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bit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乡的艺术——阳新布贴》是一节以高年段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在进行授课前,笔者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欣赏与理解上,让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兴趣与喜爱,再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学习。重组原有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其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
  一、实物直观溯起源
  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因此,笔者采用阳新布贴实物(图一)展示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问:“你们知道图中的民间艺术作品是什么吗?”学生互相讨论,兴趣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随后,笔者在课件中播放阳新布贴的起源视频,让学生快速、直接地了解阳新布贴的起源与历史,然后出示课题进行下一步教学。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评述阳新布贴实物来了解学生图像识读以及审美判断等美术核心素养水平。
  二、造型分析明寓意
  通过实物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后,笔者继续出示各种类型的阳新布贴实物(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近距离欣赏,然后分组谈论自己的感受。
  教师问:“通过刚才的欣赏,请说出阳新布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方面,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回答有“色彩鲜艳、图案有趣、制作精美”等。于是,笔者就借助阳新布贴的色彩、造型寓意、制作手法等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阳新布贴的艺术美。
  首先,笔者以提问的方式从色彩方面开始入手。教师问:“同学们,阳新布贴的色彩给你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一名学生回答:“阳新布贴大多数都是黑色的布作为底色,这样使得色彩非常鲜艳。”笔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后,进一步介绍阳新布贴色彩背后的文化内涵:对比鲜明,吸收了楚国漆器黑漆点金的表现方式,多以黑色棉布做底,拼贴多种色彩艳丽的图形布块,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
  接着,笔者请每个小组派一位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示手中的阳新布贴的作用,以趣味性的方式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问:“这些阳新布贴实物都是什么用品呢?制作者会是谁呢?”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小孩用的生活日用品,应该是妈妈做给自己孩子的。”紧接着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阳新布贴实物的图案,请学生自行分析,然后得出阳新布贴中的造型图案多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笔者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制作者选取吉祥图案背后的用意,感受吉祥图案背后的情感。在趣味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还可以了解到布贴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寄托着妈妈(制作者)美好的愿望与祝福。
  随后笔者选择图片展示的方式,选用阳新布贴(图五)和延川布贴(图六)作为南北方的地域文化特征来解读布贴艺术。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布贴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它是属于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产生于农村百姓的日常生活,图案和用色具有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于是笔者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检验学生本课的学习情况,教师问:“你们能看出阳新布贴与延川布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虽然两者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阳新布贴的图案形状古朴、稚拙、粗犷,延川布贴的制作者因擅长剪纸,造型多样,图案显得精细,充满幻想;色彩方面两者都是饱和度较高,但阳新布贴因受楚文化影响,底色多是黑色或深色,而延川布贴则底色丰富,随意使用色彩。笔者这时小结学生的答案,延伸到对于欣赏民间艺术要从它的起源、色彩、造型图案,以及制作工艺来寻找艺术美。
  三、明晰步骤巧创作
  笔者播放阳新布贴的制作视频,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制作步骤。教师问:“阳新布贴在制作工艺上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的特点,你们能找出来吗?”引导学生自行找寻答案,然后通过出示图片来讲述阳新布贴在制作工艺上的独特性,就是利用白棉线缝制包边,遇到色布边缘转折处还会缝制一个小回转(图七)来加重装饰,以此来协调整个画面色彩。
  这时,笔者拿起其中一件阳新布贴实物,指着那些多彩针刺的图案问学生:“为什么要缝制那么多层,费那么大的劲呢?”学生答:“可能是为了结实、漂亮。”于是笔者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遲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导学生更深地体会母爱。
  阳新布贴的制作步骤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步骤过程,不一定动手制作,这是因为手工制作的难度一节课完成不了。所以,把制作环节作为课后完成的作业更为适合,如以突出阳新布贴的艺术特色,用其他的表现手法来制作阳新布贴(比如绘画、剪贴画、轻黏土等)。
  学生可以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阳新布贴的艺术魅力和民间艺术的多彩文化,本课学习也激发了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体会,增强对家乡艺术的兴趣与民族自豪感。
  本次课堂教学,笔者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从真实情境出发,以造型、寓意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阳新布贴的形式美,同时通过尝试制作,体会其独特的工艺特点。通过探究地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旨在丰富地方美术欣赏课教学研究,为广大教师开展地方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黄石市老虎头小学)
