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力量与生命气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huan00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态。语言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和表现形式,人是通过语言来唤醒他的生命意识的,通过言说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可以说语言决定和创造了人。
  把语文教学提高到生命层次,也就是超越认识论(物质的、工具的)、上升到存在论(人的、意义的、)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这样,才能彰显语文的厚度与深度。生命不可永恒,而意义方可永恒。
  人人都有着言语的表现欲与创造欲的“原欲”,这种欲望一般潜伏在意识的底层,需要我们去唤醒。语文教学就是把学生生命里头的言语欲望召唤出来。
  语文课堂由学生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学生与老师和同学的对话构成,通过对话途径获取他感受到的世界意义,体会命名世界、组织世界的对话过程的曼妙与神奇。阅读就是生命的对话,是习得第二生命。
  阅读,充盈你的诗意人生,成全你的精神气象,唤醒你的生命自觉。
  因此,学生与言语文本的相逢就是一次生命激情的遭遇,是一个偶然又必然的因缘。课文就像一粒种子,落到学生心灵的土壤里,在对话的雨露里,它生根了,接着才可能发芽、开花。这是文字对读者的召唤,也是读者对文字的渴求。这就是语文的因缘聚合。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与文字相互选择的过程。当一个作者、一篇文章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否对它“有感觉”,有阅读意愿的冲动,这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诞生,就是一种禀性、气质的黏合,就是缘。语文学习的奇妙就是选择后的苏醒与“觉悟”。
  我们的语文学习过于注意结果的成败优劣,少了自我实现的快乐;过于注意工具、技巧,少了优雅的情怀;过于注意基础训练,少了识见与“俯瞰”,因此就显得局促与小气,所以培养不出“大家”。
  学习语文,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超越生活来俯瞰生活,把握生活。语文学习的最后结果是成为了诗与哲学,不带一点尘埃。
  语文意识首先应该是对言语的审美意识,特别是对文化原典阅读的持久的盎然兴趣和语言审美快感。经典是文化之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朗读,背诵,咀嚼,品味,把经典中的深邃、美丽、悠长的语言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语言的自觉,从而形成对语言的直觉把握,一种规范的、优美典雅的语言感觉——语感,这时,你的语言方有滋有味。
  真正好的语文教学不能低到技术的层面,语文的最后任务是成为诗与思,美与真,“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好的语文课堂就是在尘埃中开出清雅的花来,在黑暗中放出光来,让灵魂得以滋养。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厚度(重积累),有温度(重情感),有深度(重思考)。
  语文教学需回到原点,原点就是言语,就是人,就是人的言说,就是生命对话的表达。这背后是生命的活动,生命的自觉,自由的选择。
  “读经典就是带领学生进入人类思想的大江大河”,此言得之矣。
  不记得是谁说过,教育要回归天道,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原始,回归农业社会。我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这样回归,还要加上回归人道,回归原典,回归审美,回归单纯、澄明。
  夏丏尊曾经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真的语言审美就在这里,真的语文素养就在这里,真的语文教育也在这里。
  语言是思维的形态,思想的结晶,思想的天然自由性决定了语言的自由性。所以,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享受思想自觉自愿、自由舒张、自我解放的过程。思想即自由,语言即解放。去伪,去蔽,才能形成语言智慧。
  语言是存在者的家园,更是思想者的家园,让我们做一个栖居在课堂上的思考者。
  语言的品质即思维的品质,想什么决定了你说什么,所以培育学生思想的高度需到阅读的宽度与厚度里去寻找路径,只有在阅读的世界里才能形成有识见,有思想,有智慧的头脑。“阅读的厚度决定思想的深度。”
  向外发现自然的美丽,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这是晋人之美。占有天堂的愉快,感受地狱的痛苦,是诗人惠特曼的美丽。那么,可不可以说“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海子)就是文学审美的极致呢?让我们带领孩子们在语言的王国里上天入地走一遭,哭哭笑笑活一回。
  把自我溶解在经典里,无我无形,只见雪落无痕;把经典吸取在自我中,孑然一身,只觉经纬天地,我自充盈,满目葱绿。
  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自我,认识了自我,这是老师最大的善,无上的爱。
  “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所以种种教学方法总有一个基本方法;“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所以一纲一本总有千般解读。吸纳吐故之妙,在乎己心。
  需让学生懂得,阅历之深浅对读书有着重大影响,有些书是要在不同的生命季节里才读懂的,所以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浅深耳。”
