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点燃一盏心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10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赢得广大影迷的追捧,不仅在于影片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在于影片内容鲜明的现实意义。影片通过讲述银行家安迪·杜福雷从“入狱”到“越狱”的经历,展现了其为追求自由而执着奋斗的精神,对自由不顾一切地追求,对灵魂和希望救赎的渴望,成了《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影片抓住了现今社会人类在各种体制下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并弘扬了一种救赎精神,赢得了观众的共鸣。《肖申克的救赎》为观者提供了一场精神盛宴,使人们观后久久沉侵其中。
  一、 救赎主题的现实意义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一幕一幕的画面高度颂扬了个人自救精神,并将救赎逐渐渗入人们的内心,这部好莱坞式的作品,围绕着救赎与被救赎展开故事情节。影片主人银行家安迪·杜福雷一直朝着这一目标去努力,安迪获得救赎,并救赎了狱友,他不仅仅自己获得了救赎,还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他人脱离困境。虽然安迪身陷囹圄19年,但是,他也活得非常有价值,他的个人自救精神永远值得学习。现今社会中,各种体制化不仅严重影响着世人的言行,还对人们的灵魂造成了一定的束缚。在这种影响下,人们最初的那种反抗精神渐渐被磨平,许多人的反抗变为放弃或逃避。许多人之所以放弃和逃避,在于他们缺乏对于希望、自由等东西的执着追求,缺乏那个“救赎”自我的“上帝”。正如影片中安迪给瑞德那封信中所写的那样,“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我们要不断地鞭策自己,不要放弃心中的希望。描述了安迪执着追求自由,不管是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还是在困难时期被救赎的途中,或者是在救赎他人的过程,其内心始终有希望在支撑着,希望在他心中永远不会破灭。历经了19 年,安迪才挖通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挖通的墙壁,执着的追求,心中永远不灭的信念,使他重新获得了自由。在安迪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屈服于命运,与命运强烈斗争的精神。安迪为自己点燃一盏心灯,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歌,虽然他含冤入狱19年,但是,任何枷锁都锁不住他的心灵。他不仅救赎了自己,还用自己的行动来唤醒周围人的灵魂。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赢得广大影迷的追捧,不仅在于影片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在于影片内容鲜明的现实意义。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在思想上都可能不自觉去扮演着影片中“囚禁者”的角色,被一些事务或者情况所局限,不得不去屈服于命运,一生不曾冲破束缚的步伐。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一生坚守内心的信念,像安迪一样进行自我救赎,为自己点燃一盏心灯。只要救赎一直存于人们的心中,那么,就算是各种体制再强大,都很难剥夺人们救赎的权利。
  二、 救赎主题的体现
  主人公安迪·杜福雷原本是一家银行的高级白领,性格内向,略有些腼腆。然而,一场不幸却突然降临到他身上,遭受杀妻罪名被判终身监禁,他蒙受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不白之冤,此后的19年,他默默地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从此以后,对于安迪来说,自由成为一种永远的奢望,他不得不过着艰苦难捱的监狱生活。安迪渴望得到救赎,虽然他身陷囹圄,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而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终身监禁代表着他很难再获得自由,他就像是一只等待宰割的羔羊,残酷的现实使他很难与命运去抗争。在高墙和铁栏之下,是宿命地接受命运,放弃追求或逃避现实,还是紧握拳头,去坚持、去希望、去奋斗。安迪选择了后者,他一直在努力寻找通往自由的通道,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救赎自己,永远离开肖申克监狱。本来是个性格内向腼腆,文静柔弱的书生,在命运的击打下,却出人意料地敢于与黑暗展开斗争。在现实社会中,在各种体制下,人们仿佛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随波逐流,每天得过且过混日子,或许早就没有气力去反抗,或许已经非常满足那种看似安逸的所谓幸福生活,为了那么一点微薄的收入,放弃了年轻时的梦想,也不再去坚持、去希望、去奋斗,得过且过,感觉日子非常惬意,就好像是影片中满足于监狱生活的老人一般。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如果仅仅讲述监狱生活,必将大打折扣,也很难抓住观众的内心,因此,故事需要安迪的出现,安迪的人生经历,让人同情,安迪的不懈努力,重新燃起了人们心中的希望火种。