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态势迅猛,为我国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前提下,我国因生产生活而引发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剧,大力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势在必行。本文已在,对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系统化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9-0257-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历经了调整与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腾飞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环节过度忽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各类污染现象日益加剧,致使我国水土流失情况恶化。而生态修复作为一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在修复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值得深入推广。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关键性作用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
就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而言,生态修复即利用生态环境自身所具备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复原,也是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所倡导的。换言之,当现有生态环境发生恶化时,可应用人工技术辅助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环节,使其修复效率得以提升,在这一环节人工技术起到调节作用。生态修复的主要工作原理在于对大自然功能的合理运用,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生态修复效果,,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特有的可再生、可复原的特点,通過人人工技术进行微调,最大限度发挥环境恶化地区自然资源的作用,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再生作用,构建和谐的人类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关系,有效降低水土流的蔓延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效果取决于自然环境,但人工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类技术具体可分为如下几方面:
(1)对已发生大规模环境恶化的山区进行封闭,使当地生态环境休养生息,自我修复;在草场退化严重的区域,对当地牧场散养牲畜的现象进行有效管控,对植被破坏现象严重的草场进行隔离;转变传统散养、粗放的牲畜饲养模式,采取室内饲养、人工喂料的方式,有效减少无节制放牧对操场的破坏现象。
(2)对耕地占用林区草地严重的区域采取缩小农业用地的措施,实行轮更、轮休的方式,降低农业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对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区域进行土质测试,并种植锁水能力好、环境适应性强的树木。
(4)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体系,制定农田使用标准,并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提出的具体要求执行。
(5)加大整治力度,逐步提升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性能并未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6)调整原有的能源使用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可酌情采用生态移民措施。
新时期,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指示,应全面推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技术从而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现象的进一步蔓延,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开拓了新领域。生态修复既能够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现象的恶化,又能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的战略理念。
(二)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实施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由于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原因以及人类开垦、破坏等人为原因的影响,导致我国出现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的结果,而在越来越重视科学发展的今天,如果再不对这种状况进行治理,后果将不堪设想。就我国当前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水土流失的面积很大,不仅占据了全国土地面积较大的百分比,如果不予以重视,流失面积还会持续扩大;第二,水土流失的强度也比较大,尤其是一些比较严重的地区更是达到世界之最;第三,流失的泥沙总量不容乐观;第四,造成的危害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结合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来说,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加强生态建设是当务之急,而生态修复作为一种新的生态建设方式自然也就具有实施的必要性。生态修复的实施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各种生态学原理进行充分考虑和应用,有利于保证生态修复的实施更加科学和周全。在具体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又是以生态环境演变的自然规律为依据,严格遵守这一自然规律有助于矫正人们的认识误区,使我国的生态建设真正做到适合时宜。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的优化作用
(一)促进人们生态环境意识提高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发挥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们思想意识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二是切实带来比较积极的生态实施效果。
对人们思想认识带来巨大改变这一点是生态修复最具有深远意义一个作用。因为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水土保持工作也是由人们来组织开展的,足见人在其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因而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有助于从根源上抑制人们不良的行为,并且能在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在生态修复实施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个新的理念,通过对生态修复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探索和应用,积极参与到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正是由于对人们思想认识上带来的巨大改变,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生态建设中,为减轻国家水土流失状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取得理想生态建设效果生态修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的最直接的优化作用就是取得了相对理想的生态建设效果,这一点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中。
第一,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相应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水土流失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植被保护,因而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陕西省、福建省、内蒙古等管辖范围内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在落实了生态修复这一措施以后,植被覆盖率都得到明显提高。这样的成效使得当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和组织作用得到增强,从而减少了水土的流失。第二,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保土减沙效益。近几十年来,在通过对不同时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域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实施生态修复之后的区域不仅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在减少,同时也非常明显地提高了保土减沙效益,土壤的侵蚀模数得以下降,在一些防护区内作物产量也因此得到提高。第三,生态修复的实施也使得区域小气候得到改善。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以后,绿色植物逐渐增多,而绿色植物又具有改变局部小气候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当前的水土流失状况还十分严重,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应当看到生态修复的积极作用,并将其落实到位以推动生态建设良性发展。同样,在实施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积极考察具体实施区域的变化,这样才有助于充分发挥生态修复的作用,真正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戚世强,张芳.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45(7):10-11.
[2] 陈雯.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丝路视野,2017(20).
