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是指幼儿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幼儿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问题意识 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10-062-02
“问题意识”是指幼儿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幼儿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学起于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思。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必然是一个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他能发现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然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能力和动力,通过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断引发出新的开放性、发散性的思维并最终解决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好问,由于年龄小、知识有限、思想单纯,他们面对大千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燃起幼儿质疑的火花,在幼儿期有意识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将学习的过程演变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喜欢提问、敢于提问,这无疑会对今后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许多家庭中,对孩子的评价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听大人的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孩子们为了得到大人的表扬,就把大人的话当成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更改的真理,所以较少有思考自然就没有问题产生。幼儿园里,有些教师存在着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现象,习惯性地将教学纳入到预先设计的轨道中,以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重,幼儿往往是由教师的问题“牵”着走,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懒得去思考,缺乏自主的问题意识,不会质疑。尤其是当许多天真的问题被老师和家长一次又一次的扼杀之后,就没有问题产生的合适土壤了。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再次强调了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正是幼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重要表现。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抛弃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题教育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质疑,以问题来激活幼儿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基础上,将幼儿愉快地领进科学的殿堂。
一、以“兴趣”为突破口,研究幼儿科学活动的教学设计
1、观察生活 寻找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目标的第一条明确提出,要激发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内容与要求里,也相应地提出了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是由于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与其日常积累的经验表象直接相关,原有的经验水平会直接影响其认知质量。因此教师要更多地提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内容,让幼儿对周围事物、自身、自然界、动植物、周围的科技产品产生兴趣。我们选取了水、冰、面粉、磁铁等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作为探究内容,鼓励幼儿结合自身对事物的已有的经验,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特性,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持久的、充满兴趣的探索中开阔思维,自主地获得更多的经验,得到多元的发展。
2、创设情境 萌生问题
一个能够促使幼儿学习的环境,是一个能引发幼儿思考的环境,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生成问题。在活动中,我往往采用游戏、故事、图片、小实验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提供诱因,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有趣的磁铁》系列活动中,我分别以 “走迷宫”和“小鸡出壳”游戏导入主题,并巧妙地隐藏了操作手法,使幼儿看到“小人”、“小鸡”竟然自己动了起来,一下就引发了幼儿的猜测,问题随之而来,继而产生了解答问题的欲望,激发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地探究活动。
3、提供材料 解决问题
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尤其是对那些变化的环境和事物。而这一过程就是幼儿的探究过程。教师适时、适度、适宜地提供与幼儿探究相适应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材料的选择上,不仅要丰富多样、吸引孩子的兴趣,还要具有新颖性和探究性,能够揭示有关现象和事物间关系、促进幼儿深入思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材料的投放方式上,教师通过投放与探究有关的新材料,形成一个变化的、新的环境,以引起幼儿的关注。幼儿在对环境关注、感兴趣的过程中,他们会自发地产生问题,引发争论,从而推动探究的进程。以《有趣的磁铁》主题活动为例:我有意识地提供了包括布、泡沫、木头、塑料、纸、铁、铝等多种材质的材料让幼儿实验,目的是要引导孩子探究磁铁能否吸引和物体的材质有关。随着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又有了新的发现:一些看似是铁的东西却不能被吸引,于是我们又提供了金属钥匙,让幼儿用磁铁去判别它们是不是铁做的,从而进一步了解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道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幼儿遇事不枉下结论、要运用事实去判断的科学态度。
二、以“问题”为切入点,探索幼儿科学活动的教学策略
1、通过启发式教学, 激发幼儿问题意识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不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巧妙提出问题,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常运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幼儿产生问题意识,如在《磁铁可以吸什么》中以设计游戏引发思考的方式、以提供材料进行对比的方式、以合作讨论引起争论等方式,自然地激发幼儿产生疑惑、提出问题,并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 2、通过巧妙机智的师幼互动语言,保护幼儿问题意识
孩子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但是无论问题价值高低,我们都要耐心地面对孩子的问题,正确地加以引导。有时遇到教师也不懂的问题,我会诚恳地对孩子说:“你提的问题太好了!我也正想知道呢,我们一起去查查资料吧!”以此来呵护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幼儿逐步形成敢问、愿问的习惯,养成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的习惯。而有时问题的答案亢长且深奥,幼儿年龄小不能理解,如果试图面面俱到详尽无遗地解答孩子的问题,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学到知识,还会扼杀孩子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进行磁铁游戏后,牛牛就好奇地问:“为什么磁铁能吸铁的东西啊?”简单的几句话说不清楚,孩子也不能理解,我就回答:“磁铁和铁制品是两个好朋友,它们最喜欢在一起玩,所以它们一靠近就吸在一起了。”牛牛说:“它们也喜欢和图片在一起玩,但是图片吸不起来,它们就夹住图片玩!”这就是孩子的理解,所以对待孩子的一些问题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禁锢,而要巧妙地回答,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3、通过反问追问的形式,深化幼儿问题意识
