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苗族的图腾崇拜现象入手,考察沈从文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枫树图腾意象。沈从文通过这一意象,构建了原始、古朴、富有神秘浪漫气息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苗族;图腾;枫树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74-02
湘西文化滋养着沈从文,他努力用文字营造不同于汉族文化景观的湘西世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异的风景线。在他的一系列具有湘西苗族特色的作品中,如:《边城》、《萧萧》、《三三》、《采蕨》、《阿黑小史》、《长河》、《龙朱》、《神巫之爱》等等,出现了大量的苗族特有的民俗文化风貌。除了赛龙舟、唱情歌、自由恋爱、蛊术等苗族人特有的习俗,沈从文的作品中还反复出现了一系列图腾意象。
18世纪末,英国人约翰·朗格(JohnLong)首先将“图腾”(totem)一词介绍至学术界。弗雷泽在《家庭和氏族的起源》一书中为图腾崇拜做了如下的定义:“图腾崇拜是半社会—半迷信的一种制度,它在古代和现代的野蛮人中最为普遍。根据这种制度,部落或公社被分成若干群体或氏族,每一个成员都认为自己与共同尊崇的某种自然物象——通常是动物或植物存在血缘亲属关系。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被称为氏族的图腾,每一个氏族成员都以不危害图腾的方式来表示对图腾的尊敬。这种对图腾的尊敬往往被解释为是一种信仰,按照这种信仰,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是图腾的亲属,甚至是后代,这就是图腾制度的信仰方面。至于这一制度的社会方面,它表现在禁止同一氏族成员之间通婚,因此,他们必须在别的氏族中寻找妻子或丈夫。”[1]
一、沈从文受到的苗族文化的影响
八十多年来,沈从文一直都在民族一栏内填写的是汉,但这并不能抹杀苗族文化对他一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沈从文出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湖南凤凰,苗族虽然和汉族已混杂而居,但在汉族主义的打压下,苗族一直处于被血腥镇压和屠杀的悲惨境地。直到沈从文20岁时才得知自己拥有苗族血统,这种与苗族自然的血亲关系促使沈从文更多的去关心苗族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并在书写苗族题材文学作品时有了更为微妙的视角和立场。
沈从文六岁进入私塾学习的是《幼学琼林》、《孟子》、《论语》、《诗经》等汉族儒家文化经典。沈从文真正感兴趣的却是看强壮有力的苗族汉子踩布,看头上扎着高高花帕,手上戴着银镯子,穿着五彩花边围裙舀豆浆的苗族妇人。有着紫色脸膛的远方表哥是一个矫健强悍的守碉堡的绿营兵,他总是能给沈从文讲很多苗人的奇人奇事。这些神秘诡谲的苗乡奇事赋予了小沈从文天真烂漫的想象与思绪,便逐渐影响他日后形成了天马行空、率真瑰丽、侠义奔放的文学风格。
在沈从文富有湘西苗族情调的作品,如《月下小景》、《龙朱》、《边城》、《神巫之爱》、《豹子·媚金·与那羊》、《凤子》等,我们看到了沈从文所营造的与其他作家大不相同的展现湘西苗族风情、民俗的时空。苗族男女自由恋爱,用唱情歌的方式互诉衷情。在《神巫之爱》中,神巫优美迷人的跳傩姿势吸引了在场的一切女人。篝火、美丽的夜晚、漂亮的苗族女人,野性、热烈而又浪漫的感情表达和汉族含蓄而矜持的感情表达方式有着天然的沟壑。
长期与外界隔绝,与封建文化隔绝的湘西如世外桃源一般,因此孕育出的苗家儿女自然有着特殊的民族性格。历朝历代的专制者们无一例外的都对湘西进行了野蛮的镇压,千百年来多次的征服与反抗在湘西血腥的上演,再加上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湘西的苗民自幼就习得了爬高树、攀悬崖、捕鱼、砍柴等一系列生存技能。外人通常称苗人为“蛮夷”、“蛮子”、“土匪”多是由于鄙视苗人野蛮、彪悍的民风,但是苗人的淳朴率真的民族性格却不被人所了解。过路人只要和主人家打个招呼便可随意摘梨、桔等水果解渴,“水泡泡的东西,吃几个算什么,越吃越发”在《长河》中随处可见,也是他们的口头禅。对待爱情则是忠贞不渝,若爱而不得,则双双殉情也要求得爱的自由,如《月下小景》中服毒殉情的一队恋人。“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2]的理想民族性格正是沈从文一直所推崇和追求的,这与都市人虚伪、自私有了明显的对比。当现代都市文明之风不可抵挡的吹袭而来之时,以苗族文化为核心的湘西世界成为对抗外界文明的最后一方净土。沈从文流淌着四分之一的苗族血液,在苗乡的所见所闻赋予了他有别于纯粹汉族作家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灵感,影响着他的创作心理和思想,种种因素成就了沈从文,他给我们展现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浪漫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枫树图腾符号