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深夜,安迪从整整500码的肮脏的下水道中爬出,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终于获得了自由,他仰天大喊那一刻,实现了自我的救赎。他的生命之花永远不会凋谢,他像一只涅槃重生的火凤凰,用坚持、希望和奋斗飞出了炼狱的火坑。恐惧令人入狱,希望给人自由,当人们处于一种绝望状态的时候,鲜有人能够立即克服。安迪越狱的成本并不高,仅仅依靠锤子、石子、绳子和女星海报这几样平常得不能够再平常的实物。然而,19年来安迪所承受的心理和肉体上的蹂躏、漫长的时间的磨合,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在安迪救赎自我的过程中,最值得称颂的附加值是其参与决定自己命运的坚定的意志,这是整部影片所表达的救赎主题的关键所在。意志能让许多人发疯,这里也包括重估一切价值的尼采,然而,手持《圣经》的安迪在意志面前却表现出一种常人难以实现的淡定。安迪在越狱的前一天在大墙下面对瑞德说:“无论多么复杂的生活,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选择: 忙着生,或者忙着死。”这段看似简单的一段对话,却表达了一种关于生命的领悟。多少如安迪一般经历的人,在困境、尴尬和嘲讽中不堪一击陷入绝望,或者每天在梦中哭泣。而对于那些不放弃希望的人,虽然经历了百般苦难,仍勇敢的面对现实,用奋斗和汗水,默默等待着生命的转机。从影片中看到只有怀揣希望,才能够得到救赎。
  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之路
  影片用“救赎”主题吸引观众的眼球。在肖申克监狱里,典狱长赤裸裸的腐败,血腥、暴力和黑暗的生活图景让人窒息。对那些囚徒来说,在监狱里基本人权难以得到保障,腐败的司法体制让他们度日如年。对于安迪来说,要想拯救自己,必须用无畏的勇气、惊人的毅力来对抗体制,用超人的智慧和博深的知识来对抗司法的腐败和罪恶。他深深地知道,要想获得自由,越狱是唯一的出路。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成功地越狱,他进行了精心的策划。首先,他通过瑞德搞到了小榔头,获得了越狱所需的必备工具。随后,他巧妙的将小榔头藏在《圣经》中避人耳目。为了在监狱里获得一定的自由,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典狱长私人财务助理,并帮典狱长洗黑钱,他无私地帮助狱友,为狱警处理其他事项所需文件,为其获得自由而打掩护。由于在狱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在监狱中享受特殊待遇。安迪用他独特的智慧,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有这些努力,使得精心策划的越狱计划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安迪经过了19 年的艰辛,通过智慧和毅力,在肖申克监狱里用小榔头敲出了一条小隧道,最后,他爬过了令人作呕的、仅容一身的小隧道,终于获得了自己奋力追求的“新生”。
  肖申克监狱可谓固若金汤,残暴的狱警、高耸的围墙,一点点地吞噬掉了囚犯们的希望,在这样腐败的氛围里,安迪救赎之路显得无比艰难。但是,在安迪的心中,“希望的种子”始终没有枯萎。有一次典狱长来查房,拿起安迪的《圣经》对他说:“救赎之道,就在其中。”典狱长这句道貌岸然的语言,虽然并不是发自他的内心,但是,却从另一方面给了安迪无穷的希望,望着差点被翻开的《圣经》安迪想,“救赎之道”的确就在其中。因为敲开希望大门的小榔头就藏在《圣经》中。安迪始终保持一种冷静的心态,始终对自由怀着希望和憧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他一直用理性的头脑求取平衡,没有变得狂躁不安,更不去怨天尤人。顽强的毅力使他把绝望化作希望,终于在电闪雷鸣的滂沱大雨中获得了新生。在肖申克监狱里,苛刻的监狱体制使囚犯们逐渐丧失了自我,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典狱长就是腐败体制的一个代表。他不仅贪婪地收敛钱财,还冷酷地想扼杀掉囚犯们的所有希望。在艰难寻找自我救赎之路时,安迪还用自身那点微弱而坚毅的希望之光,去影响那些忍辱负重的狱友。在长期精神摧残下,大部分囚犯慢慢变成了行尸走肉。而安迪不仅追求自己的灵魂自由,还帮助狱友寻找精神自由。他每周给州议会写一封信,希望能够在监狱中扩建图书馆,增加图书,整整坚持了6年,在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下,他还是没有放弃,又坚持6年每周写两封信,最后,终于获得了一些成果。为了让狱友们领略了片刻灵魂的自由,安迪还在播音室里私自播放乐曲《夜色温柔》,为了狱友们短暂的精神解脱,安迪被关禁闭两个星期。在他逃离美国之前,安迪不仅利用智慧领走了典狱长没有“污点”的钱,还把典狱长多年的罪证寄给了报社,使典狱长最终不得不畏罪自杀。正义终将得到伸张,安迪让狱友们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结语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信仰缺失、精神生活匮乏的人们提供了一次精神享受。安迪的救赎之路,使人们感受到了自我拯救的力量,它使我们相信,“希望”只要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就能够实现人类的救赎。
其他文献
[摘要]韩国电影《醉画仙》是继有“中国式《红楼梦》”之称的《春香传》之后林权泽导演的又一部古代题材的影片。影片以节制、写意的影像语言,重现了韩国19世纪的文化艺术成就。韩国自然风光的写意氛围的营造成为影片影像表达的关键。  [关键词]意境 节奏 韩国电影    19世纪的韩国,古窑,瓷器,一叶扁舟,一位隐者独立船头。饱经沧桑的画家随意地在一件没有烧制的瓷瓶上画了几笔。随后,走进了古窑的熊熊烈火中…