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反抛给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幼儿的心理状况,适当改变问题的角度来提升问题的内涵。例如:因为经常看到老师用磁铁将图片吸在磁性板上,所以昊天小朋友在猜测时认为纸片是能被磁铁吸住的,可实验的结果却不是这样。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想了个“好”办法:将纸片夹在磁铁和铁钉之间,这样看起来纸片就被吸住了。我及时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在交流讨论时请他说一说、并演示他的实验,大家发现了不同,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最终孩子们确定了“吸”的方法:每次吸一种材料,并让磁铁在上,看能否吸住下面的材料,这样才公平。由于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特殊语言,捕捉到孩子的问题,并将问题反抛给孩子,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尝试解决问题,较好地促使幼儿进一步步反思。
4、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强化幼儿问题意识
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必须通过他们亲身的体验、操作和探究才能获得。我针对孩子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亲近自然、认识生活,在亲历亲为中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提问的热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鸡出壳》游戏中,幼儿通过游戏猜测到奥秘藏在小鸡的脚下,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回形针、铁片、图钉等铁制品,分别放在小鸡的脚下,隔着薄板用磁铁吸着走,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铁制品跟着磁铁动,可小鸡却在原地不动!孩子们向老师投来了期盼的目光。但老师却不急于将正确的方法告诉幼儿,而是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继续操作、探索,终于孩子们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要把铁制品固定在兔妈妈脚下!它们将回形针、铁片和图钉分别用夹、粘、钉的方法固定在小鸡脚下,小鸡就跟着磁铁运动起来了。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高兴地跳了起来,梓梦还用回形针将鸡妈妈和小鸡的脚连在一起,说:“妈妈带宝宝一起玩喽!”
三、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和谐、宽松、积极的心理环境中
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幼儿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里力争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这样幼儿才能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 “自由思考” 、“自由表达”, 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事实证明,通过科学活动对幼儿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实践,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在积极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中,他们相互交流、对话,思维更具条理性;在科学活动、科学发现室、自然角中,他们能关注到事物的变化,在一些现象的启发下,就其背后蕴涵的浅显的科学原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和自豪,萌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问题意识 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10-062-02
“问题意识”是指幼儿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幼儿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学起于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思。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必然是一个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他能发现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然后经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能力和动力,通过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断引发出新的开放性、发散性的思维并最终解决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好问,由于年龄小、知识有限、思想单纯,他们面对大千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燃起幼儿质疑的火花,在幼儿期有意识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将学习的过程演变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更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喜欢提问、敢于提问,这无疑会对今后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在许多家庭中,对孩子的评价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听大人的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孩子们为了得到大人的表扬,就把大人的话当成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更改的真理,所以较少有思考自然就没有问题产生。幼儿园里,有些教师存在着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现象,习惯性地将教学纳入到预先设计的轨道中,以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重,幼儿往往是由教师的问题“牵”着走,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懒得去思考,缺乏自主的问题意识,不会质疑。尤其是当许多天真的问题被老师和家长一次又一次的扼杀之后,就没有问题产生的合适土壤了。
《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再次强调了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正是幼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重要表现。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抛弃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题教育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质疑,以问题来激活幼儿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满足幼儿好奇心的基础上,将幼儿愉快地领进科学的殿堂。
一、以“兴趣”为突破口,研究幼儿科学活动的教学设计
1、观察生活 寻找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目标的第一条明确提出,要激发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内容与要求里,也相应地提出了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是由于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与其日常积累的经验表象直接相关,原有的经验水平会直接影响其认知质量。因此教师要更多地提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内容,让幼儿对周围事物、自身、自然界、动植物、周围的科技产品产生兴趣。我们选取了水、冰、面粉、磁铁等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作为探究内容,鼓励幼儿结合自身对事物的已有的经验,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特性,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持久的、充满兴趣的探索中开阔思维,自主地获得更多的经验,得到多元的发展。