在不断的向西部的艰苦迁移之中,苗族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支系,与之相对应的图腾也划分为氏族图腾、胞族图腾、部落图腾等等。苗族存在着复杂的图腾崇拜,如牛、猪、鱼、犬、猴、鱼、竹等等,但枫树一直是整个苗族的图腾崇拜。
在苗语湘西方言之中,枫树被称为“道米”,黔东南的方言则称枫树为“道莽”。“道”是树的意思,“米”和“莽”则都是妈妈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妈妈树的意思。苗族人将枫树视为母亲树从称呼上就能看出来,枫树作为苗族的民族图腾,其地位在部落图腾、氏族图腾之上。在古文献中也有很多苗族以枫树为民族图腾的记载。《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史记·轩辕本纪》云:“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化为枫木之林。”
至今在黔东南地区仍然流传着枫木歌,马学良、今旦的《苗族史诗》中的《古枫歌》,燕宝的《苗族古歌》中的《枫木生人》,唐春芳的《苗族古歌》中分为几个部分合称为枫木歌。这些古歌记载了枫树从栽被砍掉的过程,化身为了苗族人的祖先和万物。古代的树种都在苟劳神仙屋里,后来屋子着了火被烧光了。树种都逃到了天上,它们在雷公家住了三年,在月亮家里住了三年,后来又在哈道神仙家住了三年。哈道开鱼塘,树种随着水流了出来,又被风吹到了地上。榜香尤犁东耙西,播撒种子。枫树秧长大后被栽在池塘旁边,鹭鸶和白鹳把窝做在了枫树上,鹭鸶和白鹳偷吃鱼塘的鱼。理老断定枫树虽然不是窃贼,却是藏匿窃贼的贼窝,便把枫树砍倒了。不同版本的枫木歌中最后枫树都化为万物,虽然枫树化身为了不同的物种。但是每个版本的枫木歌中,枫树都化身为了蝴蝶。蝴蝶妈妈与水泡生出12个蛋,从白蛋里孵出雷公,红蛋里孵出蜈蚣,花蛋里生出老虎,黑蛋里生出水牛,黄蛋里生出姜央。而姜央就是人类的始祖,因此苗人尊称枫树为“道米”、“道莽”,奉之为整个民族的图腾信仰。
至今,在苗族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上仍能找到他们将枫树视为祖先崇拜的线索。黔东南的苗族有用枫木做房屋中柱的传统。房屋的中柱是其最为关键和主要的部分,承担着最重的任务。在屋内有枫木作为中柱寓意着后人与祖先同在,在祖先的庇佑下后人安居乐业、兴旺发达。苗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选取适宜居住的地方。他们将枫树栽在选定的地方,如果枫树能够顺利成活则此地是祥瑞之地,适宜居住。如果枫树不能存活,则这个地方也不适合人居住。
《长河》中多次出现“枫木”了意象。滕家的寡妇出了钱将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了下来,在坳上建了祠堂。老水手满满成了守祠堂的人,人们在祠堂门前,枫树下过着悠闲宁静的生活。“祠堂前本有几十株大枫木树,树下有几列青石凳子,老水手因此在树下摆个小摊子,卖点零吃东西。”[3]“船夫都坐在枫木下石条凳上和祠堂前青石阶砌上打火镰吸烟,谈下河新闻。”[4]在老水手满满的眼中,枫木则是有着灵性的植物,甚至是可以生出冒着仙气的何首乌。“老水手举起那只偏枯不灵活手臂,面对河坳上那一簇红艳艳老枫木树,用笑话回答夭夭说的笑话:“夭夭,你看,那是我的家当!人说枫香树下面有何首乌,一千年后手脚生长齐全,还留个小辫子,完全和人一样。这东西大月亮天还会到处跑,走路飞快!”[5]美丽、率真的夭夭则在祠堂前扫除五彩斑斓的大枫木叶子,并挑选大又红的枫叶请老水手编斗笠。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枫树更是万物之祖。田边要种上枫树以求五谷丰登;村中栽种枫树,保佑全村安乐祥和;祠堂前栽上枫树更是将枫树奉为神灵一般敬仰。古老的湘西村寨,随处可见的枫树,过着安宁生活的村民,他们正是最为原始、朴素而浪漫的代表。种植枫树的古寨象征着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染的处女地,然而让人恐慌的“新生活”正一步步侵蚀着这最后的纯洁之地。在一次次自然文明和现代都市文明的交锋中,充分诉说着沈从文对苗族原始文化处境的焦虑之感。
参考文献:
\[1\]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
\[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五卷)小说\[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54.
\[3\]\[4\]\[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七卷)小说\[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49,157,59.
