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校长的哲学思考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来到学校干什么
  
  当我在家长会上询问这样一个看似低级的问题时,总会有人说:“学习呗。”无疑,孩子们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许多人把“学习”理解为作业、考试、分数、升学等等。他们认为,孩子来到学校的唯一日的,在小学就是语文、数学再加上英语都考100分,在中学就是为了升到最好的高中和大学。
  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这些通过而向世界招标而来的独特的建筑物。无一例外都是外国人的作品。建国以来,我们通过清华、同济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培养了那么多建筑学人才,同样是学设计的,为什么我们的建筑设计不如人家?
  我们还会发现,同样一个分数线录取到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的人,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再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有的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则业绩平平。同样的学习历程,同样的专业背景,为什么人慢慢地变得不一样起来?答案是:决定一个人成大器的关键因素不是上了什么大学、学了什么专业,而是其情感发育的程度。
  情感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而情感发育的程度决定于一个人重要的中小学成长阶段。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指出,“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孩子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所以,校园生活不仅仅有课堂、课本、作业和考试,还要拥有五彩缤纷、丰富多姿的校园体验活动。因为除了课堂,孩子只有在火热而真实的社会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才能完成其情感的发育。
  我校确定了《学生情感发展课程标准》,其中列出了“健康与安全、整理整顿、经济观念、守时观念、礼仪、自主性、责任感、毅力、创意、情绪的安定、宽容与分享、交际与协助性、公正、公共心与亲社会行为、感恩、环保意识、生命观、劳动、挫折力”等20项发展目标,并设计安排了一年进行70项校园体验活动。
  我的感悟是:不要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孩子的考卷上。
  
  让孩子拥有幸福人生
  
  前几天走过省会城市的一道高架桥,看到路边学校的教学楼上写着:“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我想,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是对的,但把评价标准定为“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就有点问题。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这是基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为的。教育是一种良心活,它必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按照人的认知规律,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她不能旁顾,不能低头。评价教育和学校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要看每个孩子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发展,而不是其他。
  假如学校仅以家长和社会的眼光和口气行事,并以此为价值取向,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教师就会成为毁掉孩子的帮凶。例如,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早上睁开眼就开始看书、学习,一直到晚上10点以后,并且孩子每次考试总得满分或第一名才行。这样的“放心”、“满意”,我们能够拿来当办学的目标吗?
  我的感悟是: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千万不要东风来了向西倒,西风来了又向东倒。
  
  什么是好课的最高境界
  
  在上世纪90年代,山东十几个校长跑到辽宁盘锦去听魏书生老师的课。校方很热情,把他们安排进教室,坐在后而,等着魏老师上课。校长们想,今天终于如愿了,看看魏书生的课有多厉害!上课铃响了,魏老师走进来,一句话没说,只是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瞧瞧这个,看看那个,时而嘀咕几声,时而交流几句。校长们沉不住气,跑到跟前去看学生在干什么。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写写画画,一会儿下课铃响了,魏书生悄悄地走出了教室,学生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回来的路上,校长们悻悻然。有的说:“跑了这么远,啥也没看到。”也有的说:“魏书生一句话也没说,这是什么课?”我说:“这才是真正的好课啊。”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这是好课的最高境界!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各类学习情境,让学生个人的新旧知识间产生磨擦,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交换意见的冲动,让学生的认知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魏书生老师的课,正是这一理论的极好佐证。
  我的感悟是:最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是让孩子动手、动眼、动嘴、动脑的学习。
  
  让学校适应孩子
  
  我们发现,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愉悦和幸福,他们学得很苦、活得很累,甚至厌学。孩子们喜欢求知但不喜欢去学校,喜欢读书但不喜欢上语文课,喜欢探索科学奥秘但不喜欢学数理化,喜欢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我们的学校到底怎么了?课堂到底怎么了?
  4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看到大部分穷人的孩子不能上学,发明了“班级授课制”,奠定了今天学校的模式:孩子们来到叫做学校的地方,30到50个孩子集体生活在一个教室里,由教师集中统一授课,实现了使用较少教师即能解决众多孩子就学,为普及大众教育提供了可能。但走到今天的“班级授课制”,在民主主义的浪潮中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在今天的学校里,实际是让孩子适应学校的,看看学校里成人设计的一切细节、全部的运行方式,都是让孩子无条件服从的:孩子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教室,不能选择自己游戏的时间和项目……
  我们看似日益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和工具性,当我们把教材、作业、考试等这些用来促进人发展的手段当作教育的目标来追求的时候,最终,孩子失去了越来越多的自由。
  我的感悟是:让学校适应孩子,而非让孩子适应学校。
其他文献
笔者通过自身的调研经历(包括日本公司、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运用霍夫斯泰德(Hofstede)提出的分析国家文化的四个纬度,初步分析了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差异。提出跨国公司应当
笔者近日从国网河北武安市供电公司获悉,截至2015年3月底,该公司累计完成购、售电能量12.63亿k Wh和12.55亿k Wh,同比分别增长6.81%和4.44%,购、售电能量再创历史新高。在经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实践体验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等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领会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宋英民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www.miwen.com)上发表了《焦母为何视兰芝为“眼中钉”?》一文,看后颇有感触,现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一点浅见。  诚如宋老师所说,刘兰芝确实是一个传统贤良淑女形象。她勤劳,“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善良,知道家里气氛不合,阴云笼罩,就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旨给丈夫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她有礼有节,明明错不在己而被婆婆驱遣,却在离去
很幸运,我在2008年暑假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参加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与英国Essex那共同组织的教师短期境外培训。为期四周的日子里,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伦敦附近哈洛地区的一所小学里。听课是我每周四天的功课。  听到最最活泼可爱的一节课,是在DawnsSchool的一年级课堂上。孩子们6岁。  高大的英国女教师邀请我去听他们的历史课,一脸的微笑:会很有趣。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要上历史课?我有些好奇。怎么
追求教学效益,使教师教得轻松而学生学有所成,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若干年来从未间断,但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历史阶段所关注的重点及产生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不同的。课堂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有效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我们这里强调的是设计,因为我们的每一节课是动态的,要达到有效的目的,教学准备只能是设想和计划,而这个设
随着体质健康测试和体育中考的发展趋势看,投掷实心球是初中体育课的一个必修内容,更是体育中考必考项目之一。大家都知道,投掷实心球是一项枯燥、乏味、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努力学习而掌握正确的技术,从而能够提高实心球的成绩呢?
近年来,手机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许多人觉得卖了淘汰下来的智能手机不划算,放着又觉得浪费。笔者介绍几种废弃智能手机再利用的技巧,供大家参考。充当监控摄像头不论是i Phon
2006年2月9日,江苏省农机局在宁召开了全省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2005年全省农机安令生产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了2006年
4月21日,我市农机部门抓住雨后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在东港区三庄镇茂山村、三村、陈疃镇惠家官庄村组织进行了花生播种覆膜机械化作业演示会,加快推广花生播种覆膜机械化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