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的北方姑娘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qiang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渴望用诗歌编织爱情


  1919年,莫斯科,一个大厅里正在举行文学晚会。为了亲眼看到“自学成才的天才诗人”谢尔盖·叶赛宁,亲耳听到他的朗诵,两个小时前,狂热的观众就已经将大厅挤得水泄不通。
  叶赛宁上台了,英俊的面庞,蓝眼睛,金色卷发,再配上忧郁的气质、澎湃的激情,朗诵完毕,掌声如雷。少女们崇拜的目光追随着他,这其中,就有19岁的加琳娜·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因为鼓掌太过用力,她的手掌都拍红了。
  彼时,俄罗斯正经历变革,诗坛要么夸夸其谈,要么颓废主义泛滥。从乡村走出的叶赛宁“像耕牛跑进了客厅,受到惊奇的欢迎”,他的诗清新自然,毫不造作,如汩汩清泉流入加琳娜的心田。因为战争爆发,大学学业被迫中断,她越过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莫斯科,是叶赛宁的诗让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寄托。
  从那天起,凡是叶赛宁的朗诵,加琳娜每场必看,而且每次都买4排16座。终于有一天,他注意到了她,在台上向她点头致意,并在散场时邀请她去家中。周遭突然安静,她的眼里,只剩下他。只是一个微笑,她已溃不成军,深深地陷进他的蓝眼睛里。
  此后,他们经常一起参加活动。中学时就获过“金质奖章”的加琳娜有极高的文学素养,独特的艺术见解让叶赛宁刮目相看。在学识上与叶赛宁亲密相契,加琳娜感到欣慰。尽管她的心里,是那么渴望用诗歌编织一场甜蜜的爱情。
  彼时,叶赛宁刚刚结束一段婚姻,他时时愧疚和自责。加琳娜默默守护他,为他创造安静的写作环境。他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就能令她满足。虽然朋友们口中“聪慧、漂亮,有着内在力量、心灵之美”的她,在他心里,只是“我的朋友”。
  她宁愿在疼痛与窒息中等待,等待他发现那心动的音符。而他也真的心动了,只是,并不是对她。
  1921年11月,风靡欧美的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访苏。舞台上,邓肯以优美娴熟、富于创造力的表演征服了观众的心。她的出现,如一道强光,照得台下的叶赛宁眼花缭乱,顷刻间点燃了他心中爱的火焰。演出结束,他们握手对视,双双惊讶又兴奋。
  邓肯曾读过叶赛宁的诗,眼前的年轻人让她深深着迷,而她少女般纯真的热情也鼓舞着他。他们很快陷入热恋。尽管他只有26岁,她已经43岁;尽管他不懂英语,而她不懂俄语。
  他们出双入对,爱得如火如荼。加琳娜独自承受着痛苦,靠整理叶赛宁的诗作排解相思。

她的怀抱是疗伤的港湾


  不久,叶赛宁和邓肯结婚,一同前往欧洲。他走了,同时带走的,还有加琳娜的心。
  加琳娜把自己包裹起来,拒绝风,也拒绝阳光。可他竟然回来了,他和邓肯分手了。在欧洲的一年,叶赛宁愈加怀念俄罗斯的山川风物,怀念加琳娜给过他的幸福与安宁。他需要疗伤。
  带着两个从乡下来莫斯科学习的妹妹,叶赛宁住进了加琳娜的家。加琳娜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问他:“您在国外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呢?”他回答:“噢,不,我的朋友,我在心里默默给您写过不知多少封信了。”她立刻鲜活了。她怜悯他在感情上的不幸,决心用无私的爱接纳他,温暖他。
  她细心地照顾他的两个妹妹,千方百计给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以便他发挥更大的才华。
  他感兴趣的任何问题,她都详细而耐心地回答;他心情落寞,诗中出现“意气用事”的语句时,她及时指出;他出版诗集,在《贫民报》工作的她对每一项内容都认真阐述看法。她的良好影响使他的灵感出现新的高涨,叶赛宁相继写出《故乡行》《给母亲的信》等名作,并在她的协助下出版了《苏维埃俄罗斯》和《苏维埃国家》两本诗集,被高尔基称为“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
  “对我来说,您是极其宝贵的,在我的命运里要是缺少了您的参与,那是无限凄凉的。”她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之爱终于等到他深情的回应。在诗中,他称她为“将我遥想的北方姑娘”。在给想要修复关系的邓肯的电报中,叶赛宁写道:“我爱上了另一个人,我已结婚并感到幸福,愿你同样如此。”
  没有婚约,但在加琳娜心里,他们已是正式夫妻,虽然现实中,他对她的称呼依然是“朋友”。然而,平静的生活让叶赛宁烦躁不安,他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

