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诚:从台北到上海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s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秋冬交替,台湾海峡海水转凉,中国国民党入主台湾,约两百万官兵眷属,有人匆忙登机,更多人被塞在窄小船舱里,孑然一身,从沿海各港渡海抵台。
  
  党内CC派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从沪港辗转抵台。抵台不到一年,1950年8月,陈立夫以参加“道德重整委员会”名义离开台北,定居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农村小镇,常常穿着西装弯腰喂鸡,也曾卖皮蛋维生。还没习惯美国农场生活,一年后,哥哥陈果夫病逝台北,陈立夫没能参加哥哥丧礼。
  
  陈立夫再回台湾定居,已经是17年以后,他是“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的要角,是“孔孟学会”理事长,是台中“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他取下别在身上多年的政治扬声器,执手中华文化传承的号角。
  
  蒋经国掌权大位,经济已然腾飞的1982年台湾,惯说英语的陈立夫幺子陈泽宠带着儿子陈绍诚、陈绍仁飞回台北,自启用不久的中正机场入境,定居台北,开始自己的贸易事业。
  
  陈绍诚后来拍过台湾电视广告,上过台湾各大电视节目,但不认为自己是艺人。2012年元宵前夕,陈绍诚在台北接受《看历史》专访,透露他不凡家世下的平凡生活。
  
  《看历史》:随父亲从美国回台北定居,入读名门后人者众的再兴小学,为什么中学转到台北美国学校?谈一谈你在台北美国学校的生活。
  
  陈绍诚(以下简称陈):在美国长大的父亲,其实不谙中文,除了自己名字与几个大字以外,他可以说是不懂中文。读完再兴小学,父亲认为我的中、英文双语教育应该双管齐下。读台北美国学校,其实是父母亲几经思量的安排,不是我个人的选择。知道可以脱离私立再兴小校的严格管理,去自由校风的台北美国学校,一开始少不经事的我,其实感到非常开心。
  
  但是一开学,就知道痛苦了。课程教材都是全英文,只会26个英文字母,想要在一夕之间看完全英文的数学、历史课本,对当时小学刚毕业的我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入学前,我的父亲对于我读台北美国学校,只有一个要求“不能忘记中华文化”。所以为了不荒废我的中文,父母亲安排了一大堆课后家庭补习。每天三点半,台北美国学校下课,是痛苦的补习“大工程”的开始,补习完的晚间十点钟,才又开始我在台北美国学校的功课,持续中学六年,寒、暑假不间断,周末也逃脱不了,那更是加倍学习的重点特训,补习全年无休。
  
  父亲觉得台北美国学校一周一堂的中文课并不足够,去过《国语日报》中心上过写作课,父亲请日报中心的老师特别开班授课教我一个人,也特地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班请来家教老师,亲至家中对我进行一对一教学。
  
  当时背诵古文感到很痛苦,后来才知道有益处。尤其是去到美国念大学的时候,我反而回头读更多中文书,读祖父的书,也读外祖父的书。读到外祖父林尹先生所著《中国学术思想大纲》一书时,艰涩的内容简直使我对自己的中文程度感到心虚。
  
  《看历史》:除了加强中文的学习,你父亲对你与弟弟两兄弟的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
  
  陈:记得小时候住在师大路,不长的整条街上每个人都认识我爸,大家其实并不知道他是陈立夫的儿子,只知道师大路住着一个有礼貌的陈先生。我们家从小是很典型的儒家教育,他要求我们一定要有礼节,告诉我们生活中不能吝啬说“请、谢谢、对不起”。
  
  父亲认为应该要学着自己独立。所以我读台北美国学校时候,从学校搭着606路公交车回家,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不搭台北美国学校校车,因为校车车费也很贵。
  
  小时候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们。他让我们兄弟玩很多益智游戏,从中解释物理现象,也刻意让我们玩模型,培养我们的专注力与耐心,甚至把钢弹机器人拍成影片。我也常玩他的化学实验器材,直到现在我的左手大拇指还有伤口,就是小时候硬塞试管时受伤的。
  
  师大路的家里,当时有个大约两个车位的院子,我和弟弟喜欢运动,父亲特地安放了一个篮球架,也有台北美国学校的同学来家里一起打球。打完球,同学也会留在我家一起吃饭,虽然每天赶补习的生活很痛苦,但是和同学还是有很好的感情连络。
  
  我“痛苦”的学习模样,感染了小两岁的弟弟绍仁,绍仁持续在再兴念到高二,才又赴美。那时候呼朋引友一块儿到忠孝东路的钱柜KTV唱唱歌、逛逛商场,那都是一种太幸福的奢侈。
  
  《看历史》:家族的背景,对于你小时候的学校生活,有什么特别影响?
  