[3] 陈靖.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7(14).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9-0257-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历经了调整与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腾飞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环节过度忽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各类污染现象日益加剧,致使我国水土流失情况恶化。而生态修复作为一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在修复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值得深入推广。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关键性作用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
就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而言,生态修复即利用生态环境自身所具备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复原,也是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所倡导的。换言之,当现有生态环境发生恶化时,可应用人工技术辅助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环节,使其修复效率得以提升,在这一环节人工技术起到调节作用。生态修复的主要工作原理在于对大自然功能的合理运用,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生态修复效果,,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特有的可再生、可复原的特点,通過人人工技术进行微调,最大限度发挥环境恶化地区自然资源的作用,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再生作用,构建和谐的人类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关系,有效降低水土流的蔓延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效果取决于自然环境,但人工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类技术具体可分为如下几方面:
(1)对已发生大规模环境恶化的山区进行封闭,使当地生态环境休养生息,自我修复;在草场退化严重的区域,对当地牧场散养牲畜的现象进行有效管控,对植被破坏现象严重的草场进行隔离;转变传统散养、粗放的牲畜饲养模式,采取室内饲养、人工喂料的方式,有效减少无节制放牧对操场的破坏现象。
(2)对耕地占用林区草地严重的区域采取缩小农业用地的措施,实行轮更、轮休的方式,降低农业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对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区域进行土质测试,并种植锁水能力好、环境适应性强的树木。
(4)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体系,制定农田使用标准,并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提出的具体要求执行。
(5)加大整治力度,逐步提升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性能并未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6)调整原有的能源使用模式,优化农业生产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可酌情采用生态移民措施。
新时期,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指示,应全面推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技术从而有效降低水土流失现象的进一步蔓延,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开拓了新领域。生态修复既能够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现象的恶化,又能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的战略理念。
(二)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实施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由于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原因以及人类开垦、破坏等人为原因的影响,导致我国出现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的结果,而在越来越重视科学发展的今天,如果再不对这种状况进行治理,后果将不堪设想。就我国当前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水土流失的面积很大,不仅占据了全国土地面积较大的百分比,如果不予以重视,流失面积还会持续扩大;第二,水土流失的强度也比较大,尤其是一些比较严重的地区更是达到世界之最;第三,流失的泥沙总量不容乐观;第四,造成的危害大,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结合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来说,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加强生态建设是当务之急,而生态修复作为一种新的生态建设方式自然也就具有实施的必要性。生态修复的实施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各种生态学原理进行充分考虑和应用,有利于保证生态修复的实施更加科学和周全。在具体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又是以生态环境演变的自然规律为依据,严格遵守这一自然规律有助于矫正人们的认识误区,使我国的生态建设真正做到适合时宜。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的优化作用
(一)促进人们生态环境意识提高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发挥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们思想意识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二是切实带来比较积极的生态实施效果。
对人们思想认识带来巨大改变这一点是生态修复最具有深远意义一个作用。因为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水土保持工作也是由人们来组织开展的,足见人在其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因而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有助于从根源上抑制人们不良的行为,并且能在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提高效率和质量。在生态修复实施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个新的理念,通过对生态修复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探索和应用,积极参与到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正是由于对人们思想认识上带来的巨大改变,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生态建设中,为减轻国家水土流失状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取得理想生态建设效果生态修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的最直接的优化作用就是取得了相对理想的生态建设效果,这一点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中。
第一,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相应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水土流失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植被保护,因而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陕西省、福建省、内蒙古等管辖范围内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在落实了生态修复这一措施以后,植被覆盖率都得到明显提高。这样的成效使得当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和组织作用得到增强,从而减少了水土的流失。第二,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保土减沙效益。近几十年来,在通过对不同时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域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实施生态修复之后的区域不仅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在减少,同时也非常明显地提高了保土减沙效益,土壤的侵蚀模数得以下降,在一些防护区内作物产量也因此得到提高。第三,生态修复的实施也使得区域小气候得到改善。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以后,绿色植物逐渐增多,而绿色植物又具有改变局部小气候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当前的水土流失状况还十分严重,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应当看到生态修复的积极作用,并将其落实到位以推动生态建设良性发展。同样,在实施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积极考察具体实施区域的变化,这样才有助于充分发挥生态修复的作用,真正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戚世强,张芳.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45(7):10-11.
[2] 陈雯.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丝路视野,2017(20).
[3] 陈靖.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