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备课是体育教师日常教学的基本工作之一,备课管理则是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教案检查所呈现三个现象的分析,本文就体育教师备课管理问题提出“有课有案、课案合一、推门听课、以技检教”模式,倡导重实轻形、以研促备的备课方式,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备课质量,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备课;策略;管理层面;教师层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1-0020-02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同时它是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常规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学校备课管理条例中,虽然有一些备课方法的描述,但更多指向于书面呈现的结果和数量,而对所备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指导与研究缺乏明确的要求、监督与反馈。
为此,本文在平时调研、听课和访谈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角度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就体育教师备课环节提出要求——从“要规范”到“有质量”,现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从管理层面出发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与“案”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案有课”也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只重“规范”转向关注“质量”的备课要求是一线老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道坎。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建议改变以往的常规调研检查模式,笔者认为可采取“有课有案、课案合一、推门听课、以技检教”的模式来检查督促教师的备课质量。
1.有课有案、课案合一
所谓“有课有案”就是查阅体育专职教师的教案,了解学期教学计划、教案的设计及其与教材、课程标准的匹配情况,了解教案设计的质量等。“课案合一”则是了解教学实施与教案的匹配情况及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一刀切,管理者要把好重“质”轻“形”的备课管理模式,倡导轻负高质的备课方法,淡化备课的形式,把备课管理的视点更多放在“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中来。
策略一:分档管理、个性设计。毛振明教授曾经在“什么是好的体育课”中谈到,好的体育课必须有好的教学目标;好的体育课核心是好教材;好的体育课应是精心设计的课。初涉教坛的年轻人不熟悉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较弱,所以详写教案则是解决之道。管理者在关注该群体教案实施可操作性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他们的规范程度,教案本上的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场地器材、练习时间、次数、强度等等必须落实到位。而对于教龄较长的教师,经验比较成熟,不应仅仅考虑课堂的规范与掌握的问题,而更多的应该关注教材把握是否准确?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明确?辅助练习是否有效?他们的备课重心可以放到备单元计划里,特别是单元课时的科学分配、练习方法的有效设计、辅助练习的合理运用等等。
策略二:精兵简政、实效设计,即学校管理者应为教师“减负增效”。教师可依托备课组,进行科学有效的集体备课。为此,第一步,应总体整理,加工教材。整理人从自己的视角将前人或他人优秀的教案整理成册,形成具备共性教案并有留白部分(学情分析、辅助性练习、练习方法和步骤、课后反思)的教案本;第二步,任课教师将在此教案本上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的内容核心就是留白部分的撰写,在留白处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2.推门听课、以技检教
所谓“推门听课”就是课前对授课教师不下通知、不打招呼,随机听取教学常态课,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状况。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现场情况的观察,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其课前所备教案是否一致。“以技检教”则是课后根据所备的教学内容随机抽取一到两项技术对学生进行当场技能测试,以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来分析该教师的备课水平。
写的漂亮是规范,用的漂亮才是有效。因此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管理者切忌关起门来进行阅读式的教案检查,一定要走进课堂,以课查案、以技检教。只有这样方能促进教师重视备课环节,从而真正落实“备”课行为,凸显“备”课价值。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教师“课案合一”的状况,听课的数量不少于3~4次。而由于听课量较大,听课对象可以分批、分阶段确定。听课人员如何安排?笔者建议由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三方构建三级管理体系。开学之初,教研室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可将该教研活动纳入其中。由于学校多,可以采取抽测的形式开展,并在全体校长会上传达给各学校。学校相关负责人可将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事宜及时传达给全体教师,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接着,学校可以组织教科室、年级组不定期地深入课堂,进行随机听课与及时反馈。这样在管理的基本流程上杜绝课案不符现象,弥补“只看文本,不关注课堂教学状况”的备课管理方式的不足。作为教研组层面来说,教研组长作为本学科的带头人,应该引领本组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定期开展备课交流活动,引导教师从“课堂实践”反观教案的质量,分析教学设计中的得失,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采用“推门听课”“以技检教”模式来观察教师备课状况的随机检查方式,不仅杜绝了教师课案不符的现象,实现“课案合一”,也改变了学校管理层“只关注教案文本,不聚焦课堂教学”的备课管理方式。
二、从教师层面出发