  陈:平心而论,在台湾念书的时候,我根本对祖父或家族的故事没有什么深刻认识。他究竟做过什么事,他究竟做过甚么事,一直到去美国念书,我都还不太清楚,只觉得他是个风趣幽默的老人。直到2000年和弟弟从美国回台北圆山参加他的百岁寿辰,从宾客拜寿流泄现场的感情,听他们讲述祖父的故事,才激发我想了解祖父的以前。之后,我才翻开他的回忆录,再到他过世,我才搜罗他全部著作,一字一句地读。
  
  还记得中文家教老师在书房看到我外祖父林尹字画时的惊讶,其实当时的我,并不清楚外祖父对于国学及台湾师大国文系的贡献,我更吃惊中文家教老师的反应。
  
  记得懵懂的八九岁,再兴小学三四年级时候,全班五十几名学生,我的成绩不算特别突出,只排在全班二三十名左右。有次特别被老师叫出教室,他告诉我“你是陈立夫的孙子,一定要好好念书”。当时根本不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根本不晓得大人口中的祖父事迹,究竟和我的成绩有什么直接关联?当下只有被老师指责的惭愧感。不过事后因此进步到了前十名。
  
  补习课程,老师也拿出“国立编译馆”版本课本当教材,挑选其中历史课程部分要求我念,中国近现代史当然也有,但老师只是行云流水的一般讲述,没有特别仔细解释,记得老师曾说“你一定要读好中国近代史,这和你们家族是有关系的”。可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年纪尚小,每天又被补习课程疲劳轰炸,根本不知道近代史中哪些与我家有关,更没有多余心力再深入、再关心。
  
  《看历史》:小时候和祖父相处,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之处?
  
  陈:祖母过世以后,祖父就从原来的房子搬走,在士林租房子住。房子很大,在杨丽花(按:台湾传统戏曲歌仔戏著名演员)家的隔壁,祖父房子里有篮球架也有游泳池,我们就常在祖父家打球、游泳。篮球架就在祖父房间正上方,还好当时祖父已经重听,球声的嘈杂没有对他造成困扰。
  
  在祖父家的院子,我们养了十二只鸡。祖父和父亲因为美国的那段生活,他们都很懂得怎么照养鸡只,结果有天去看祖父,看到桌上怎么有鸡腿,原来是佣人把我们养的鸡宰杀了。
  
  小时候常听祖父陈立夫说着吴兴话,但已经重听的他,导致我没有更多机会和他练习口语,更多时候我们用笔谈,这些和祖父笔谈的字条,好多还留在家里。祖父用过的桌子,至今我们还留着。甚至我们有成立立夫、果夫纪念馆的想法,但纪念馆的地点、呈现方式都还在讨论当中,一切尚不具体。我自己没有去过祖父湖州老家,只有弟弟绍仁和母亲去过一次。
  
  印象中,祖父对养生的重视,让我佩服。祖父教我,洗热水澡时候从头顶的穴道,逆时针十下、顺时针十下,一直按摩到脚底板的穴道,我自己试过一次,简直累翻。真是佩服他的毅力。患有糖尿病的他,除了甜食,其他不怎么忌口,每天下午,都还要散步一万步,九十多岁才减量到一千步,他这个运动量真的很惊人,身体非常健康。一百岁时看报纸,连老花眼镜都不戴,他根本没有老花眼。我觉得他的逝世和他的性格比较有关联,比如每年他都要驱车南下到台中的中国医药大学进行校庆演讲,从来不中断。当年我们看他身体状况不是太好,希望他缺席一次没关系,但是他个人坚持一定要去演讲,结果在台上演讲站了两小时,吹了冷风,引发肺炎,手术以后在病床上躺了半年,导致他根本不能像以往那样运动,然后身体就开始衰老。
  
  我父亲和祖父都曾经亲自说过一个故事,当年祖父当教育部长住在重庆,日军进行重庆大轰炸的时候,每天祖父照样安然午睡,他说如果炸弹来了,反正醒着也是会被炸死,睡觉也会被炸死,不如就按照自己的作息来生活。这表现出他对生活与战争的淡定。我印象里从来没有看过祖父发过脾气,甚至连大声一点说话都没有,顶多只有皱个眉头而已,而且跟祖母没有吵过架。
  
  《看历史》:你从台北美国学校毕业以后,选择去普渡大学,是否和你父亲有所关联?
  
