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杜甫“茅屋歌”的三个着力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df45sd6546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严格意义的叙事诗。叙事诗不同于抒情诗,就在于它必须具备故事情节、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三个要素,故此,成功地讲授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这三个要素的分析上。这首诗的线索说到底就是一个“屋”字。第一部分写秋风破“屋”,它是诗歌情节发展的始基。第二部分写无草补“屋”,挂林梢(太高)、沉塘坳(太远)的草自然弄不回来,而飘落在屋前屋后可捡的草又被群童悉然抢去。正因为如此,就有了第三个情节。第三部分写“屋”漏难眠,“风怒号”之后,继以“云墨色”,这肯定是下雨的征兆,雨下而屋破未补,漏就是必然的了,觉也就睡不成了。于是,引出下一个情节。第四部分写梦想华“屋”,由于彻夜漏雨无法入睡,故而必然要想关于屋的事情,想到那些丧乱之后比自己还要艰窘的天下寒士。秋风破“屋”——无草补“屋”——“屋”漏难眠——梦想华“屋”,情节的推进井然有序,诗歌的结构完整无缺。讲授这首诗,如果能循此线索,分析情节,当能使学生真正明了诗歌的内在肌理,掌握叙事作品的构篇技法。
  作为叙事诗的教学,仅仅抓住线索和情节来解剖作品的艺术结构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分析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通过生活场景的分析见出时代特征。与其他叙事作品一样,此诗的生活场景由自然和社会两个因素组成。作为自然因素,诗歌写了两个意象:秋风和秋雨,这两者把诗人推入痛苦不堪的生活境地。无情的秋风,带着凶猛的兽性(“怒号”、狂“卷”),使诗人惨淡经营的蔽身之所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阴冷的秋雨,进而带着疯狂的刁劲(“如麻”、不“绝”),使诗人遭受通宵雨淋长夜沾湿捱时如年之苦。在自然界秋风秋雨淫威的肆虐下,诗人赖以安身立命的茅庐是那么不堪一击,诗人聊以裹身过夜的残破“布衾”铁冷又加湿寒,“秋风秋雨愁煞人”,“长夜漫漫何时旦”!作为社会因素,诗歌交待了背景:“丧乱”;又写了人物:“群童”。“丧乱”背景和“群童”情状是有必然因果联系的,“丧乱”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群童”盗草正是民不聊生的悲哀写照,连不值几文的茅草都要抢,可见百姓已到了“贫到骨”的程度!自然界的灾难——风雨飘摇;社会的灾难——战乱频仍,两相重合,便构成了一种冷、穷、危、苦的生活场景。
   即使是叙事诗,情感内容也应有足够重视,诗歌情感往往通过主人公形象来表现,因而教者必须对人物形象来一番解剖。这首诗最重要的形象就是诗人形象,“群童”形象是诗人形象的陪衬。诗人形象是随情节的推进渐次丰满的。在秋风破“屋”情节段,诗人形象是潜隐的,诗境中只有风在“怒号”,茅在纷飞,但风号茅飞均系诗人耳所听之声、目所触之景。“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如此细写风中之茅的动态和落点,可以想见诗人何其不忍的神态,何其焦灼的心情。这个潜隐的痛心疾首的形象,还谈不上如何高大,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面对财产的无端损失也是这样的。到无草补“屋”的情节段,诗人形象直接见诸画面,就与常人有些不同了。“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形象,就像眼睁睁看着狂风破屋一样无可奈何,正是这“无可奈何”见出诗人心地的善良仁厚,一“呼”一“叹”中(而不是“叱”,不是“骂”),既有对物的殷殷爱惜,更有对人的深深同情。“群童”前面加“南村”,表明诗人认得他们,他们敢于“欺”,敢于“抱”,根本原因不在于诗人“老无力”,而在于“群童”太熟悉他,太了解他了,“欺我老无力”实应读为“欺我心地善”,此处借群童“欺”之大胆、“抱”之放肆,侧写出诗人的善良和宽容。诗人本身贫穷,否则不会住茅屋,如此困厄尚有容人之仁、悯人之善,那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了。如果说,上面诗人形象已经“超凡”,那么下面诗人形象将要“入圣”了。进入“屋”漏难眠情节段,诗人的形象愈见高大:身处雨淋寒侵之境,不是自哀自怜,而是忧国伤时!他由天灾想到人祸,由破庐想到天下,“自经丧乱少睡眠”,之所以“少睡眠”,是动荡不安、残破不堪的国家使他忧心如焚,寝不安席,诚所谓“身居茅屋,心忧天下”。忧国伤时,就不是一般的善良了(如第二情节单元所写),那是诗人所说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大善良。到了梦想华“屋”的情节段,诗人的形象则更高大了,不光有现实之“忧”,还有未来之“梦”。杜甫最可贵的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冯至语),诗人最美好的愿望竟然不是改变自身的困苦处境,而是天下寒士入住“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万千广厦,得以“俱欢颜”。这种社会理想果真能实现,诗人一庐独破、一人冻死也心满意足。这种变革现实的急切情怀、苦身利人的思想境界,可以称得上崇高和伟大了。诗人并非存心刻意自我粉饰,他只不过用诗笔如实地表现生活现实,袒露真实情怀而已,但正是这些无心插柳的素描式文字,无形中化成了美丽的油彩,完成了诗人绝妙的自画像。
   诗歌讲授固然不可千篇一律,但叙事诗的分析确乎离不开故事情节、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抓住这三个关键要素,采用逐一探究的教法,效果远比平铺直叙的串讲好。
  
  张鹏振,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纯净利落,清新轻灵。有人称它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也有评论家说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作为新诗,它无疑有着西方现代派的影子,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新诗,因为它处处体现了中国诗歌的传统性。  《错误》的传统性首先体现为题材的传统。这首诗讲着一个永恒的、美丽的中国的故事。诗中独守空闺的女子,日日、时时等待着、盼望着丈夫或情人的归来。这就继承了中国古代闺怨和宫怨一类诗歌的
语口语交际是一项认知心理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互动活动。它受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认知能力、情感因素、学习环境等。当前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偏低,其
期刊
期刊
一、初中英语单词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1.教师方面的问题就当前我国初中英语单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刻意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所
期刊
期刊
词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在很多种情况下,只有词汇教学开展得有效,才能为初中英语其他版块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遗憾
期刊
从译介出版、重大纪念活动、思想的核心与意义四个方面回顾我国学术界的夸美纽斯研究成果,可知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史学价值主要来自其系统性与开创性。国内研究的整体特征是
在北美洲的北部,覆盖(fùɡài)着茂密(mào mì)的森林,这些森林多数是四季常绿的针叶林。这里人烟稀少,许多野生动物出没其中。你能在这幅图里找出80只动物吗? In the nor
期刊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是基础,同样也是重点。但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对于这一个重点的教学,教师们一直没有找到比较高效的教学策略。很多小学英语词汇课枯燥无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