备课工作是一项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任务。要让课堂始终保持高效,成为学生喜爱的心灵场所,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本体性知识,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尤其是技术性教材的研究。因此,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备课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上级主管部的检查与考核,更应该自我反思,以学生为设计备课主体,把备课工作从原来任务式、摘抄式转向研修式、实效式的方向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1.有质有量、重实轻形
笔者曾在调研中就教案查阅环节对抽查教师的教案做了统计,发现很多教案中开始部分基本上千篇一律,“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慢跑两圈”“徒手操七节”等词语一字不漏,结束部分也是完全雷同。这和备课目的显然违背,“备课”不等于“背课”,要严禁照搬照抄,千篇一律。
为此,就教师自身而言,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理论学习,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以学生为本,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关注教材的梯度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就是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从内容上要备教材、备学生;从方法上要备教法、备学法;从教具上要备场地器材、备教学手段等等。同时,教师在学期之初计划制定时要注意,它既要体现备课组的一致性,又要结合自身和学校的实际。因此要更加注重和加强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真正做到有质有量、重实轻形。
2.保质保量、以研促备
备课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简化、降低、增加、重构等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若进一步提高备课水平,不能仅仅做到有质有量、重实轻形,还需修炼自身内在功力,把备课工作从原先外在“夯实”的基础,向内在“研修”的方向提升。
策略一:“研”内容——读教材,定目标,以学定教。即组织好教材研读活动,这是备好课的前提。一堂好的体育课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教材,好的教材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此,只有教材理解透彻,目标把握准确,教法选择恰当,教学流程设计也就变得简单了。
策略二:“研”学情——读学生,抓起点,以生为本。即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认知规律来调整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一节课,学情了解了,教法选择得当了,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策略三:“研”课堂——辨过程,议效果,以课备案,即落实二次备课的教学实践研讨。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讨论,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得当,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设计,为下一次教学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从事一线体育工作的教师,只有遵循科学规律,追求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真理,转变备课理念,从“要规范”到 “有质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备课;策略;管理层面;教师层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1-0020-02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同时它是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常规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学校备课管理条例中,虽然有一些备课方法的描述,但更多指向于书面呈现的结果和数量,而对所备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指导与研究缺乏明确的要求、监督与反馈。
为此,本文在平时调研、听课和访谈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角度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就体育教师备课环节提出要求——从“要规范”到“有质量”,现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从管理层面出发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与“案”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案有课”也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只重“规范”转向关注“质量”的备课要求是一线老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一道坎。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建议改变以往的常规调研检查模式,笔者认为可采取“有课有案、课案合一、推门听课、以技检教”的模式来检查督促教师的备课质量。
1.有课有案、课案合一
所谓“有课有案”就是查阅体育专职教师的教案,了解学期教学计划、教案的设计及其与教材、课程标准的匹配情况,了解教案设计的质量等。“课案合一”则是了解教学实施与教案的匹配情况及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不能一刀切,管理者要把好重“质”轻“形”的备课管理模式,倡导轻负高质的备课方法,淡化备课的形式,把备课管理的视点更多放在“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中来。
策略一:分档管理、个性设计。毛振明教授曾经在“什么是好的体育课”中谈到,好的体育课必须有好的教学目标;好的体育课核心是好教材;好的体育课应是精心设计的课。初涉教坛的年轻人不熟悉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较弱,所以详写教案则是解决之道。管理者在关注该群体教案实施可操作性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他们的规范程度,教案本上的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场地器材、练习时间、次数、强度等等必须落实到位。而对于教龄较长的教师,经验比较成熟,不应仅仅考虑课堂的规范与掌握的问题,而更多的应该关注教材把握是否准确?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明确?辅助练习是否有效?他们的备课重心可以放到备单元计划里,特别是单元课时的科学分配、练习方法的有效设计、辅助练习的合理运用等等。