他是她走不出的劫难


  1925年3月,加琳娜举行了一个家庭晚会,出席的客人中,一位容貌出众的少女吸引了叶赛宁的注意。惊鸿一瞥间,他毫不掩饰地向少女投去含情脉脉的目光。
  少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出身名门,举止优雅。情窦初开的少女对英俊诗人的注目完全没有抵抗力,回望叶赛宁的时候,她腼腆地笑着,灰蓝色眼睛里的柔光使她更加妩媚动人。
  当索菲娅热情奔放地向叶赛宁伸出爱慕之手时,他迫不及待地迎了上去。不久,加琳娜收到叶赛宁从巴库寄来的信,那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封信。信上说,他健康状况欠佳,需要检查和疗养。信末,他含蓄地说:“身体恢复之后,我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在给妹妹的信中,他则明确地说:“我要娶索菲娅。”
  几个月后,叶赛宁如愿结婚,搬进了索菲娅的豪华住宅。加琳娜精神受到刺激,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不得不进入疗养院,后来又远离莫斯科,到僻静的农村休养。即使一再受到伤害,她仍希望他能被妥帖照顾。不幸的是,她等来的,却是一个坏消息。
  1925年12月28日凌晨,叶赛宁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里自杀了,年仅30岁。也许,他写给朋友的信能解释这一切:“新的家庭也未必有好结果,这里所有的地方都被‘伟大的老翁’占據着,他的肖像比比皆是,简直没有活人的地方。这使我感到窒息,我所期待和希望的一切都幻灭了。”他也曾在诗中留下蛛丝马迹,“金丝雀只重复别人的声音,是个可笑而又可怜的小铃铛”“爱情不可能去了又来,灰烬不会再烈火熊熊”。
  金丝笼般与世隔绝的家庭生活,让喜爱自由的叶赛宁厌烦,对爱情的失望让他更加感到加琳娜的感情之珍贵。压抑和束缚之下,他患上了抑郁症。死前,他割破手指,用鲜血写了一首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吧,你永铭于我的心中……”
  没有人知道“朋友”指的是谁,加琳娜却真切地听到了他的召唤。处在崩溃中的她没有参加他的葬礼,她神思恍惚,灵魂已随他而去。一年后,她出现在他的坟头,掏出一把手枪,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
  他是她走不出的劫难,微笑着,她随他去了。在遗书中,她这样说:“1926年12月3日,我在这里结束了残生,尽管我知道在我死后会有人对叶赛宁无尽无休地狂吠,但这对他对我都已无所谓了。对我来说,一切最珍贵的东西都在这坟墓里……”
  你若懂得,便拥有它;你若不懂,它仍然在。爱,尤其如此。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你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了吗?”“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这是电影《无问西东》里抛出的问题。而早在电影开拍前,导演李芳芳就曾一遍遍问过自己这些问题,最终她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对自己真诚,做真实的自己。内心没有了疑问和杂念,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不走到生命尽头,谁都看不清命运的全貌  1997年,一部名为《十七岁不哭》的青春小说轰动一时。第二年,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中
期刊
这世上不乏爱做梦的人,敢于造梦的人却极少。在现实生活中,有位灰姑娘,她仅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硬生生打造出了一个童话世界。贫穷限制不了灰姑娘的想象力  王雪卿自称灰姑娘。一方面是因为她有干不完的活,另一方面,她的确有着灰姑娘般的出身。她生于福建省惠安的一个小渔村,有三个妹妹,因为家庭贫困,她没有正式上过学,只在夜校念过一年扫盲班。她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中外古典文学作品,“我花了3年的时间把《红楼梦》
