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轉型 突破在即?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fe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從2012年1月到2013年 7月這1 9個月間,中國大陸製造業P M I(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採購經理指數 50為枯榮分水線。當PMI大於50時,說明經濟在發展;當PMI小於50時,說明經濟在衰退)除了2012年2、3兩個月分別是53.1和53.3以外,其他月份基本在榮枯線50左右徘徊。而同時期的中國大陸非製造業PMI,除了2012年1、2兩月低於53以外,其他月份均超過53.7。
  平均地看,中國大陸非製造業PMI要高於製造業PMI,觀察匯豐製造業PMI和匯豐服務業PMI也會發現同樣的現象。無論官方的PMI,還是非官方的匯豐PMI,都敘說著同樣的故事,服務業的發展態勢要好於製造業的發展。這是否意味著結構轉型出現了突破性進展?還是先來看看下面的一組數據。
  發展不均衡銀行業一家獨大
  在《2013中國企業500強分析報告》中,三組數據十分醒目——中國大陸服務業企業500強實現營業收入總額同比增長15.13% ,首次超過製造業500強的營收增速,而且是以高出近一倍增速大幅領先。
  中國大陸製造業企業5 0 0強淨利潤總額比2012年減少了17.47%,連續兩年下降;而服務業500強實現的淨利潤總體增幅略有提高。
  中國大陸服務業企業500強中,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0.22%。
  表面看,這組數字顯示大陸經濟結構調整實現了重大突破,但如果仔細剖析,不難發現,銀行業大唱獨角戲,掩蓋了服務業結構性失衡的發展軌跡——剔除掉銀行業的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仍不到30%。銀行業占服務業500強的企業數量比重為7.8%,但其創造的利潤卻占服務業500強利潤總量的67.5%。換言之,中國服務業500強中,銀行業用僅有的3 9家企業,即不足一成的企業數量,貢獻了近七成利潤。
  「銀行業一家獨大,無論是在中國企業500強中,還是在服務業500強中,銀行利潤占比都非常高,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發展,亟須調整!」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李建明說。
  據李建明分析,儘管銀行獨大的特徵十年前就已呈現,卻在近幾年愈加明顯。近3年來,中國銀行業增速獨占鰲頭,除銀行業外的其他行業,營收、利潤、資產、納稅和從業人數等指標在服務業中的占比在逐漸下降,其中利潤和納稅總額的下降速度表現得更為明顯,特別是利潤總額上,銀行業占服務業總利潤的比重,已經從2009年的58%升到了2013年的近68%。
  另一方面,銀行業雖然一家獨大,也並不意味著中國金融業十分發達。同屬於金融業的保險業、證券業,分別只有8家和3家企業入圍2013中國服務業500強,而且這11家企業的利潤總和只有324億元,占所有服務業500強企業淨利潤的2.09%,僅相當於500 強中銀行業利潤10445億元的3.10%。
  268家製造企業創造利潤還不及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利潤總和的57%。
  在銀行業一家獨大的同時,作為銀行業發展基礎的實體經濟卻並沒有獲得相應的效益。從利潤總和看,2013中國大陸企業500強中,268家製造企業創造利潤4382.4億元,還不及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利潤總和的57%。
  從規模占比看,五大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僅占5 0 0強企業的6.2%,利潤卻占到35.6%;268家製造業企業的營業收入占500強企業的41.1%,利潤卻僅占20.2%。
  從發展趨勢看,近兩年中國大陸企業500強中,製造業的利潤占比大幅下降,以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業的利潤占比大幅上升。而且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利潤占比,已經連續兩年大幅超過260多家製造業企業的利潤占比。
  「銀行和實體經濟背離的趨勢從2007年開始不斷擴大,使製造業部門的上榜企業越來越少。」李建明說。
  看規模,2013中國大陸製造業500強在規模上仍然延續增長勢頭,但增幅已大幅下降14.31個百分點,增速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第二低點。
  比效益,2013中國大陸企業500強中,15家銀行的收入淨利率為23.9%。而剔除15家銀行後,剩餘的485家非銀行企業的收入淨利率僅為2.5%。
  服務業的發展不能背離製造業
  服務業首超製造業占比,相信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服務業的良好發展態勢,不但帶動了這個經濟的發展,而且解決了勞動力就業,增加了居民收入,也反過來服務了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成果。但是在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製造業形勢低迷,服務業卻領先發展,也有值得憂慮之處。
  過去我們因為重視發展製造業的發展,而在很長時間內忽視了服務業的發展,因此大陸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不健康的狀態。現在開始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同樣製造業的發展也不能忽略。
  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是工業的發展。無論生產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其健康良好的發展都必須有製造業支撐。生產性服務業為生產服務,沒有生產,就沒有服務對象,其發展缺乏堅實的基礎。生活性服務業,需要居民收入的支撐,儘管服務業本身也能提供一部分居民收入,但如果沒有製造業所提供的居民收入,服務業內部的收入循环是無法支撐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為只有製造業才是財富的最終創造者。失去了製造業所創造的收入,服務業的發展無疑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服務業的健康繁榮只能建立在製造業的健康繁榮之上。
  目前,中國大陸的製造業轉型升級還沒有完成,製造業仍然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產品附加值仍然不高,受金融危機影響,產能過剩仍然比較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服務業不應該出現和製造業發展相背離的繁榮,但這種繁榮竟然出現了!