2、创设情境 萌生问题
一个能够促使幼儿学习的环境,是一个能引发幼儿思考的环境,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生成问题。在活动中,我往往采用游戏、故事、图片、小实验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提供诱因,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有趣的磁铁》系列活动中,我分别以 “走迷宫”和“小鸡出壳”游戏导入主题,并巧妙地隐藏了操作手法,使幼儿看到“小人”、“小鸡”竟然自己动了起来,一下就引发了幼儿的猜测,问题随之而来,继而产生了解答问题的欲望,激发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地探究活动。
3、提供材料 解决问题
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尤其是对那些变化的环境和事物。而这一过程就是幼儿的探究过程。教师适时、适度、适宜地提供与幼儿探究相适应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材料的选择上,不仅要丰富多样、吸引孩子的兴趣,还要具有新颖性和探究性,能够揭示有关现象和事物间关系、促进幼儿深入思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材料的投放方式上,教师通过投放与探究有关的新材料,形成一个变化的、新的环境,以引起幼儿的关注。幼儿在对环境关注、感兴趣的过程中,他们会自发地产生问题,引发争论,从而推动探究的进程。以《有趣的磁铁》主题活动为例:我有意识地提供了包括布、泡沫、木头、塑料、纸、铁、铝等多种材质的材料让幼儿实验,目的是要引导孩子探究磁铁能否吸引和物体的材质有关。随着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又有了新的发现:一些看似是铁的东西却不能被吸引,于是我们又提供了金属钥匙,让幼儿用磁铁去判别它们是不是铁做的,从而进一步了解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的道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幼儿遇事不枉下结论、要运用事实去判断的科学态度。
二、以“问题”为切入点,探索幼儿科学活动的教学策略
1、通过启发式教学, 激发幼儿问题意识
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不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巧妙提出问题,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常运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幼儿产生问题意识,如在《磁铁可以吸什么》中以设计游戏引发思考的方式、以提供材料进行对比的方式、以合作讨论引起争论等方式,自然地激发幼儿产生疑惑、提出问题,并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 2、通过巧妙机智的师幼互动语言,保护幼儿问题意识
孩子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但是无论问题价值高低,我们都要耐心地面对孩子的问题,正确地加以引导。有时遇到教师也不懂的问题,我会诚恳地对孩子说:“你提的问题太好了!我也正想知道呢,我们一起去查查资料吧!”以此来呵护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幼儿逐步形成敢问、愿问的习惯,养成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的习惯。而有时问题的答案亢长且深奥,幼儿年龄小不能理解,如果试图面面俱到详尽无遗地解答孩子的问题,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学到知识,还会扼杀孩子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进行磁铁游戏后,牛牛就好奇地问:“为什么磁铁能吸铁的东西啊?”简单的几句话说不清楚,孩子也不能理解,我就回答:“磁铁和铁制品是两个好朋友,它们最喜欢在一起玩,所以它们一靠近就吸在一起了。”牛牛说:“它们也喜欢和图片在一起玩,但是图片吸不起来,它们就夹住图片玩!”这就是孩子的理解,所以对待孩子的一些问题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禁锢,而要巧妙地回答,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3、通过反问追问的形式,深化幼儿问题意识
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反抛给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幼儿的心理状况,适当改变问题的角度来提升问题的内涵。例如:因为经常看到老师用磁铁将图片吸在磁性板上,所以昊天小朋友在猜测时认为纸片是能被磁铁吸住的,可实验的结果却不是这样。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想了个“好”办法:将纸片夹在磁铁和铁钉之间,这样看起来纸片就被吸住了。我及时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在交流讨论时请他说一说、并演示他的实验,大家发现了不同,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最终孩子们确定了“吸”的方法:每次吸一种材料,并让磁铁在上,看能否吸住下面的材料,这样才公平。由于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特殊语言,捕捉到孩子的问题,并将问题反抛给孩子,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尝试解决问题,较好地促使幼儿进一步步反思。
4、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强化幼儿问题意识
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必须通过他们亲身的体验、操作和探究才能获得。我针对孩子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亲近自然、认识生活,在亲历亲为中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提问的热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鸡出壳》游戏中,幼儿通过游戏猜测到奥秘藏在小鸡的脚下,他们有意识地选择了回形针、铁片、图钉等铁制品,分别放在小鸡的脚下,隔着薄板用磁铁吸着走,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铁制品跟着磁铁动,可小鸡却在原地不动!孩子们向老师投来了期盼的目光。但老师却不急于将正确的方法告诉幼儿,而是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继续操作、探索,终于孩子们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要把铁制品固定在兔妈妈脚下!它们将回形针、铁片和图钉分别用夹、粘、钉的方法固定在小鸡脚下,小鸡就跟着磁铁运动起来了。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高兴地跳了起来,梓梦还用回形针将鸡妈妈和小鸡的脚连在一起,说:“妈妈带宝宝一起玩喽!”
三、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和谐、宽松、积极的心理环境中
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幼儿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里力争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这样幼儿才能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 “自由思考” 、“自由表达”, 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事实证明,通过科学活动对幼儿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实践,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在积极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中,他们相互交流、对话,思维更具条理性;在科学活动、科学发现室、自然角中,他们能关注到事物的变化,在一些现象的启发下,就其背后蕴涵的浅显的科学原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和自豪,萌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