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解反比例应用题是否更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反比例解应用题一课有这样的例题:“一艘轮船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应该航行多少千米?”
  思考:速度×时间=路程,两地间的路程一定,所以轮船航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
  解:设每小时应航行z千米。
  5x=20×6
  5x=120
  x=24
  答:每小时应航行24千米。
  学习这个例题后,几名学生向我提出疑问:“这样解题我们早就会了,为什么叫‘用反比例解应用题’?列方程的依据不就是左右两边都是速度×时间,也就是到达目的地的路程,这里看不出比例的存在呀?”我仔细思考他们的话,觉得也有一定道理。是呀,这个方程的列式依据很好解释,也不一定要用反比例来解释呀。这里好像有点故弄玄虚,用反比例解应用题是否欠妥?站在学生的立场,我进行了反思。
  一、比例的实质是什么?
  比例的实质是两种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变化关系,在变化中又存在某种量不变。因此,正反比例的概念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是关注“变化”;二是关注“不变”。
  首先看“变化”: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因为这两种量的变化方向相同,所以称之为正比例。如单价一定时,件数与总价成正比,那么若件数之比为A:B,总价之比也是A:B,即件数:件数=总价:总价。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因为这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称之为反比例。从名称中的“反比”来考虑,反比例不就是“反过来,颠倒”的比吗?即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速度比与时间比正好相反。如速度的比为A:B,时间比为B:A,即速度:速度=时间:时间
  再看“不变”: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商)不变,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积不变。
  二、教材关注什么?
  书本似乎更关注“不变”。书本正比例用比值(商)一定来定义正比例的两种量。如“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说明单价一定时,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在解正比例应用题时自然也用了“总价甲:件数=总价:件数”这个比例式。而反比例却用积一定来定义,如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表示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解反比例也用了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这个式子。
  三、学生关注什么?
  从学生“这里看不出比例的存在”的话中,可以看出学生不接受书本这种表示方法,他们关注的是比例式的存在,更接受“反过来,颠倒”的比。学生认为正比例、反比例应该是比例的两种表现形式,比例和正比例用A:B=C:D表示,那么反比例也应该用A:B=C:D的形式表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用比例式来表示反比例,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反比例的概念。否则,从小学生的角度看,正比例是比例,而反比例就不是比例了。
  四、比例的价值是什么?
  学习比例的价值何在?我认为根据比例关系中两个量的三个数据来求出第四个数据,是低层次思维,更主要的是根据一种量的变化探讨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反用“乘积”的形式,只局限于已知两个量中的三个数据,求出另一个未知的数据(如上面例题)。对于根据一种量的变化探讨另一种量的变化规律,有一定难度,但若用“反过来,颠倒”的比来表示,则变得得心应手。
  如:“一艘轮船沿长江往返于武汉——九江两地,从武汉到九江顺水而下,每小时行驶36千米;从九江到
  
其他文献
缘起:  我参加了一次市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其中一些课堂的导入方法引发了我的思考,现撷取其中几节课的导入过程与大家探讨。  1.“打折”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开书店的朋友姓王,最近生意很不好,有好多书卖不出去。他听说老师今天要到你们班来上课,昨天就打来电话,让我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书卖出去,他将对各位的帮助非常感谢。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独立思考。  生1:给书店迁个
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生了他。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以这样的理由控告自己的父母,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  中 文 名:《何以为家》  制片地区:黎巴嫩、法国、美国  语 言:阿拉伯语  导 演:娜丁·拉巴基  编 剧:娜丁·拉巴基/吉哈德·霍加里/米歇尔·凯斯沃尼/乔治斯·哈巴兹/哈立德·穆扎纳  类 型:剧情  主 演: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中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体验与理解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想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这一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的发挥总是不尽如人意。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由于忽视了其目的性、实效性、可行性,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违背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初衷。  波
困惑:学生都会了,复习什么?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常见的课型之一,受到广大教师越来越多的思考与研究。复习课重“理”和“通”。“理”是梳理,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达到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通”即沟通,沟通知识间的来龙去脉,融会贯通。在“理”和“通”的基础上,教师再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达到查缺补漏、释疑解惑的目的。  探寻:知识背后的理性精神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学科,其课堂上应该处处体现着数学理性的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处处以自己为主导,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遏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拥有自主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获得发展。  一、自
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指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一个问题转化成为另外一个问题来解决。一般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问题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将不规范的问题转化为规范的问题,从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然而,目前有关转化思想的研究,在内容方面多侧重于对几何图形、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中转化思想的研究,忽视了“数的运算”中的转
正方观点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  文凭,现指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知识水平,则是指“具有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某一学科理论和实践两个水平”。代表,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为:“人或事物表示某种意义或象征某种概念”,也就是“体现、反映”的意思。文凭代表知识水平并不是说文凭要准确地证明我们每个人的现有知识,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反映我们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它的出现和存在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和教育发展的
本真的数学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本真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开放的课堂,它可以让预设留有空白,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生成,不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本真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思维火花撞击,师生真正互动,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黃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  语 言:普通话  类 型:音乐/歌舞/历史/真人秀  导 演:于蕾  片 长:165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今年1月29日,央视《国家宝藏》电视专题栏目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在央视综艺频道、央视网及网络平台同步播出,该节目覆盖人群广泛,受到全国和海外观众的欢迎。该节目在恢弘的音乐开场中推出,主持人
一、课前调查,找准学习起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相应的口算及乘法笔算,迁移类推及“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  3.随机抽查:3.7×2.5。  生1将其转化为“37×25”,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  生2能正确计算,可以说出转化的思考过程。  生3想到转化为“37×25”并计算,但积的小数点位置确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