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因此,作为体育老师必须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构建生本课堂,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体育;生本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4-01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4.09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推行健康体育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好身体发展五个学习的领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識、全民锻炼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关注学生的身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程,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实现健康体育的教学目标。
一、精心探究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作为体育教师,要精心探究教材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找到合适的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体育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动态互动,体现了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所以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成性内容较多。众所周知,教学过程千变万化,具有很强的动态性,所以,不管教师的预设有多好,都有可能发生教师所没有想到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都有可能被意外情况所打断,预设仅仅是对教学流程的大体预计,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如今,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断得到提高和突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例如,在教学“蹲距式起跑”时,两组学生对蹲踞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哪个速度更快产生了争论,作为体育教师,对于哪一种起跑速度更快当然胸有成竹,但是,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显然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到底哪一种起跑方式更为有效,通过小组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起跑姿势。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并且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印证。因材施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那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率。比如学生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上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柔韧素质上,那么柔韧素质较高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较高的同学则会觉得很吃力;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速度素质上,那么速度素质较高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较高的同学则会觉得很吃力;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力量素质上,那么力量素质较高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较高的同学则会觉得很吃力,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动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制定教学策略,选择练习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出发,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协调全面发展。另外,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不能因为一名学生的问题就影响全班的正常进度,对于某些情况特殊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单独教学,对其进行个别辅导,采取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给予学生鼓励评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这就说明:要想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之情。所以说,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体育教学中,不管学生的表现怎样,教师不能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尽可能采用赞美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赞美性语言获得自信的源泉。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运动等级,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当挑战成功后,可以进一步选择更高层次的目标。同时,教师应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和欣慰,如:“太棒了,动作非常标准!”“非常好,真是出乎老师的意料啊!”,对于没有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出言打击,而是要给予学生鼓励:“没关系,虽然没有跳好,但是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可以完成的。”只有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在运动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能力灵活设置教学内容,体现多种思维方式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的初中体育课堂,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初中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艳红,陈宁等人编著.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02.
[2] 邓国良.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98-99.
[3] 陈锋.浅谈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建议[J].科教文汇,2006(11):156-157.
[4] 陈志丹.体育有效教学的理念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5):78.
[责任编辑 齐真]
关键词:初中体育;生本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4-01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4.09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推行健康体育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好身体发展五个学习的领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識、全民锻炼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关注学生的身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程,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实现健康体育的教学目标。
一、精心探究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作为体育教师,要精心探究教材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找到合适的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体育课堂是师生之间的动态互动,体现了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所以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成性内容较多。众所周知,教学过程千变万化,具有很强的动态性,所以,不管教师的预设有多好,都有可能发生教师所没有想到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都有可能被意外情况所打断,预设仅仅是对教学流程的大体预计,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如今,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断得到提高和突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例如,在教学“蹲距式起跑”时,两组学生对蹲踞式起跑和站立式起跑哪个速度更快产生了争论,作为体育教师,对于哪一种起跑速度更快当然胸有成竹,但是,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显然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到底哪一种起跑方式更为有效,通过小组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起跑姿势。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并且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印证。因材施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那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率。比如学生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上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柔韧素质上,那么柔韧素质较高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较高的同学则会觉得很吃力;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速度素质上,那么速度素质较高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较高的同学则会觉得很吃力;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力量素质上,那么力量素质较高的同学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较高的同学则会觉得很吃力,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动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制定教学策略,选择练习内容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出发,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协调全面发展。另外,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不能因为一名学生的问题就影响全班的正常进度,对于某些情况特殊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单独教学,对其进行个别辅导,采取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给予学生鼓励评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这就说明:要想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之情。所以说,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体育教学中,不管学生的表现怎样,教师不能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尽可能采用赞美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赞美性语言获得自信的源泉。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运动等级,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当挑战成功后,可以进一步选择更高层次的目标。同时,教师应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和欣慰,如:“太棒了,动作非常标准!”“非常好,真是出乎老师的意料啊!”,对于没有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出言打击,而是要给予学生鼓励:“没关系,虽然没有跳好,但是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可以完成的。”只有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在运动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能力灵活设置教学内容,体现多种思维方式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的初中体育课堂,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初中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艳红,陈宁等人编著.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02.
[2] 邓国良.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98-99.
[3] 陈锋.浅谈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实施的建议[J].科教文汇,2006(11):156-157.
[4] 陈志丹.体育有效教学的理念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5):78.
[责任编辑 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