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经筋理论探析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ob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铍针;肩胛肌筋膜炎;经筋理论
  中图分类号:R27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2-0097-02
  肩胛肌筋膜炎又称肩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痛症、肌疲劳综合征等,是指因慢性劳损、寒冷、潮湿而使肩胛部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以明显的局限性痛点,且绕肩胛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主要特征。肩胛部有手太阳、手阳明等经筋通过,其描述多为“绕肩胛”,即肩胛部的经筋“结”、“聚”点多环绕肩胛骨,且慢性肌疲劳综合征具有筋性病因[1],这也是笔者以经筋为理论依据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关键点。
  1 经筋理论概述
  “经筋”是“十二经筋”的简称。“筋与脉并为系”,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理论源于《内经》,杨上善注释曰:“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俱禀三阴三阳行于手足,故分为十二。但十二经脉主于血气,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头身四肢。十二经筋内行胸腹中,不入五脏六腑。脉有经脉、络脉;筋有大筋、小筋、膜筋。十二经筋起处与十二经脉流注并起于四末,然所起处有同有别。”《说文·筋部》谓:“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指肌肉为筋、肌腱为尽筋、筋膜为膜筋、骨膜为束骨筋等。筋,从“力”、从“竹”,表明筋是指有竹节样外形且能产生力量的组织。《素问·痿论篇》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诸筋者皆属于节”。《杂病源流犀烛》曰:“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按人身之筋,到处皆有,纵横无算。”《类经》认为经筋是“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会于节”、“各有定位”的组织。从以上论述可知,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联缀百骸”,与骨构成人体身形、缠绕关节、主司运动。
  2 肩胛肌筋膜炎经筋痛点的病理特点
  肩胛部有手太阳之筋和手阳明之筋通过,《灵枢·经筋》曰:“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表明“疼痛”、“筋挛”、“筋转”、“筋急”、“筋纵”均为肩胛部经筋的病理状态。肩胛肌筋膜炎属于“筋痹”范畴。《素问·痹论篇》谓:“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胜气,阳遭阴,故为痹热”,“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发病多责之于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经络痹阻不通,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日久则肌筋挛缩,僵硬成结。
  经筋与筋膜及肌肉群有直接的联系,是人体软组织形态的高度概括。肩胛部分布有诸多的肌肉组织,如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这些肌肉都起止于肩胛骨周围,经筋组织维持机体的稳定性,处于平衡状态。当人的上臂处于前伸状态,且长时间保持相对固定姿势时,肩胛部肌群的多数肌肉长期处于紧张劳损状态;或长时间伏案工作,保持低头等固定姿势,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由于对抗因重力而产生的前负荷呈离心性收缩,且在与肩胛骨的结合部产生应力集中[2],从而引起肌纤维损伤,肩背部肌肉及筋膜因此受损发生无菌性炎症,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而致代谢产物堆积,产生水肿、渗出、肌纤维痉挛变性等病理改变,导致筋膜腔室压力及表面张力增高,肌肉筋膜组织为适应新的力学平衡而代偿性增生肥厚,致使筋膜腔内容积减小、压力增高,筋膜表面张力增高。病理解剖学发现,感觉神经纤维或皮神经是疼痛存在的物质基础[3]。而肩胛部周围的经筋组织如肌肉、韧带及其附着点处有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分布,是神经支配较丰富的区域。神经末梢受到软组织异常张力的压迫产生疼痛症状,且病位上很接近经筋。经筋软组织劳损导致代谢产物刺激神经从而产生疼痛症状。有学者对局部疼痛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局部皮神经在穿出筋膜层处受到痂囊或增厚筋膜的卡压[4]。有学者认为,颈肩腰背及四肢关节分布的感觉神经由浅部进入深部必须穿过筋膜及筋膜间隙,且有些神经也要经过骨突、骨缝等狭窄部位,这些软组织疼痛处多为其间神经受到卡压的部位。当肌肉紧张或痉挛时,不但要牵动筋膜,而且和筋膜发生相对位移;另外,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也发生相对位移。如果筋膜和肌肉、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因损伤或炎症而存在粘连和瘢痕化,或筋膜本身和感觉神经粘连,则这种相对位移就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从而引起疼痛[5]。
  经筋痛点所在部位不同,其解剖基础也不同。肩胛部疼痛,其痛点部位在冈下窝中央,压痛由冈下肌筋膜痛引起;肩胛骨腋缘中段压痛,由小圆肌筋膜痛引起;肩胛骨腋缘下段压痛,由大圆肌筋膜痛引起。有学者称肩胛部肌腱止点疼痛为肌腱末端病,发现疼痛部位的肌腱及其附属结构产生了退行性改变[6]。
  3 铍针治疗相关机理
  铍针源自《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刀锋”。后世的铍针由原来的“末如刀锋”,改成了“末扁体圆,末为直刃”。《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指出其治法主要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以痛为腧”,即在压痛点处,切刺限制张力释放的筋膜、瘢痕组织等,释放过高的张力,降低受压部位软组织张力,从而解除神经的机械性牵拉和压迫,对局部软组织减张减压。铍针的形状与毫针有类似之处,治疗方式也与毫针提插手法相同。因此,可以认为铍针治以经筋理论为基础,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改变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代谢产物吸收的作用,从而消除引起疼痛的病理基础。
  4 结语
  了解经筋理论与肩胛肌筋膜炎经筋痛点的病理特点,熟识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经筋理论,对改善肩胛肌筋膜炎患者疼痛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红.中华经筋疗法的特色[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6):18-19.