  陈:我爸他不希望我去纽约大学,怕我在纽约玩疯,因为我太喜欢接触动物,喜欢生命。决定到美国念大学的时候,一度慎重考虑生命科学或兽医、动物学专业,想去威斯康辛念生物,也申请上了。想念动物学,我爸分析告诉我,动物学可能将来从事动物园的工作,和在大自然里观察动物截然不同,工作内容还包括帮大象清理粪便。也认真想过读兽医,但就在申请美国高校期间,台北家里养了多年的狗突然去世,我觉得兽医工作更多的是医治患病的动物,和我想象有落差,所以后来还是选择念工业工程。
  
  我主动和父亲商量,到耶鲁、康奈尔、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几所高校转了几圈,1997年决定去到父亲的母校美国普渡大学。父亲原本希望我当工程师,先读工业工程,但我深知自己更喜欢与人接触,所以衡量之后转读工业管理。
  
  《看历史》:去上海念书以前,你去过大陆吗?为什么后来选择上海交通大学?
  
  陈:在普渡念书时候,打算毕业之后再回到亚洲,我认为之后的世界局势与新兴市场是在亚洲,是在中国。如果趋势偏向印度,或许我也会去印度,不完全只是选择大陆。回台湾或是大陆念书摇摆不定时,父亲说如果我认为大陆将来很重要,何不去大陆读书?
  
  其实在去上海念书以前,十二三岁时候就去过北京,那是父母亲带我们兄弟,全家一起去大陆旅行。初次的大陆印象,记得当时的北京吃饭好便宜,几十块钱人民币可以吃一大桌子菜,八达岭长城让我觉得好雄伟。
  
  去上海念书以前,2000年前后,我们去过一次上海,我们从香港转机降落在晚上的虹桥机场,坐在出租车往市区的方向,看着窗外不甚清楚的上海,我转头跟我爸说,我将来要住在上海,因为我们是江浙人。再听到上海人说着上海话时候,感觉和我祖父说的吴兴话(今湖州)好相似,我感觉非常亲切,就好像小时候听着我爸爸和祖父交谈的感觉,上海菜就像是我们家里吃的家常料理。
  
  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曾是考虑之一,那是祖父陈立夫的母校,还有伯父待过的南京大学,祖父发迹上海的复旦和同济,都曾是口袋名单,最终选择去了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因为上海交大和普渡性质相似,都是工程为主的学校,我想我会习惯。我到上海念书以后,父母亲及弟弟常在假期时候到大陆,顺道探望我,也顺道到大陆各地旅行。
  
  2004年我和父亲去过南京的旧居,父亲向我一一介绍小时候他们住在南京的家,祖父的房间是哪一个,哪里又是奶妈的房间。南京旧居很旧,维修情况不太好。他自己也回重庆看过祖父当教育部长时的房子。父亲去上海和当地人用吴兴话交谈,当地人却说我父亲的吴兴话特别古典,熟悉又陌生。反倒是母亲以前常随着(台湾)中视《大陆寻奇》电视制作团队到大陆拍摄外景顺道来旅行。
  
  《看历史》:你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期间,对上海的生活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陈:在上海交大期间,我其实没有非常认真在念书,我觉得课堂学习不等于学生生活的全部。上课以外,我参加很多同学会,台湾同学会、香港同学会、美国同学会、大陆同学会我都参加,因此认识了很多朋友。到上海的第二年便开始涉足主持工作,凭着主持商品发表活动,我的月收入可达两万人民币,经济已完全可以自立,我就告诉我爸,上海生活开销我可以自己应付了。
  
  有个有趣的事,上海交大公共课程的英文课,因为我的争取,后来取消了对境外学生必修的规定。上公共英文课的时候,所有境外学生被集合起来做必修课,班级里有美国人、朝鲜人,彼此程度参差不齐,上课经验简直痛苦极了,后来我挺身而出去向老师与学校争取,如果通过考试,是否可以直接免修公共英文课。后来争取成功了,也成为后来的制度了。然后为了了解更多历史,在上海交大也修过一个课程“中美与台湾关系问题”,记得当时还好多朋友取笑我去修这样硬性的课。
  
  《看历史》:你想过待在上海发展吗?后来回台北,和父亲的离世是否有关联?
  
  陈:在上海交大念书的时候,其实没有特别想过以后一定要待在上海或大陆其他地方寻求发展。如果父亲没有逝世,我不会接掌他的公司,可能只是去某个公司当上班族,或者按我自己的个性自行创业。
  
  2005年,不识中文的父亲,已患肝肿瘤,突因身体不适急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就诊,因医治过程的单页手术同意书疑云,我们与院方发生了纠纷,后来经转院治疗,六十五岁的父亲,最终意外病逝于北京。
  
