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不擅长”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b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城曾道:“在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一切都会如期而来。”而我说,在你尝试过一切不擅长的事之后,一切都会如期而来。
  在很多人眼中,威廉·西德尼·波特是一个去做了很多自己不擅长的事而浪费了大半辈子的人。而在我看来,正是这些不擅长的事,才造就了后来的他。
  波特早年在药房当药剂师,他并不喜欢也不擅长,但他还是坚持做了,并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婚后的他,来到银行过日复一日、重复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当然也不是这块料,不久后就因上班期间画画而出现差错,从而入狱。狱中的他渐渐明白,他想过的是随心所欲地写作的生活,以前那些“不愉快”的尝试,反而笃定了他成为作家的信念。他的作品多反映底层人民的坚守与艰辛,这一切都与他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
  波特出狱后成了红极一时的短篇小说家,为了感谢当年做药剂师的那段岁月,以他最景仰的药剂师的名字,给自己取了一个响亮的笔名:欧·亨利。
  欧·亨利传奇故事的结局,如同他的小说一般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正因为他每一次勇敢的尝试,才发现了自己的各种缺点、各种不适合做的职业。也正是这些不擅长的事,成了他日后最擅长的事里不可或缺的一笔。
  席慕蓉在我们眼中是个浑身充满文艺细胞的诗人和画家。她那篇《几何惊梦》,用极细腻的文笔道出学生时期对数学的不擅长。就是这么一个令无数文艺爱好者追捧的作家,也曾为个位数的数学成绩所苦恼。但坚持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却也教会了她勇敢地面对挫折,或许还平添了几分作画时的耐心和沉静。
  席慕蓉曾说:“明知道有一日,所有的悲伤都将离我而去,我仍然竭力地搜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的,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记忆。”是啊,那些不擅长的事带给我们的一切,即使是那些悲伤,也值得记忆,去感谢。
  “好的坏的,事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诚不我欺,木心这句话,也许就是鼓励我们多去做一些不擅长的事吧,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我们终会感谢那些“不擅长”带给生活的一切。
其他文献
科学巨匠的声声诘问振聋发聩,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科学成为了我们这个孤独星球的冰冷巨镜,人们沦为了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的机器,看着镜中扭曲的镜像而迷失了自我和道德。  在我看来,如今科技的沃土之上,亟需人文之花的绽放。  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但科学所崇尚的技能的培养无疑造成了人程序化、机械化的刻板,唯“技术至上”的思维,抹杀了感性,放逐了情感。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爱因斯坦的预言:
正如爱因斯坦在1946年所预测的那样,21世纪的人们仍无法逃避科技这种理性产物带来的非理性化社会的灾难。道德沦丧袭击着暗流涌动的社会之海,表面上的波澜不惊,让许多人翻了船。  工业时代,人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似乎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的确,生活水平提高将物质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暴露无遗,人们像卡夫卡笔下的甲虫一样惊慌失措,在异化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可依靠的。然而,这并非都是科技的错,毕竟科技是可控的。  人们
著名诗人海子有诗写道:“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有人竟在这句诗后加上了两件事物:快递、无线网络,认为这样才可以满足他们如今现实的生活需求。殊不知此诗中原还有对“劈柴”“喂马”等平淡悠远生活场景的描述,倘若硬生生加入了这两个现代元素,岂不违背了追求真正远离喧嚣的恬淡与平静的本意?  回首古时,多少文人志士因他们内心的超脱而功成名就,而又有多少才子因始终脱不开世俗的牵绊而功败垂成。  旷
北岛在《青灯》一诗中坦言:“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向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之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理想的生活是诗意还是现实,需要我们自己把握。  远方的理想有人想要想象中的诗意,也有人想着物质上的快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追逐大海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现实的追求。  她曾是沙龙上众星捧月的焦点人物,却能在围困于李庄时,提
康德能保持仰望的姿势,遥望头上的灿烂星空,亦不忘心中的道德律。科学的发展不该成为人性沦丧的借口,道德沦丧的根源在于人类自己。  科学启迪我们更多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但从未要求我们泯灭感性。机械化能够带来诸多便利,却远没有毁灭人类情感的力量。相反,机械化使人的感性难以得到满足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出现了。科学式的理性与人性化的感性可以共存,甚至两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契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人类是科技的创
古语云:“诗没有两个意思便不是好诗。”这里所说的“两个意思”指的一个是诗文所显现的艺术趣味,另一个是蕴含在作品中的道理。  所有好的文学作品必然都是这样,是理与趣完美交融的产物。这就好比一个人身着华美外衣,同时又具有高尚的美德、丰富的内心修养,这才会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两者好比“形”与“魂”。  空有华丽的辞藻和奇崛的语言的作品其实是违背了文学真正的作用和内涵,所以,文以载道
作为游客,我尽兴而归;作为历史爱好者,我痛心疾首。  的确,在现代潮流风靡、社会星光粲然的情况下,历史似乎黯然失色,似乎转眼即会被人忘在尘埃中。有人担忧有人愁,中华文明是否会禁不住互联网的浪潮冲击,渐隐于江湖?当被套上“老旧无趣”的冠首时,又有几人冷笑几人伤?  可这不能成为历史无底线卖萌的理由!故宫博物院以故为缨、以博为袍,本应以文化社会效益为首,本应带着历史的厚重与肃穆,如今却只落得卖萌引人的
故宫这回又想上头条。博人眼球并没有错,只是随意改动庄严威武的形象,问过土下的祖先没?如此做法倘若只是出于商业目的,身为游客我并不买账。  中化文化博大精深,毋追至五千年前,光是近来文化就可以咀嚼一番。文化为何得以流传几千年不中断?核心在于传承。世世代代都在探索过去,记录当时,留给未来。五帝带来农耕,秦朝一统天下,从秦始皇到清宣统,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文化在传承。帝制的流传,科举的发展,乃至中央地方关系
故宫本以其庄严威武著称,此次宣传,被称“花式卖萌”,创意无限,进而引来热议,亦有质疑一片。面对争议,“院长在线”特此发文,以明心志。  文化创意产品,热度不减,销售屡创新高,何也?曰:守正而日新。坚守正道又日日超越,笃思创新。故宫以文物为骨、文化为魂、创新为肌,以求重塑新生。破昔日古板之风,树今朝创新之旨。不忘文化守正之道,以创意吸引后生,可传承我中华之魂,丰韵其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创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