  破万卷,方能点石成金,点石成金的关键处,在一个“破”字,引导学生把书读破,方是教学高手。有人读了一辈子的书,还是梦中人,就是少了给他一块醒石,给他敲打。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无限相信阅读的功效。一个学生,当他有了自己喜爱的书橱,有了几本让他痴迷的书籍,有了若干让他崇拜的作家的时候,才开始了真正的语文学习!阅览室、图书馆、自己的书架,才是智力活动的策源地。
  持久而宽广的阅读,才能衬托出教与学的智力背景,智力背景越雄厚,衬托起来的课堂才越有高度,研读才越有深度。停止了阅读就丧失了语文教学的土壤。任凭你怎样努力,无水的沙漠里难开艳丽的花儿。以上观点苏霍姆林斯基早有论述。
  可以说语文学习的困难全在于阅读的兴趣的缺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激发他们对书籍的热爱,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那些使他们感到惊异和神奇的东西,给他们以刺激,让书籍的魅力去召唤他们沉睡的心灵。
  天堂在哪里?天堂在我们心里,可是通向心灵天堂的路我们却难以寻找到,帮助寻找回归自己心灵的路,就是语文的责任,就是肩负文化的传承者——语文教师的责任。
  仓颉造字,夜雨鬼哭。文字是值得我们敬畏的,以敬畏之心看经典,才可不亵渎,不轻慢,方仔细,方勤勉。
  有人说,拍案惊奇的诗句是三等诗,读之以涕以笑的诗句是二等诗,让人别有所会的诗句才是上等诗。读书,别有所会,得意忘言,是洞彻之后的超然物外,是心会后的混沌,是转迷成悟的“空境”,是拈花微笑的参悟,可谓大道无言。
  文学的最高审美即是空灵的状态。如龙应台所讲,湖边的白杨树,地上的是现实的存在,水里的倒影,那变化莫测、虚幻无常的“空”影,才是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真实存在,因为这种“空”境更贴近我们的灵魂。所以,语文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现实背后的纵深,让空境之处打来的光照亮心灵的回家之路。
  文化的尊严是人的自由,人的尺度就是文化的尺度,强健的文化熏染出独立个性的人,语文就是给成长中的孩子播下一粒自由的种子,以他们以补钙,强悍其脊梁,高贵其灵魂,给他们以独立伟岸的身躯。
  语文学习应该是一次温暖浪漫的旅行,一路看花开,听流水,赏春景,是快乐和享受,而不是比赛,看谁跑得快,只注意目的,忘却两边的风景。
  文学作品就是前人前世播下的种,我们是今生今世路边的花,缘分让我们与之相遇,让我们好好来打开,好好嗅嗅,来收藏。
  胡孝华,张巨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荆门。责任编校:剑 男
其他文献
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最被称之为爱的感受。
“关于回归阅读‘原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笔者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已获准立项,批准号为:C-c/2011/02/112,现介绍如下。  在数学上,座标系统的原点是指坐标轴的交点,引申开去,原点可指事物的源头,也可指事物最本质的内容。“阅读‘原点’”有两层意思。首先,它强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本根地位,回到“原点”就是要把语文阅读作为一个最根本的任务。文学,始终把刻画和探究人性作
我的脑海中,常有一个老先生的影子,站在寒风中,犹如苍劲的枯竹,守住心中的“节”。  清朝哲学家王夫之,晚年讲求“溯源心性”,“我心送你三十里”便是佐证。一日送别友人,王夫之老迈无力,仍是送了一程又一程。遥看长亭古道,落日欲坠,他郑重地告诉朋友:“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里。”  十五里外,友人想起落在王家的雨伞,遂从原路折回。见老先生立于道旁,寒风中,白发摇曳,身体纹丝不动,老先生在“心送”。如果有
说起读书这个话题,似乎很多人都有很多话可说,特别是教师这个群体。应该说,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平日里都比较喜欢读书,而且所读之书的类别也比较广泛,教育的、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音乐的……但是,往往又都存在着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存在着主动被动之分:所谓主动,是指本身有读一点书的愿望,喜欢读书,愿意读书;所谓被动,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功利性的,即要完成某一项任务,要做某一项课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世界说需要燃烧   他燃烧着   像导火的绒绳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当然不会有   凤凰的再生……   在春天到來的时候   他就是长空下   最后一场雪……   明日里   就有那大树的长青   母亲般夏日的雨声   我们一定要安详地   对心爱的谈起爱   我们一定要从容地   向光荣者说到光荣
朱熹诗云: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光荏苒,倏地一下教龄已经有了二十年。我这一代的中学教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前后后,既感受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础教育的冷清与沉寂,又体验过半世纪初教育改革的热闹与激情。在基础教育的田地里摸爬滚打二十年,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角色之间不断转换,一直以来困惑着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危机究竟是什么?它常常为人诟病的症结究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