插不上嘴。艾尔曼对我这个“哑巴”学生很冷淡。不过,他在这门课上指定阅读的经典著作内容,都是我在国内时就很熟悉的。因此,在写读书报告时,我每每能连蒙带猜地把书中的重点抓得很准。尤其是对艾尔曼本人的两本专著《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的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和《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我的理解要比一般同学深刻。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不同于美国传统汉学家,不是仅仅从内在理路出发看思想的变迁,也不是把思想史局限在政治史框架内,而是倡导“语境化”研究,强调思想史的社会根源和本土背景,把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起来研究。
本杰明·艾尔曼

  此外,艾尔曼反对以往那种以今度古的“现代化叙事模式”,主张从发端开始,在历史本身的脉络里探寻思想发展的轨迹。他的这些观点正是我以前经常在思考、但还不能用学术语言系统表达出来的,所以对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后来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深受艾尔曼的影响,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放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进行论述。
  第二学年,我又选修了艾尔曼教授的“中国科举文化史”课程。他把科举制度看成是统治者用来规训士人的权力工具,是生产主流学术的源泉。那个时代,可以说每个士大夫头脑里的思想框架都是由科举考试的内容所搭的。所以研究科举制度是研究思想史的深入。他的这些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我在国内读硕士研究生时是专攻隋唐社会文化史的,自以为对科举制度的研究用力颇深。其实,以前国内学界对科举制度的所谓研究,或是说科举的进步意义,或是说科举束缚士人的思想,来来去去都是空泛的议论。当艾尔曼具体描述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建筑结构和场规、试卷以及命题、阅卷、录取等细节时,对我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以前有美国教授说中国的历史学谈不上是科学,充其量只能算“前科学”,我还有点不服气。面对艾尔曼这样的西方史学家,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历史细节的研究,我就不得不服气了。
  看过我的多份读书报告之后,艾尔曼教授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不仅给我的作业打高分,课堂上也经常点名让我发言。第二学年的某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你是研究文化史的,为什么要跟着黄宗智?”言下之意是希望我转为他指导的研究生。我听了他的话有点突兀,不知说什么好。原先以为办公室政治只存在于中国的大学,在美国两年已经知道那是普世性的社会现象。在我们系里教中国史的3位教授分成两派:黄宗智及夫人是一派,艾尔曼又是一派,几乎势不两立。当时除了美国学生之外,黄宗智门下几乎都是大陆留学生,艾尔曼门下则是清一色的臺湾留学生,包括现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的祝平一和吕妙芬。双方几乎很少往来。艾尔曼教授对我算是另眼相看了。然而,在当时环境下,我很难改换门庭,毕竟黄宗智曾帮我渡过了难关。我思想斗争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没有给艾尔曼教授任何答复。有时候也会这样想:如果当年跟随艾尔曼读完博士学位,也许人生道路又很不一样了。
  这几年,看到艾尔曼教授经常来中国讲学的消息,而且他在中国学界越来越活跃。去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老同学陈兼在我家聊天时说:艾尔曼教授还常提起你。其实,我何尝不想再见见我的这位美国老师呢。
其他文献
对尼泊尔来说,喜马拉雅是一把双刃剑。这既是她陷于穷困的先天诱因,又是她得以长久倚靠的“金山”——还有什么比世界最高峰的无敌景观、多样得令人咋舌的生态资源、印度教和佛教混杂而成的情调更吸引目光?或许还有很多原因,比如,向全世界敞开的博大胸怀,为远方贵客诚意奉上的谦卑,对神明的虔诚,对俗世的泰然,甚至原始和混乱中蕴含的惊喜之美。  这段旅程,我“捡”了四五个旅伴,吃了30碗豆汤饭,走走停停40天,跨越