其他文献
《比热容》一课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本节课以一阵“海陆风”启迪学生的思考、一个“暖手宝液之谜”引发学生的实验探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1  开课,教师播放海陆风现象视频:夏日的海边,白天海风阵阵、夜晚陆风习习,好舒服好惬意!咦!这样有规律吹向陆地和海洋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沉默思考,小声议论片刻。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是什么原
“学记语文”是在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和21世纪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启发下进行的一项语文教学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教学实效性不强,效率不高)出发,探索语文教学的“突围之路”。  我们从哪里“突围”?在大家(包括决策者和实施者)把寻觅改革良方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国外的时候,湖北仙桃有一群人在向爱平老师的带领下,把目光投向本土,投向我国古代的教育论著,从中寻找
试若循琅琅书声,登岭拾阶,徽派的青灰砖瓦墙与红漆点金大门显得古朴,砖柱楹联“桃岭育新苗披一岭诗意,杏园读经典沁满园墨香”。桃花岭小学便是这宜昌市西陵区繁华闹市中的一方育人净土。  五年前,贺金莲校长在此播撒了“阅读生根计划”的种子,读名著、诵诗词、背经典……学校行成读书尚文之风,学生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成长。桃小探索“整本书阅读”,随着课程的发展,构建了一个被学生热爱的大阅读课程体系。  传承与发扬
一、开门放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为了解决学生生活范围窄以及观察不细、积累不够导致的作文内容空泛等问题,实验学校和教师克服困难,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刘隔中学、里潭中学除了平时布置“上学路上”“秋收一景”“趣事”“丰收时节”“鱼市”等命题观察日记外,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田野、乡村、社区开展活动,观察生活。韩集中学七年级学完《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后,组织学生观察家乡风貌,进
《认识图形》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与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关系,体会“面在体上”,培养空间观念,给予孩子充分的体验感知时空。  直观渗透 承上启下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你们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图形吗?(展示药盒、魔方和水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中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师:你们知道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哪些图形吗?(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
预习设计是生态课堂的必要环节。设计中,可以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帮助教师客观地掌握学情,成为“顺学而导,突破难点”的依据。  我们可以从“读、思、问、找”四个方面考虑预习内容的设计。  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预习,读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读的预习设计中应该包括:1.字词预习,扫清学生读的障碍;2.读的预习,帮助学生提高语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关于字词预习。生字预习,可以练习题的形式检
从2014年开始,宜昌市作为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其主要任务之一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框架、评价标准,研制开发评价工具,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此,我们宜昌市初中生物学业评价课题组的教师展开了基于课标的初中生物学业评价标准构建的相关研究。  所谓标准,是指衡量事物的准则,是对事物进行评判的尺度,是按要求完成的程度或水平。美国学者林恩·克拉克认为,标准分为两种
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校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开发实施《栖息在农历的天空下》校本课程,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引领学生走进传统、亲近经典,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实现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  立春草木知——课程开发循序渐进  文化选择是教育所承担的一项重要文化功能,而课程是学校教育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我校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紧紧
《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两位数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十进位制计数法的启蒙阶段,该内容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关蓓工作室的成员对该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全市进行了展示,这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下:  一、解读教材,整合资源  首先,综观全局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小学阶段对于数概念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学期100以内数
打开课本,又是曾经的老朋友——鄂教版《语文》六年级《鲁智深行侠桃花庄》。此课曾经上过四遍,其中还有一次是作为区级交流课给区内教师展示。但是这一次再给孩子们上此课,孩子们的表现却意外给我的教学开启了另一扇窗!  照例,课前让孩子们预习课文:预先扫清阅读障碍,结合课后的理解运用学习课文。到了上课的时候,依旧是原来的“配方”——检查预习、概括文章内容、剖析人物形象、情感朗读,但孩子们的表现却让我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