策略二:精兵简政、实效设计,即学校管理者应为教师“减负增效”。教师可依托备课组,进行科学有效的集体备课。为此,第一步,应总体整理,加工教材。整理人从自己的视角将前人或他人优秀的教案整理成册,形成具备共性教案并有留白部分(学情分析、辅助性练习、练习方法和步骤、课后反思)的教案本;第二步,任课教师将在此教案本上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的内容核心就是留白部分的撰写,在留白处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2.推门听课、以技检教
所谓“推门听课”就是课前对授课教师不下通知、不打招呼,随机听取教学常态课,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状况。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现场情况的观察,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其课前所备教案是否一致。“以技检教”则是课后根据所备的教学内容随机抽取一到两项技术对学生进行当场技能测试,以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来分析该教师的备课水平。
写的漂亮是规范,用的漂亮才是有效。因此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管理者切忌关起门来进行阅读式的教案检查,一定要走进课堂,以课查案、以技检教。只有这样方能促进教师重视备课环节,从而真正落实“备”课行为,凸显“备”课价值。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教师“课案合一”的状况,听课的数量不少于3~4次。而由于听课量较大,听课对象可以分批、分阶段确定。听课人员如何安排?笔者建议由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三方构建三级管理体系。开学之初,教研室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可将该教研活动纳入其中。由于学校多,可以采取抽测的形式开展,并在全体校长会上传达给各学校。学校相关负责人可将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事宜及时传达给全体教师,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接着,学校可以组织教科室、年级组不定期地深入课堂,进行随机听课与及时反馈。这样在管理的基本流程上杜绝课案不符现象,弥补“只看文本,不关注课堂教学状况”的备课管理方式的不足。作为教研组层面来说,教研组长作为本学科的带头人,应该引领本组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定期开展备课交流活动,引导教师从“课堂实践”反观教案的质量,分析教学设计中的得失,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采用“推门听课”“以技检教”模式来观察教师备课状况的随机检查方式,不仅杜绝了教师课案不符的现象,实现“课案合一”,也改变了学校管理层“只关注教案文本,不聚焦课堂教学”的备课管理方式。
二、从教师层面出发
备课工作是一项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任务。要让课堂始终保持高效,成为学生喜爱的心灵场所,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本体性知识,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尤其是技术性教材的研究。因此,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备课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上级主管部的检查与考核,更应该自我反思,以学生为设计备课主体,把备课工作从原来任务式、摘抄式转向研修式、实效式的方向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1.有质有量、重实轻形
笔者曾在调研中就教案查阅环节对抽查教师的教案做了统计,发现很多教案中开始部分基本上千篇一律,“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慢跑两圈”“徒手操七节”等词语一字不漏,结束部分也是完全雷同。这和备课目的显然违背,“备课”不等于“背课”,要严禁照搬照抄,千篇一律。
为此,就教师自身而言,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理论学习,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以学生为本,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关注教材的梯度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就是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从内容上要备教材、备学生;从方法上要备教法、备学法;从教具上要备场地器材、备教学手段等等。同时,教师在学期之初计划制定时要注意,它既要体现备课组的一致性,又要结合自身和学校的实际。因此要更加注重和加强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真正做到有质有量、重实轻形。
2.保质保量、以研促备
备课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简化、降低、增加、重构等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若进一步提高备课水平,不能仅仅做到有质有量、重实轻形,还需修炼自身内在功力,把备课工作从原先外在“夯实”的基础,向内在“研修”的方向提升。
策略一:“研”内容——读教材,定目标,以学定教。即组织好教材研读活动,这是备好课的前提。一堂好的体育课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教材,好的教材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此,只有教材理解透彻,目标把握准确,教法选择恰当,教学流程设计也就变得简单了。
策略二:“研”学情——读学生,抓起点,以生为本。即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认知规律来调整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一节课,学情了解了,教法选择得当了,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策略三:“研”课堂——辨过程,议效果,以课备案,即落实二次备课的教学实践研讨。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讨论,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得当,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设计,为下一次教学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从事一线体育工作的教师,只有遵循科学规律,追求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真理,转变备课理念,从“要规范”到 “有质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