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人表皮中落叶型天疱疮抗原的特性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w1339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述了增加抗原产量后,进一步鉴定地方性落叶型天疱疮(FS)抗原的方法,认为此法能简化对表皮抗原的生化分析。实验中分别用生化方法制备含FS抗原的不溶性人表皮组分;用生化加声处理制备含FS抗原的可溶性人表皮成分;制备1%SDS人表皮提取物。经125I标记FS抗原后,用FS血清免疫沉淀125I标记的FS抗原。凝胶层析法分离FS抗原。

其他文献
例1.女,32岁,于生后3个月在右足背初发肿物,曾反复切除,但均在损害附近复发。无家族史。检查发现右足背及第3~5趾背有多发性结节,轻度疼痛。X线示右足软组织有多发性钙化,血管造影示脉管性肿瘤,由足背动脉、胫骨后动脉和外侧跖动脉的分枝形成。光镜示结节有两种成分即衬以内皮细胞的海绵状血管间隙,隙间有聚集的梭形细胞。损害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有些病变境界清楚,绕以厚的结缔组织,内含大的静脉石,极少梭形细
近来认为,色氨酸摄入与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EMS)有关。作者共报告13例病人,其中女性12例,男性1例,发病年龄33~77岁。7例最初即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其余6例在服高色氨酸饮食后先引起EMS,后因出现嗜酸性筋膜炎典型的皮肤硬化而就诊。但这13例病人均符合EMS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服用大量色氨酸史,剂量200~4002mg/d不等,总量为94~8034g;服用时间为9周~11
游泳者瘙痒症是由动物血吸虫尾蚴钻入表皮内引起的一种暂时性、瘙痒性皮炎,因此更确切地应称为"尾蚴性皮炎".
期刊
本文报告1例严重的瘢痕性类天疱疮,对其皮肤损害作了组织病理和DIF检查,并检测了循环抗基底膜带(BMZ)抗体.患者女性,73岁,病程3月余,损害累及大部分粘膜及部分皮肤,其两眼结膜严重炎症,两眼穹窿缩短,眼球粘膜和睑缘粘连等后遗症,口腔和鼻粘膜布满结痂性损害.头皮,面部,会阴部有少数表浅糜烂、结痂性和小疱损害.皮肤活检显示皮下大疱,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和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为了阐明利福平(RFP)在联合化疗(MDT)中的作用,作者在印度马德拉斯选择细菌指数(BI)≥2.5的门诊多菌型(BL、LL)麻风病人,按以往氨苯砜(DDS)的治疗情况,随机安排含和不含RFP的两种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有对照的临床治疗试验.本文报告177例(甲组88例,乙组89例)治疗60个月的观察结果.
自60年代反应停成功地应用于麻风反应的治疗后,再度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卓有成效地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至70年代确立了其在皮肤病治疗学中的地位。作者复习了近年来有关其作用机制,皮肤科临床应用,副作用的资料及进展。
期刊
本文介绍了脂质体的结构、制备、作用特点等基本概念。由于以脂质体为载体的药物易被角质层吸收,在表皮和真皮内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可持久地对病变细胞起到治疗作用,大大提高治疗指数,减少全身的毒副作用,因此近十年来成为皮肤病药物治疗的研究热点。国外已报道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皮肤病药物脂质体,有的还进入了临床研究,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虽然目前在制备脂质体和其稳定性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在皮肤病治疗应用的前景十分广
新近研究证明,SLE患者的抗核糖体抗体与分别称为P0、P1和P2(总称P蛋白)的三种大核糖体亚单位磷酸蛋白反应.有意义的是,有这种抗体的病人常发生狼疮性精神病,并已证明血清抗P蛋白抗体的水平与狼疮性精神病的临床活动性有关.本文报道3例无精神病症状的SLE病人,皆为女性,尿液分析和血清生化学检验都正常,均具典型LE皮疹及阳性LBT,但体检未显示其它异常.
期刊
一些研究表明,对尚未发展为AIDS的HIV感染者进行适当的治疗[主要用叠氮胸苷(AZT)和用MC3187、WC41对卡氏肺囊虫肺炎进行预防治疗时]可以降低发展为AIDS的速度,对控制发病有一定的作用。但事实证明这些治疗对于控制发病仍然是有限的。有很多辅助因素可以影响AIDS发展速度,年长患者比年轻患者发病速度快。另外一些辅助因素对发病进展也有一定影响,其它性传播疾病感染可以加速发病。同时感染了人类
期刊
对WHO推荐的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MDT)方案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并与常规DDS单疗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为54例具单个皮损的新发少菌型病人。初诊时进行临床分类、皮肤涂片查菌、病理检查和麻风菌素试验,然后随机分为两组。MDT组为28例患者(TT21例,BT7例),给予WHO推荐的少菌型MDT方案,疗期6个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