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空间的演变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街道空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街道网络的组成单元,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街道空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互动关系。本文讲为大家介绍中西方在街道空间和城市形态相互影响的共同发展史,总结出街道空间演变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规律,应用空间句法等目前常用的基本理论,研究街道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并以温州市为例,总结温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为中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和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形态街道交通空间句法温州
  中图分类号:D267.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古至今,城市街道空间的演变以及交通方式的变化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而一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又反过来对街道空间的尺度和开放度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水平也就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要想保证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稳定发展,必须使城市的街道空间和城市形态相适应,保持两者的共同促进作用。
  
  
  1 研究背景、意义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其形态特征的变化除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外,主要受城市活动及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重要活动承载体,是城市形态构成因素,同时,街道网的构成又在影响城市地块的开发强度,因此,街道空间又是约束城市形态的潜在动力。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侧重于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的定性研究和两者关系的协调,这些研究有其局限性,即缺乏动态连续性和定量性的系统的研究。
  温州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综合实力较强且发展飞速的特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单中心高密度开发特征明显。温州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市私家车拥有量大,传统的步行、自行车为主的交通体系正在被打破,已经向着公交车、私家车为主的机动化交通体系转化,但是这种高机动性的城市交通体系对于城市的空间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研究城市街道空间以及交通体系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课题的选材上,本文选取温州作为案例不但具有明显的典型性,而且对于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将来的实际城市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街道空间和城市形态的演变
  街道是一种基本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它“是由其两侧的建筑所界定,由其内部秩序形成的外部空间”。街道作为构成城市空间的主要因素,与人关系密切, 这不仅表现在它的物理形态、两地点或区域之间关系与否,还被普遍看作是人们交往和娱乐的公共场所。作为早期的政权中心或商业集散地,传统城市的布局是由统冶者或商人集团决定,同时受控于先期形成的城墙或军事堡垒。城市形态趋于封闭、静态,城市街道依空间形态多呈几何形分布,早期街道对城市空间形态很难构成控制。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机动车交通的出现,人车矛盾开始转变为城市交通的主要矛盾,城市街道承载了更多功能。由此出现了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来缓解交通压力的规划思想:例如扩大街区、立体交通、枝状道路系统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关于城市意象、城市认知以及城市的人文形态的研究开始兴起。从那时起,人们对于城市设计的思想观念开始有所转变,受到以人为本、人车和谐共处的思想的影响,在城市规划和街道设计时,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又再次成为主流。
  
  
  3 街道空间的演变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温州城市街道交通在温州市发展的过程中,对温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具有持续动态的作用,交通环境的改善和整体通达能力的提高对居民的出行和选址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温州城市发展历程中,经常会遇到发展瓶颈的问题,比如城市自身结构存在问题,早期的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现在发展的困难;或者交通技术的更新换代带来的城市街道与城市空间不适应的困扰;亦或温州地理位置的影响,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空间距离的影响。这些影响温州发展的因素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城市发展规模上的极限状态。所以说,城市的发展需要交通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交通工具的不断改善,低级的交通技术随着城市的发展往往会跟不上步伐,进而阻碍城市的发展,打破这种束缚局面的就是新交通工具的出现,这种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让温州市跨越原有界限向外围区域发展,从而不断改变温州市的空间规模。
  温州古城内的用地形状绝大多数呈现为长方形,属于小型建筑,高度一般为二至三层。建筑朝向受气候因素影响,一般都是南北向,空间组织形式以内院为主,临街建筑从空间上把街道严格限定。城市肌理细腻,均质,方向一致。新的组织在城市自然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基本相同的肌理,继承了母体的基因。整个城市空间形态,从大规模实施旧城改造计划到现在,表现出以下特点:随着新建街道与古城之间距离的增大,街区面积和建筑尺度都在不断增大,建筑由低層、多层逐渐向高层方向演变。基本一致的肌理方向和纹理形式开始逐渐演变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温州城市街区在古城范围内,既有被保留的传统城市的空间肌理,又有近现代商业城市的空间肌理,不同的肌理特征反映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温州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城市骨架增长态势表现为总体不均衡生长。近些年建成的温州大道、机场路、甄海大道,使得城市得以向东扩展。城区发展重心逐渐东移,沿甄江呈带形发展,同时城市局部因道路骨架的均衡生长,以旧城为中心进行圈层式发展。温州的发展模式从简单的圈层式转变为整体线性发展和局部圈层式发展相结合的模式。
  街道作为一种传统的城市形态的物质构成元素,同时联络着城市各项功能,街道空间的这种支撑(形态上)和联系(功能上)的双重特性使它对城市发展方向有先决作用。在对温州市的研究结果的处理中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街道网络也在不断的变化,向城市外延和出现高度集中的密集化现象,这也导致了城市内部形成集成中心的位置也在随之发生转换。在此次研究中,以温州城区街道作为城市形态元素,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城市形态模型,经过分析处理以图像和表格的形式将最终结果展现出来。在城市发展中,人车和用地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空间之间复杂的整体关联的影响,这也为城市形态复杂性研究和城市规划提供了一种理论和实践俱行的指导视角。
  
  
  4 总结
  城市的发展趋势取决于街道空间和城市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引发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演变,这些即反映出城市空间上的变化。反过来,城市空间形态也对街道空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功能结构是决定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往往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城市形态与街道空间的和谐共生将促进城市发展,认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将其运用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可以增加城市发展中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
  
  
  
  
  参考文献:
  [1]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索斯沃斯、本一约瑟夫.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成都市地图册.成都:成都市地图出版社.2007
  [5]张愚,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师.2004.(109)
  [6]李江,郭庆胜.基于句法分析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
  [7]赵辉、王东明、谭许伟.沈阳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J].规划师.2007.
  [8]段进、比尔·希列尔等.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学位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地球的一大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利用,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种污染事故频频
摘要: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每天产生著大量的污水,而随着人类工业化水平的发展以及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城市污水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将详细分析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了解我国目前污水处理的技术现状,然后分析目前污水处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方案进行研究,找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环境工程;研究现
期刊
本文主要是研究双线性有限元的慢收敛和自适应后验误差估计的有关问题。对于奇性问题,通过本文所给出的计算方法(慢处理法)将会以最小的工作量和最快的速度而获得有限元解的整
学位
期刊
移动Ad Hoc网络(MANET, Mobile Ad Hoc Networks)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兼有主机和路由器功能的移动结点组成的一个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网络。移动自组网作为一种新兴的
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
给定赋权图Gw,则三元数组In(Gw)=(i+(Gw),i-(Gw),i0(Gw))为Gw的惯性指标,其中i+(Gw),i-(Gw)和i0(Gw)分别为Gw赋权邻接矩阵A(Gw)的正,负和零特征根的个数.定义矩阵A(Gw)的秩为Gw的秩,记为R(Gw),显然R(Gw)=i+
新中国5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也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然而,在收入分配领域,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局面。而总体收入差距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2003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已经达到323∶1,2004年达到321∶1,虽然有所下降,然而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