关键词:苗族;图腾;枫树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74-02
湘西文化滋养着沈从文,他努力用文字营造不同于汉族文化景观的湘西世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异的风景线。在他的一系列具有湘西苗族特色的作品中,如:《边城》、《萧萧》、《三三》、《采蕨》、《阿黑小史》、《长河》、《龙朱》、《神巫之爱》等等,出现了大量的苗族特有的民俗文化风貌。除了赛龙舟、唱情歌、自由恋爱、蛊术等苗族人特有的习俗,沈从文的作品中还反复出现了一系列图腾意象。
18世纪末,英国人约翰·朗格(JohnLong)首先将“图腾”(totem)一词介绍至学术界。弗雷泽在《家庭和氏族的起源》一书中为图腾崇拜做了如下的定义:“图腾崇拜是半社会—半迷信的一种制度,它在古代和现代的野蛮人中最为普遍。根据这种制度,部落或公社被分成若干群体或氏族,每一个成员都认为自己与共同尊崇的某种自然物象——通常是动物或植物存在血缘亲属关系。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被称为氏族的图腾,每一个氏族成员都以不危害图腾的方式来表示对图腾的尊敬。这种对图腾的尊敬往往被解释为是一种信仰,按照这种信仰,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是图腾的亲属,甚至是后代,这就是图腾制度的信仰方面。至于这一制度的社会方面,它表现在禁止同一氏族成员之间通婚,因此,他们必须在别的氏族中寻找妻子或丈夫。”[1]
一、沈从文受到的苗族文化的影响
八十多年来,沈从文一直都在民族一栏内填写的是汉,但这并不能抹杀苗族文化对他一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沈从文出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湖南凤凰,苗族虽然和汉族已混杂而居,但在汉族主义的打压下,苗族一直处于被血腥镇压和屠杀的悲惨境地。直到沈从文20岁时才得知自己拥有苗族血统,这种与苗族自然的血亲关系促使沈从文更多的去关心苗族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并在书写苗族题材文学作品时有了更为微妙的视角和立场。
沈从文六岁进入私塾学习的是《幼学琼林》、《孟子》、《论语》、《诗经》等汉族儒家文化经典。沈从文真正感兴趣的却是看强壮有力的苗族汉子踩布,看头上扎着高高花帕,手上戴着银镯子,穿着五彩花边围裙舀豆浆的苗族妇人。有着紫色脸膛的远方表哥是一个矫健强悍的守碉堡的绿营兵,他总是能给沈从文讲很多苗人的奇人奇事。这些神秘诡谲的苗乡奇事赋予了小沈从文天真烂漫的想象与思绪,便逐渐影响他日后形成了天马行空、率真瑰丽、侠义奔放的文学风格。
在沈从文富有湘西苗族情调的作品,如《月下小景》、《龙朱》、《边城》、《神巫之爱》、《豹子·媚金·与那羊》、《凤子》等,我们看到了沈从文所营造的与其他作家大不相同的展现湘西苗族风情、民俗的时空。苗族男女自由恋爱,用唱情歌的方式互诉衷情。在《神巫之爱》中,神巫优美迷人的跳傩姿势吸引了在场的一切女人。篝火、美丽的夜晚、漂亮的苗族女人,野性、热烈而又浪漫的感情表达和汉族含蓄而矜持的感情表达方式有着天然的沟壑。
长期与外界隔绝,与封建文化隔绝的湘西如世外桃源一般,因此孕育出的苗家儿女自然有着特殊的民族性格。历朝历代的专制者们无一例外的都对湘西进行了野蛮的镇压,千百年来多次的征服与反抗在湘西血腥的上演,再加上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湘西的苗民自幼就习得了爬高树、攀悬崖、捕鱼、砍柴等一系列生存技能。外人通常称苗人为“蛮夷”、“蛮子”、“土匪”多是由于鄙视苗人野蛮、彪悍的民风,但是苗人的淳朴率真的民族性格却不被人所了解。过路人只要和主人家打个招呼便可随意摘梨、桔等水果解渴,“水泡泡的东西,吃几个算什么,越吃越发”在《长河》中随处可见,也是他们的口头禅。对待爱情则是忠贞不渝,若爱而不得,则双双殉情也要求得爱的自由,如《月下小景》中服毒殉情的一队恋人。“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2]的理想民族性格正是沈从文一直所推崇和追求的,这与都市人虚伪、自私有了明显的对比。当现代都市文明之风不可抵挡的吹袭而来之时,以苗族文化为核心的湘西世界成为对抗外界文明的最后一方净土。沈从文流淌着四分之一的苗族血液,在苗乡的所见所闻赋予了他有别于纯粹汉族作家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灵感,影响着他的创作心理和思想,种种因素成就了沈从文,他给我们展现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浪漫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枫树图腾符号