  [2] 赵勇,秦伟凯,顾力军,等.从经筋论治膝骨关节炎疼痛临证思维[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3):92-93.
  [3] 史方悌,孙全球,曹克银,等.激痛点与皮神经关系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2,9(3):200-201.
  [4] 蒋阅.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10, 48(6):160.
  [5] 董福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因病机[J].中国骨伤,2003,16(2):117-119.
  [6] 陈世益,James HC, Wang S.腱病的基础与临床若干研究[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5,26(2):83-86.
  (收稿日期:2013-04-0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考察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作为促渗剂对芍药苷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采用YB-P6型智能透皮试验仪,以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渗透屏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芍药苷含量进行测定,考察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3种促渗剂在12 h内对芍药苷累积渗透量、透皮吸收速率、透皮时滞等体外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吴茱萸挥发油、芥子油、大黄总蒽醌的渗透速率分别为8.188 6、3.41
期刊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寿胎丸对复发性流产小鼠蜕膜组织α-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安胎的作用机制。方法 CBA/J×BALB/C建立正常妊娠模型,CBA/J×DBA/2建立复发性流产模型,将复发性流产模型CBA/J×DBA/2孕鼠按怀孕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寿胎丸高、中、低剂量组,从妊娠第1日开始灌胃给药,至孕14 d处死小鼠,采用免疫组化与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各组蜕膜组织α-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 小
期刊
摘要:目的 比较黄芩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测定其黄酮含量。方法 利用比色法测定黄芩不同溶剂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利用1,1-二苯基-2-苦苯肼(DPPH)自由基体系对黄芩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 黄芩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且总黄酮含量最高。结论 黄芩的抗氧化活性受到不同溶剂的影响,并且与其含的黄酮含量成正相关。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纯度高良姜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A375-HaCaT)共培养模型中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 利用Transwell技术建立A375-HaCaT共培养体系,以0.1、0.5、1.0、5.0、10 μg/mL纯度为70%和90%的高良姜素作用于共培养模型。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含量,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ELISA法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利舒康胶囊中盐酸小檗碱及黄柏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每100 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0.1 g)梯度洗脱,流速为 1 mL/min,检测波长为284 nm。结果 盐酸小檗碱在403.4~10 084.7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眼底血管改变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76例高血压合并MS患者(分为4个中医证型)和单纯高血压患者20例。对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眼底血管改变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合并MS患者血脂紊乱、高血糖主要集中于痰瘀互结型与气阴两虚型;高血压合并MS患者眼底和肾损伤的发生率高于单纯
期刊
摘要:目的 调查广西玉叶金花属植物资源的种类及分布,为玉叶金花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文献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玉叶金花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 广西玉叶金花属植物有8种,以玉叶金花和楠藤资源较多。结论 本调查结果为广西玉叶金花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应用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玉叶金花属;资源调查;广西  中图分类号:R273.52 文献
期刊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工艺提取的竹节参皂苷粗提物的毒性及抗炎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工艺分别制备竹节参皂苷粗提物样品1、样品2、样品3、样品4、样品5、样品6,然后用不同工艺、不同浓度的样品处理RAW264.7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RAW264.7细胞NO释放量。结果 不同样品作用于RAW264.7细胞毒性从小到大依次为:样品4样品2>样品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小陷胸汤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对2型糖尿病(T2DM)痰湿蕴热型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104例T2DM痰湿蕴热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2例。2组均行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用盐酸二甲双胍片0.5 g,每日2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陷胸汤,每日1剂,分3次温服。治疗12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测空服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脾阴虚糖尿病大鼠大脑皮质磷酸化(p)RNA依赖的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真核起始因子2α-亚单位(eIF2α)、p-eIF2α、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变化,探讨脾阴虚糖尿病相关认知下降发病机制及滋补脾阴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脾阴虚组、脾阴虚糖尿病组(病证组)、脾阴虚糖尿病+滋补脾阴方药组(治疗组)。采用高脂喂养4周联合小剂量链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