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创变点亮生活  创变者,近两年萌生的词,即“用创造力介入一个社会问题,并带来美好改变的人”。  说起创变者,要先从社会创新说起。社会创新是一种新兴趋势,由民间力量自发形成,通过各种方式,改善某一人群生存状况。它非商业,却不反商业。  创变者们将公益与商业结合,解决了公益组织自力更生的难题,同时,把有意义的事办得有意思。他们都是普通人,对商业、社会做出微变革,累积成为强
期刊
高桥晋平是日本知名的玩具设计大师。多年前,他怀揣着设计玩具的梦想到一家玩具公司入职,可刚入职,他就遇到了难题。  那時,他每天都想出很多新奇的创意交给上司,上司总是看也不看就问他:“你有销量的预测数据吗?你得先分析市场数据,再来考虑产品设计。”无奈之下,高桥晋平只能照做。但那样做之后,他再也想不出新的创意了。  高桥晋平最终决定:舍弃数据,回到过去。他向上司保证:若三个月内推不出一款爆款玩具,就辞
期刊
斯塔特勒出生于美国一个穷苦的牧师家庭。13岁时,斯塔特勒到惠灵镇的一家酒店工作,因为年龄小,只能做夜班服务生。虽然薪水微薄,但他工作起来非常认真。  一天半夜,斯塔特勒值班时,接到一个电话。  “哈米德先生,请问我们有什么能帮助您的?”认真听了对方“要求增加积分”的问题后,斯塔特勒一边说“请稍等”,一边翻阅手边的小本子,然后说:“您于XX日至YY日在分店住宿过,我将给您增加积分。请问我还有别的能帮
期刊
她活生生是玛丽苏小说里的女主角设定。  她曾被评为“全球最有权力女性第四名”,被认为“美过安妮·海瑟薇”。她驰骋于国际法庭和会议,让好莱坞黄金单身汉乔治·克鲁尼深深迷恋。辩论的感觉真爽  1978年,艾莫·阿拉慕丁出生于黎巴嫩的一户富裕家庭。祖国常年战乱,充满危险,艾莫2岁时,全家逃亡到了英国。安定下来后,父亲开了一家旅行社。母亲生性要强,不肯待在家,也找了一份记者工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的
期刊
Q:我妈脾气暴躁,我爸一辈子忍让迁就她。可能因为原生家庭影响,我脾气也不好。老公一开始挺宠我,当他的事业好起来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忍着我了。两年前我产后抑郁时,他与一个女人暧昧,并借钱给对方,我们差点闹到离婚。  我找到工作,慢慢从抑郁症逃离,一切看起来再次风平浪静。可矛盾总会不经意就起。  他稍微做得不好,我就火冒三丈。我们隔三差五大吵、冷战。我不知道我们还能走多远?我该怎么办?  A:著名心理
期刊
我和前夫高中同班,读的也是同一所大学。从穿着校服的天真少年,到身着婚服的浓情伴侣,我以为,我们会像彼此在婚礼上许下的承诺一样——一辈子,不分离。  女儿3岁那年夏天,闺密直言不讳地对我说:“昨天我在一家饭店碰到你家老陈了,跟一个年轻的女孩,彼此那眼神,关系绝对不一般。”我笑得差点岔气,对闺密说:“我和老陈从高一开始谈恋爱,十年过去了,他就是在外面吃了个板栗,回家我都闻得出味来。他如果有外遇,那第一
期刊
来,听点酷酷的儿歌  刘健与康瑞相识,正因为音乐——2005年,刚从美国来中国不久的康瑞,走进杭州的一家小酒吧,便被台上抱着吉他弹唱的刘健吸引。从此,他们相恋了,音乐也成了共同生活中的必需品。  他们一起看各种音乐演出,参加大大小小的音乐节,搭起帐篷,在音乐与美酒的陪伴下狂欢至深夜。  孩子的出生改变了一切。一次他们带着孩子去了音乐节。天下着雨,孩子一直哭,而抱着孩子走到简陋的移动厕所边,刘健才意
期刊
李春利17岁时,因为一系列“任性”举动,一夜成名,被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潇洒的她做了妈妈后,面对女儿却一筹莫展。好在,随着家里住进一群洋妞,紧张大师不紧张了。望女成凤,紧张大师苦恼不断  2013年一天晚上,李春利见6岁的女儿皮皮在画画。画上的女人头发像火苗般燃烧,眼里也蹿着火,嘴巴里飞出子弹,旁边写着“紧张大师”。  “画的是谁呀?”皮皮头也不抬:“就是你。”李春利哑口无言。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