[摘要] 自制剧作为一种新的电视剧形态,近几年得以蓬勃发展,成为了各省级卫视实力与收视竞争的新高地。自制剧的优势有以下几点:确保资源独有,规避恶性竞争;两次广告收入,降低投资风险;自制剧为省级卫视争取多元收益提供了契机;自制剧是消化选秀艺人的良好平台。但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自制剧也存在植入广告“见缝插针”,影响剧集质量;高素质电视剧制作人才不足,原创作品缺乏等缺陷和不足。  [关键词] 自制剧 湖
[摘要] 影片《失恋33天》选择本土化的电影题材、运用狂欢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巧妙的网络营销,使投资只有890万元的小成本影片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成功突破3亿,成为票房黑马,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不禁为处在尴尬境地的大量中小成本电影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生存路径。  [关键词] 《失恋33天》 本土关怀语言狂欢 网络营销  电影《失恋33天》投资890万元,上映两天获票房4000万,“世纪光棍节”当天进账46
【作者简介】李晓荷,女,山东临沂人,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影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舞台剧《少年金钗男孟母》剧照台湾创作社成立于1997年5月,由一群台湾资深剧场导演、剧场学者、艺术行政及媒体工作者组成。创作社高品质的创作与制作,使得创作社的作品多年来屡获观众、艺术界和媒体的高度肯定。《少年金钗男孟母》作为创作社主创人员周慧玲所编导的作品,集结了诸多主创人员,并与国立中央大学黑盒子
[摘要]《金陵十三钗》延续了张艺谋电影的以往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张艺谋“大片”的真正成熟之作。《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普通人的大片,这或许会给中国的商业大片之路一点点启示。《金陵十三钗》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那样满足了国外观众对落后的中国的窥视,没有《英雄》中赏心悦目的中国各式景观和中国独有的武侠故事,但这是一次值得被铭记的尝试,《金陵十三钗》也注定在中国电影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胡智艺,男,湖北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动画与艺术设计研究。  “以物拟人”是动画角色创作中的重要法宝,回顾美国迪斯尼以往经典动画影片,其中非生物或动物角色都离不开拟人化塑造与表现手法。短片《纸人》(paperman)是迪斯尼公司尝试用三维软件与二维手绘风格结合制作的黑白动画默片,获得201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纸人》讲述了一对男女在纽约地铁站台相遇的奇幻爱情故事,
【作者简介】马春花,女,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讲师,主要从事英语美文学和影视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扫毒》剧照一、港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天时地利成就了香港的飞速发展,而香港人在发展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传承并发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电影业的发展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一以贯之的。”[1]在18、19世纪香港电影发展之初,它并没
所有好莱坞电影均有其构建系统,即便每位导演具有标志性风格,影片主旨也不尽相同,然而,好莱坞主流电影都有一个陈规系统可循。大卫·波德维尔将电影拆分成六大方面,分析其在推动叙事进展上的作用,并撰写了《故事片的叙事》(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s)一书。  1953年版《罗马假日》作为上个世纪60年代前的美国电影,影片中的叙事方法、时空设置、镜头及布景,哪怕在今时今日也值
[摘要] 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与文学语言的语义性特征的学科差异,天然地形成了语文与音乐课程在内涵释义上的互补关系,并诱发了两者在语境表达上的互动效应。一方面,信息化教学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使语义互补得以网络化支持;另一方面,我国中心小学网络教室的增设及其普及化方向,使语境互动得以课堂化实现。  [关键词] 环境音乐 语文 语境 互动 教学  doi:10.3969/j.issn.
[摘要]建安谈论之风是汉末清议至正始玄学的过渡阶段,其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点: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以气为文”的文学风貌以及书信体的文学批评样式。建安文学独抒情志与儒家诗教观并存的现象与谈论之风影响下的建安学术转型有关,汉末文士反对两汉经学的繁缛,希冀原始儒学精神的复归。  [关键词]建安谈论 建安文学 以气为文 书信谈论    谈论之风是中国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是士大夫阶层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