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只有不断去创新,不断去注入活水,教育才有发展的前途。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因此,如何把创新教学巧妙地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勃勃的活力,需要我们积极地去探索,努力地去寻找一些小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小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我们的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它肩负着极其重大的教学责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教学工作,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尝试并大胆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推进高效课堂教学的发展,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曾做过以下一些尝试:
1 突破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注重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教师好比是小孩玩的注水器,学生好比是那接收器。教师不断地往学生的大脑里灌注,学生只顾接受就是了。教师只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等,结果学生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抑制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既无生机,也无活力,更不用说创新了。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有气无力,学生学的雾里看花,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我们突破陈旧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并引领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它要求广大教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真正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蓝天。
2 改进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多年以来,教师授课一直采用“一支粉笔”,走进“三尺讲台”的简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呆板、单调,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十分低下。可如今,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正地走进广大普通的家庭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晓,于是单一的课堂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趣味无穷了。语文教师可根据语文课文的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学生极大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求索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同志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在教《故乡》一文时,巧用音乐导入新课,精心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接受知识。通过“我”回故乡的感受表达了深深的失望之情,内涵丰富,意韵深远,是现代文的名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选放了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勾起了“我”的故园之思:故乡的小桥、桥下的小河、河边的小船、船上的伙伴、伙伴的歌谣无不让远离家园的游子魂牵梦绕。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园情结就是通过略带惆怅的乐曲表现出来的。整首歌首尾相连,前后衔接,妙合无垠,使得情感的抒发犹如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再辅以合适的语言,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思乡情绪当中。
3 激发问题意识,倡导怀疑精神。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所产生的怀疑、困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新标准倡导学习方式要由接受式向发现式转变,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和研究等认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同时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和爱问,获得认识事物和创新实践的方法,从而适应社会,成为创新人才①。(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会问、善问。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提问的策略,扩大和调整自己的信息知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可倡导学生的怀疑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诘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笔者通过以上的语文创新小策略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在我班的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①《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语文》p112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小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我们的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它肩负着极其重大的教学责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教学工作,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尝试并大胆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推进高效课堂教学的发展,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曾做过以下一些尝试:
1 突破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注重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教师好比是小孩玩的注水器,学生好比是那接收器。教师不断地往学生的大脑里灌注,学生只顾接受就是了。教师只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等,结果学生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抑制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既无生机,也无活力,更不用说创新了。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有气无力,学生学的雾里看花,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我们突破陈旧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并引领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它要求广大教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真正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蓝天。
2 改进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多年以来,教师授课一直采用“一支粉笔”,走进“三尺讲台”的简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呆板、单调,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十分低下。可如今,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正地走进广大普通的家庭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晓,于是单一的课堂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趣味无穷了。语文教师可根据语文课文的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学生极大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求索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同志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在教《故乡》一文时,巧用音乐导入新课,精心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接受知识。通过“我”回故乡的感受表达了深深的失望之情,内涵丰富,意韵深远,是现代文的名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选放了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勾起了“我”的故园之思:故乡的小桥、桥下的小河、河边的小船、船上的伙伴、伙伴的歌谣无不让远离家园的游子魂牵梦绕。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园情结就是通过略带惆怅的乐曲表现出来的。整首歌首尾相连,前后衔接,妙合无垠,使得情感的抒发犹如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再辅以合适的语言,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思乡情绪当中。
3 激发问题意识,倡导怀疑精神。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所产生的怀疑、困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新标准倡导学习方式要由接受式向发现式转变,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和研究等认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同时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和爱问,获得认识事物和创新实践的方法,从而适应社会,成为创新人才①。(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会问、善问。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提问的策略,扩大和调整自己的信息知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可倡导学生的怀疑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诘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笔者通过以上的语文创新小策略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在我班的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①《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初中语文》p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