  父亲过世北京,妈妈留下处理,隔天弟弟立刻回美国,我回台北,接掌父亲留下的宠勤雷达仪器公司。以前从未接触父亲的工作,那时以泪洗面强颜欢笑的日子仍然历历在目,对公司的事从不懂到懂,我只有一夜之间。
其他文献
【《泰晤士报》1938年4月12日】  按照曾经一度得到各国认可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并没有发生战争:仅仅是偶尔的冲突,日本投入了一百万人力,中国征集了三百万、目前死伤已接近一百万。在双方都已孤注一掷的意义上,这是场规模浩大的战争,绝非小可。它不同于战争史上的任何前例,在一方已经溃不成军、首都被占领、政府迁移、大片领土被占领的情况下,战争也未结束。没有任何战争要结束的征兆,被击溃的军队仍在那片土地上,
期刊
在过去几年,中国积极展开魅力攻势。在你看来,影响中国有效发挥软实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吗?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如今还广泛涉足全球流行文化。姚明成为了中国版迈克尔·乔丹,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中国已在全世界各地创办了近300家孔子学院,向人们传授其语言和文化。而中国的国际广播和电视节目也在大力发展中。并且,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
期刊
1972年,美丽的南亚小国不丹,年轻的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刚刚继承王位。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和开明的君主,17岁的旺楚克向他的子民宣告:他更看重“国民幸福总值”,而不是当时盛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从此,人类有了这个“幸福的指数”。    国王之所以会提出“国民幸福总值”,是缘自对土地的热爱。当时尼泊尔已向全世界游客敞开了大门,而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年轻的旺楚克
期刊
2008年8月22日,孔祥熙夫妇的长女孔令仪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的寓所里孤独地去世了。在去世的前一年,孔令仪特地回了一次上海,看了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又到宋庆龄陵园进行祭拜。    这是她在定居美国后第一次回到上海,也是最后一次回到上海。在此之前,她已经在纽约送走了一位又一位家人。    1967年7月22日,孔祥熙在纽约州立医院去世;六年以后,他的夫人宋霭龄也在纽约故去。身为孔家长女的孔令仪从此
期刊
就蒋氏家族而言,蒋介石可谓第一代。第二代指蒋经国、蒋纬国兄弟俩。蒋纬国的身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蒋纬国是蒋介石的养子,实为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儿子。    第三代系指蒋氏两兄弟的子女。蒋经国和俄国妻子蒋方良膝下共有三子一女,即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此外,蒋经国20世纪40年代还与红颜知己章亚若非婚生下一对孪生兄弟——章孝严和章孝慈。蒋经国病逝后,兄弟二人已将
期刊
1916年9月22日,英国中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的战前训练场上,年仅23岁的澳大利亚士兵贺瑞斯?皮尔斯(Horace Pearce)拿出手中的小刀,在一棵树干上刻下了“H?皮尔斯,AIF,1916年9月22日”(H Pearce, AIF, September 22 1916)。两年后,1918年的6月,25岁的皮尔斯离开了人世。  不知道近百年前皮尔斯在训练场上刻
期刊
北京CBD一间高档写字楼办公室里的这个中年男子,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板。他衣着讲究,但又朴素平常,毫不引人注意。  然而,走出这间高级写字楼,王巍却越来越不低调——奔走于各地演讲和讲学,他的中国金融博物馆每年有上万人造访,他参与开办的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读书会吸引着北京最多的听众。  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批践行者。他是中国证券交易市场最早的策划人和推动者之一,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被业界
期刊
1988年1月13日晚。台北。台湾“华视”正在播放琼瑶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20点45分,电视画面上突然被一张黑色的插播卡隔断,紧接着打出一条白色字幕:“蒋经国先生于今天下午3时50分,因心脏呼吸衰竭崩逝,享年79岁。”    蒋经国弥留之际,台湾高层官员陆续赶到位于台北市大直地区的七海官邸。    七海官邸是早年蒋介石为美军顾问团高级将领建造的招待所,因为美国人认为“七”是幸运数字,再加上附
期刊
2011年11月底,台北媒体竞相报道一则消息,指出蒋经国的孙女蒋友梅将具状控告她的婶母──国民党“中常委”蒋方智怡。蒋友梅指控蒋方智怡处置“两蒋日记”“侵害其他法定继承人权利”,并表示要“采取法律行动,维护所有法定继承人的权利”。蒋经国的孙女“扛上”蒋经国的儿媳妇,声言不惜上法院打官司,蒋家两代后人可能闹上法院,这不免让原本已不平静的台湾政治圈,更添波涛。     蒋家“压得住阵脚”的尊长相继辞世
期刊
一个黑漆发亮的长方形小木框里,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每一个小木块上,都刻着一个反写的老宋体汉字,横细竖粗、字形方正,却又撇弯捺弧、不失曲线柔美、古雅动人。    用一把蘸了墨汁的棕刷在字模上反复刷涂——原本浅黄色的木质字模,正是因为这样长年涂刷,早已和“字盘”一样黑漆发亮,显出浑然一体的古朴。等字模着墨均匀、充分后,再用一张上好的宣纸覆于其上;片刻后,又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扫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