在不断的向西部的艰苦迁移之中,苗族逐渐形成了众多的支系,与之相对应的图腾也划分为氏族图腾、胞族图腾、部落图腾等等。苗族存在着复杂的图腾崇拜,如牛、猪、鱼、犬、猴、鱼、竹等等,但枫树一直是整个苗族的图腾崇拜。
在苗语湘西方言之中,枫树被称为“道米”,黔东南的方言则称枫树为“道莽”。“道”是树的意思,“米”和“莽”则都是妈妈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妈妈树的意思。苗族人将枫树视为母亲树从称呼上就能看出来,枫树作为苗族的民族图腾,其地位在部落图腾、氏族图腾之上。在古文献中也有很多苗族以枫树为民族图腾的记载。《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史记·轩辕本纪》云:“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化为枫木之林。”
至今在黔东南地区仍然流传着枫木歌,马学良、今旦的《苗族史诗》中的《古枫歌》,燕宝的《苗族古歌》中的《枫木生人》,唐春芳的《苗族古歌》中分为几个部分合称为枫木歌。这些古歌记载了枫树从栽被砍掉的过程,化身为了苗族人的祖先和万物。古代的树种都在苟劳神仙屋里,后来屋子着了火被烧光了。树种都逃到了天上,它们在雷公家住了三年,在月亮家里住了三年,后来又在哈道神仙家住了三年。哈道开鱼塘,树种随着水流了出来,又被风吹到了地上。榜香尤犁东耙西,播撒种子。枫树秧长大后被栽在池塘旁边,鹭鸶和白鹳把窝做在了枫树上,鹭鸶和白鹳偷吃鱼塘的鱼。理老断定枫树虽然不是窃贼,却是藏匿窃贼的贼窝,便把枫树砍倒了。不同版本的枫木歌中最后枫树都化为万物,虽然枫树化身为了不同的物种。但是每个版本的枫木歌中,枫树都化身为了蝴蝶。蝴蝶妈妈与水泡生出12个蛋,从白蛋里孵出雷公,红蛋里孵出蜈蚣,花蛋里生出老虎,黑蛋里生出水牛,黄蛋里生出姜央。而姜央就是人类的始祖,因此苗人尊称枫树为“道米”、“道莽”,奉之为整个民族的图腾信仰。
至今,在苗族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上仍能找到他们将枫树视为祖先崇拜的线索。黔东南的苗族有用枫木做房屋中柱的传统。房屋的中柱是其最为关键和主要的部分,承担着最重的任务。在屋内有枫木作为中柱寓意着后人与祖先同在,在祖先的庇佑下后人安居乐业、兴旺发达。苗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选取适宜居住的地方。他们将枫树栽在选定的地方,如果枫树能够顺利成活则此地是祥瑞之地,适宜居住。如果枫树不能存活,则这个地方也不适合人居住。
《长河》中多次出现“枫木”了意象。滕家的寡妇出了钱将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了下来,在坳上建了祠堂。老水手满满成了守祠堂的人,人们在祠堂门前,枫树下过着悠闲宁静的生活。“祠堂前本有几十株大枫木树,树下有几列青石凳子,老水手因此在树下摆个小摊子,卖点零吃东西。”[3]“船夫都坐在枫木下石条凳上和祠堂前青石阶砌上打火镰吸烟,谈下河新闻。”[4]在老水手满满的眼中,枫木则是有着灵性的植物,甚至是可以生出冒着仙气的何首乌。“老水手举起那只偏枯不灵活手臂,面对河坳上那一簇红艳艳老枫木树,用笑话回答夭夭说的笑话:“夭夭,你看,那是我的家当!人说枫香树下面有何首乌,一千年后手脚生长齐全,还留个小辫子,完全和人一样。这东西大月亮天还会到处跑,走路飞快!”[5]美丽、率真的夭夭则在祠堂前扫除五彩斑斓的大枫木叶子,并挑选大又红的枫叶请老水手编斗笠。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枫树更是万物之祖。田边要种上枫树以求五谷丰登;村中栽种枫树,保佑全村安乐祥和;祠堂前栽上枫树更是将枫树奉为神灵一般敬仰。古老的湘西村寨,随处可见的枫树,过着安宁生活的村民,他们正是最为原始、朴素而浪漫的代表。种植枫树的古寨象征着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染的处女地,然而让人恐慌的“新生活”正一步步侵蚀着这最后的纯洁之地。在一次次自然文明和现代都市文明的交锋中,充分诉说着沈从文对苗族原始文化处境的焦虑之感。
参考文献:
\[1\]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
\[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五卷)小说\[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54.
\[3\]\[4\]\[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七卷)小说\[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49,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