  是什麼創造了這種繁榮?是房地產的非理性繁榮所創造的虛假財富,是扭曲的消費觀念所造就的畸形消費,是行業壟斷的強勢行為所製造的虛肥假壯。繁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繁榮對人所形成的誤導——在製造業式微,服務業興起的背景下,認為服務業可以脫離製造業單方面繁榮,為服務業的發展而陶醉,有意忽視製造業的發展,忽視製造業的轉型。這種可怕的誤導所帶來的錯誤意識,可能造就的是不應該有的「產業空心化」。
其他文献
中國與其他國家不同,當前是一種市場不完善又缺乏市場主體情況下的非均衡狀態。一名農民工實現城鎮化的平均成本是13萬元人民幣,這對於貧窮的農民是不公平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起點應該是農民的產權改革,也就是土地確權,使農民擁有財產性收入。  解析:  厲以寧提到的「重新構造微觀經濟主體」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占據中國大陸80%戶籍人口的廣大農民,一類是國有企業。  德勤高級顧問杜志豪在阐述關於新型城鎮化釋放
期刊
最近在台灣無論走到哪裡,無論與藍綠人士接觸,幾乎都是「三句話」離不開「馬鍘王事件」。自9月初發生「馬鍘王事件」以來,「馬王鬥」就成為台灣各界關注的焦點。大家談論這個話題時,幾乎都認為:馬英九不懂得「搞政治」,一手好牌,卻沒有打好;今次「鍘王」馬英九是「傷敵八百,自傷一千」。  馬英九懂不懂「搞政治」,是「旁觀者」的角度問題,因為馬英九「搞的政治」的確與傳統的國民黨不一樣。如果馬英九與傳統的國民黨沒
期刊
喧騰一時的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上市案,終因彼此無法「門當戶對」而「有緣無份」,阿里最後(10月10日)只能放棄在港上市計畫。用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的話說:「今天的香港市場,對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還需要時間研究和消化。我們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而實際情況,則是因為阿里集團「不願遵守香港現行上市規則」而被迫另行選擇。  有人認為,香港聯交所不願意屈就阿里的「上市條件」,等於失去一個IPO交易大
期刊
中國經濟目前現狀是內憂和外患、國進民退,已經到了承擔不起改革失敗的地步,要想收拾當前的經濟「殘局」,重啟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解析:  目前,大陸經濟的前路很明確,就是繼續深化、完成各項體制改革,這是從政府到民眾達成的一致共識。所以複雜之處不在於選擇道路,而是我們與那些明確阻礙中國發展的國家、那些對改革陽奉陰違的國內既得利益集團進行的纏鬥。  但在目前,大陸已經錯過了2008年時最好的改革窗口期,
期刊
近期在採訪中遇到一位做金屬包裝的企業老闆,在聊天中發現他對員工管理很有一套。  1995年,來大陸投資不久的他遇到創業以來的一次最大的危機,趕上大陸經濟的宏觀調控。當時還不知宏觀調控為何物的他,突然面臨客戶資金鏈斷裂,訂單取消;7個月的時間,生產幾乎陷入停滯。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可能會選擇減員降低成本。但是他沒有辭退一名員工,反而把員工組織起來上午搞廠區環境的美化和綠化,並開始粉刷車間和廠區
期刊
天下沒有免費的醫療,而你卻有權免費享受,那麼,是哪個倒楣蛋活該為你買單呢?他的人權哪去了?所以你這不是人權,而是如假包換的特權,是對他人權利的生生侵犯。  解析:  有特權的人可以看病不花錢,可以逃單,當然是很不公平的事,怎麼唾棄都不過分。他可以不花錢,別人就不得不多花錢,替他買單,他的特權收益是建立在掠奪他人的基礎上,是不正當的可恥收益。知道看病不花錢是一種特權,解決的辦法當然就是要減少這種特權
期刊
在上一期的專欄中,我們提到了大陸許多企業對自己的「國產設計」缺乏信心和不信任,往往導致企業本身「枉費錢財」;同時,令國產設計師產生了「懷才不遇」的挫折感,以至形成一種兩敗俱傷的尷尬處境。  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企業協助成就『中國設計』未來」的建議與構想,希望能協助大陸的企業和設計業兩方,來把握住中國大陸目前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打出「中國設計」的品牌,在國際設計界扮演出舉足輕重的角色!  俗話說「知
期刊
最近品牌集合店在零售行業中悄然興起,並創造了不俗的成績。i.t用「買手制+集合店」的模式創造十幾億人民幣的價值,連卡佛5家店創造全年7億美元的銷售額……業內觀點認為,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當下零售終端競爭日益加劇,百貨由於品牌重複率高、承租能力差、聚集人流能力下降正逐漸失去大眾的關注,品牌集合店這種業態在此時備受關注和青睞,無疑為零售業升級轉型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大陸品牌集合店尚不成熟  所謂品
期刊
一向以穩健著稱的可口可樂如今也開始「玩起了賣萌」,瓶裝可口可樂換了新包裝,瓶身標籤印上了諸如「高富帥」、「白富美」、「喵星人」等90後新新人類熟悉的網路流行語。可口可樂公司對外稱,這種新包裝被稱為「快樂昵稱瓶」,是可口可樂的新裝。  近年來,大陸的飲料市場競爭如火如荼,果汁飲料、茶飲料、乳酸飲料大戰此消彼漲,而碳酸飲料市場則相對沉默。可口可樂新裝「賣萌」,無疑是想在諸多功能飲料的圍剿下還以顏色。同
期刊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史慶章作為台商大軍中的一員,登陸廣東;2001年,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進軍廣西。在做了10年的五金、塑膠生意後,他開始投資農業。沒想到這一頭紮下去,就再也出不來了。史章慶開始以為「做農業可以慢慢來,壓力不會太大,但真正做起來,他才知道農業比任何行業壓力都大」。從2008年至今,史慶章的台灣農場已投入差不多9000萬元(人民幣,下同)。「至於總投資,那是個無底洞」,史慶章說。因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