Y先生混过很多大学社团,最先参加的是一个支教社团,成员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有,还进行一些课题研究。Y先生多才多艺,会剪纸、编绳子、串珠子等各种手工,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民工子弟小学的校长说:教语文、数学的,我们不缺,你们来还抢了我们自己老师的活儿,教得又不连贯,就缺教孩子玩儿的,体育、美术、音乐这些。  Y先生还在白鸽社做过负责人。白鸽社的核心活动是定期在校园里以再生纸换废纸,收上来的废纸拉到再生纸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这么句话——“把今天当成活着的最后一天,像明天就要死亡那样去生活。”这话据说是鼓励人们珍惜当下、投入生活的。可我琢磨,倘若我确定无疑地知道明天要死,那今天八成会躺在家里床上。亲友乐意陪我说话最好,没人理我,我就吃喝打滚,读闲书看电视玩游戏,特别“颓”地度过这最后一天。才不会在“活着的最后一天”去学习锻炼做好事呢——就剩24小时,何必费那劲呢?  有一阵子,说不清是幸运还是不幸,有了
大暑那一天,我和季风在艾镇摆酒。选在镇上最气派的一家酒店,但艾镇的气派也就是在“世纪大饭店”的招牌上挂点塑料红玫瑰花球,泛着油光的红地毯一路铺到二楼,“鸾凤厅”门口放着五层大蛋糕,上面立的两个小人白着脸,没有五官。就这样还1288一桌,说是保证两个海鲜菜,附送一个身穿紫色灯芯绒西装的婚礼主持。  我表妹是伴娘兼收礼金,在门口黄桷树下摆一张桃木桌子,她化了大浓妆,穿宝蓝色纱裙,等不及客人走掉就开始用
插图/Nath不是“造物主”  北京地铁里有各种乞讨者。有的背着吉他弹唱,有的把MP3连着音箱装包里代自己唱,也有人什么也不带,径直走到你面前伸手要钱。这些人或安静或聒噪,来了又去,一刀只是看看他们。有天他遇到个鬓角很长的微胖男人,他的头发梳理得很好,松垮的裤子和红褐的肤色却显出一种肮脏。他拿着一叠《北京晚报》,嘴里说:帮帮忙吧。一刀叫住这人,说自己要买份报。他接过报纸从钱包里拿出一元钱,那人伸出
近日,一段爱沙尼亚外长佩特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的通话录音,被放到互联网上。这段录音显示,乌克兰反对派雇用狙击手枪杀集会人群和警察。由于狙击手大开杀戒,使前政府声名狼藉,最终导致乌克兰政局变天。尽管没有切实证据证明这段录音属实,却仍旧引起舆论关注。  事实上,无论是恐怖袭击还是反政府活动,经常会传出各种苦肉计传闻。此类传闻有时被证实确有其事,有时则根本是无中生有。“9·11”之后,美国
“占领中环”的成员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前抗议  近日,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由台湾“国防部”辖下军情局第四处负责的驻港特务组织已全面启动,以“政治黑金”作诱饵,渗透香港的各个行业和政治组织,介入“占领中环”等活动,目的是破坏香港落实“一国两制”,制造国际舆论。  台湾方面则对此报道进行了否认,并且坚称自己并无扰乱香港秩序的行为,该报道高估了台湾情报机构的行动能力和经济实力。  然而,谁都知道香港有“东
退休导致的最糟糕的事情之一, 用大卫·莱特曼自己的话来说是:“我今后做错事时,得去别人的节目上表示歉意,老天知道我是一定会做错事的。”  当整个互联网为汪涵在《我是歌手》决赛上贡献的救场沸腾时,一些欧美电视迷们斜乜着吊白眼,冷冷抛下一句:“切,比大卫·莱特曼差远了。”为了让民众知其所以然,网上马上出现了一篇《中国只有汪涵,没有大卫·莱特曼》,极尽刻薄之能事,最后把一切问题归结到了体制——显而易见又
在举国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娱乐明星被迫找到了“存在感”,可能是中国式语境里才有的独特案例。  首当其冲就是晒娃成瘾的范玮琪,或许她根本没来得及熟知何谓纪念日,究竟该做啥,就已经被“愤怒的网友”喷成了筛子。不与民同欢就是不解风情,不一起壮怀激烈显然大错特错。明星们将微博作为窗口,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要好好安装栅栏,不要大肆敞开,有接受递进来的水果鲜花的欣喜,就也有被扔
@Bloody Anna 乐队主唱  表演中最舒展释放找到自己之时,也是最有能量打动观众之时。风格即个人,但艺人有责任不断去体悟,否则里面空空如也又有什么好看的呢?  @孙宇晨 / 创业新星  创业者倾向于自己决定自己的风格,不在乎他人眼中的印象如何,只追求自己内心的那团火。他们或许会被嘲笑,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桔猪 旅行达人  摄影是归于内心的一个事情,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  @七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