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教学做合一”,认为“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聚焦核心素养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做”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缺失,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一、教材应该凸显“做”的内容
“这些教科书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他们不教您实验,不教您创造。他们只能把您教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很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教科书所存在的严重弊端。今天,新版的中小学教科书虽然几经修改,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离陶行知先生理想中的教科书还相差很多,“做”依然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凸显。
比如,新版语文教材依然停留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停留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死知识的层面,“做”的内容和环节很少。学生喜欢“做”的环节,盼望着“做”,可是教材缺失了“做”。死的东西太多,灵活的东西太少;生硬的东西太多,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太少。学生没有机会“做”,不能“做”,失去了实践的机会,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听从,只会接受,只会答题,只会考试,不会变通,不会创造,不会“做”。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做”的素质,这些都是“死”的教材使然。
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材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现行的教材需要再进行修改,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
二、课堂要高度聚焦“做”的环节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对“做”的重视确实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思考。
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教”,忽视了“学”,更阉割了“做”。陶行知先生严肃地指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对照当前的教学,“教”“学”“做”三者严重割裂、分离,“学”不是主动地学、活泼地学,“做”更是很少涉及,有的直接被忽视。没有了“做”这个中心,教学自然就没有了重点。教学目标不完整、不科学,导致教学无趣、无效和无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很多实验,教师不带着做,只是让学生看,看现成的结果、现成的答案,导致学生失去创造力。因此,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大力提倡“教学做合一”,真正把课堂延伸到“做”的终端,让“做”在课堂上得以实现,让学生在“做”中找到学习的快乐。
1. 必须把“做”的目标纳入整体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切实把“做”延伸下去,这样“做”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做”是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的环节,必须在目标中有具体体现。
2. 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生需要的事,教需要依照事去教”,这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灵魂。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
一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当前的中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需要动手动脑,需要多方面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如果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依赖教师的灌输,这样的学生肯定难以在未来社会中立足。
二是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认识,去参与。如果学生不参与,就不能亲身感受,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学生只有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亲自创造,才能提高各种能力,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才能增强。
三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寻求出路”。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结果是怎样获得的。学校应创造一定的条件,把课堂搬到工厂、商店、田野中去,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创造,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只有扎扎实实地实施开放式教学,学生才会动脑、动手、动嘴,才会创造,才能实现学习的突破。
总之,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做”,并且认认真真把“做”落实到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学生的素养才会得到提升,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教师必须彻底打破现有教材的束縛,把教学延伸到书外,延伸到生活中,和生活紧密对接。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让学生大胆放手地“做”。学生不仅读书,还要“做”事。学生通过“做”认识社会,参与生活,面对未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一味地“教”,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做”,学生只能被动地陷在书里,远离社会,远离生活。
一、教材应该凸显“做”的内容
“这些教科书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他们不教您实验,不教您创造。他们只能把您教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很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教科书所存在的严重弊端。今天,新版的中小学教科书虽然几经修改,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离陶行知先生理想中的教科书还相差很多,“做”依然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凸显。
比如,新版语文教材依然停留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停留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死知识的层面,“做”的内容和环节很少。学生喜欢“做”的环节,盼望着“做”,可是教材缺失了“做”。死的东西太多,灵活的东西太少;生硬的东西太多,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太少。学生没有机会“做”,不能“做”,失去了实践的机会,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听从,只会接受,只会答题,只会考试,不会变通,不会创造,不会“做”。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做”的素质,这些都是“死”的教材使然。
陶行知先生早就呼吁:“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材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现行的教材需要再进行修改,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
二、课堂要高度聚焦“做”的环节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对“做”的重视确实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思考。
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教”,忽视了“学”,更阉割了“做”。陶行知先生严肃地指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对照当前的教学,“教”“学”“做”三者严重割裂、分离,“学”不是主动地学、活泼地学,“做”更是很少涉及,有的直接被忽视。没有了“做”这个中心,教学自然就没有了重点。教学目标不完整、不科学,导致教学无趣、无效和无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很多实验,教师不带着做,只是让学生看,看现成的结果、现成的答案,导致学生失去创造力。因此,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大力提倡“教学做合一”,真正把课堂延伸到“做”的终端,让“做”在课堂上得以实现,让学生在“做”中找到学习的快乐。
1. 必须把“做”的目标纳入整体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切实把“做”延伸下去,这样“做”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做”是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的环节,必须在目标中有具体体现。
2. 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生需要的事,教需要依照事去教”,这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灵魂。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
一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当前的中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需要动手动脑,需要多方面的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如果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依赖教师的灌输,这样的学生肯定难以在未来社会中立足。
二是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认识,去参与。如果学生不参与,就不能亲身感受,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学生只有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亲自创造,才能提高各种能力,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才能增强。
三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寻求出路”。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结果是怎样获得的。学校应创造一定的条件,把课堂搬到工厂、商店、田野中去,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创造,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只有扎扎实实地实施开放式教学,学生才会动脑、动手、动嘴,才会创造,才能实现学习的突破。
总之,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做”,并且认认真真把“做”落实到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学生的素养才会得到提升,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教师必须彻底打破现有教材的束縛,把教学延伸到书外,延伸到生活中,和生活紧密对接。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让学生大胆放手地“做”。学生不仅读书,还要“做”事。学生通过“做”认识社会,参与生活,面对未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一味地“教”,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做”,学生只能被动地陷在书里,远离社会,远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