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从理解到运用的有效路径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h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是小学阶段一项长期性的教学任务,每个学段都有不同的词语教学目标,整体上看是从初步理解到熟练运用。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都比较重视,从预习开始到练习巩固,词语学习都是重要的对象,相比较而言,对词语运用的重视程度就明显不足,尤其是词语的灵活运用常常被忽视。由此导致学生出现所学与所用不匹配的情形:即学习过的词语似乎仅储存于语言仓库中,需要派上用场时却拿不出来。对此,教师显然要加强词语从理解到运用的教学力度,寻找有效策略,使学生在运用中将词语内化于心,能够自由灵活地运用。

一、从本义走向深层意蕴


  一个词语完整意义上的教学一般有三个层次:初步理解词语的本义、感悟语境义、揣摩语用义。低年级学生以学习本义为主,了解其他层次的意义;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逐渐由在具体语境中感悟语境义到揣摩语用义。
  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时,课文中有描写桂花香气的表达:“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在两个句子中都用“浸”来写桂花的香气,而“浸”通常是用来表现液体包围或淹没物体的一种情状,但桂花的香气是由嗅觉感知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知道是“浸”在其中呢?很显然此处的“浸”不是本义层次的用法,而需要从语境义、语用义的层次来理解。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时先采用写香味最常用的词语“飘”来比较,让学生意识到用“浸”能够突出香气更浓郁;接着从“浸”的本义出发,引申出“浸”能够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桂花香气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本着这样的理解与揣摩,薛老师在总结“浸”用得恰到好处、传神后,提醒学生读“浸”的时候要“轻一些、柔一些”,读出“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独特韵味来,也是引导学生可以在类似场合如此运用“浸”。

二、品析词语的运用指向


  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词语学习的能力也随着增强,在学习词语的时候适宜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由这一个词的结构推及这一类词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加积累的词语量,而且可以在多次品析感悟中把握构词规律,进而习得该类词语运用上的一些特点。
  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课文中出现大量描写颜色的词语,除了正常的红、黄、黑以外,还有以叠词形式出现的“红彤彤”“金灿灿”,以比喻形式出现的“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甚至还有更复杂的形式出现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可以说这些都是写颜色的创造性表达,值得学生学习,尤其是以比喻形式出现的颜色,具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和范围。对此,一位教师选择“葡萄灰”为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哪些东西是灰色的,想想葡萄的灰颜色是怎样的;接着他让学生注意把“葡萄” “灰”合成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葡萄灰”,能够带来什么感觉,学生说一读这个词语,马上就能想象出那种颜色的独特性;最后,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类似的词语,想清楚所表述的颜色,再运用这种比喻的形式造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还尝试把造出的颜色运用到具体的句子中去,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发现词语的表达功能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学习中,选取一些相似的词语放在一起形成组块,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这一类词语在课文中的相同的表达作用,由此概括出具有规律性可迁移的方法,进而使学生对这一类词语的认识获得提高。
  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课文写“我”小时候跟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情形,其中有写“我”喜欢模仿祖父的情形,如“祖父栽花,我就栽花”,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读一读,并提取其中的表达方式;学生用“祖父……我就……”表示后,教师让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事情中类似的表达,并提取其中的表达方式;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学生经过合作与探究,还是找出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墙就爬上墙”等句子,并提取了“要……就……”“愿意……就……”的句式;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从这些句式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结合句子表达的内容,意识到这样的句式表达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样式。
  总之,在词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词语的表层走向深層,在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的不同策略中,将学生从词语的理解引向词语的运用之中。
其他文献
诗歌是最具美学特征的文学体裁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建筑美、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四个视角鉴赏英文诗歌。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聚焦审美特征的诗歌创作活动,使他们在发现美、欣赏美和创作美的过程中提高对英文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培养其审美意识、提升其审美品格。
基于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解读,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以牛津版高中《英语》Module 10 Unit 2 The Wandering Romany教学为例,从导入、语篇解读和评价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在英语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介绍语篇及语篇优势,分析基于语篇优势的阅读教学设计步骤。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九教材五个单元Reading部分的语篇为例,探究如何基于语篇优势进行阅读教学设计。认为教师只有立足语篇优势进行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才能准确把握重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The Gift of the Magi为例,从课前、课中、课下三个环节探究教师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教学,采取“导—学—读—写—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对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进行反思,认为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其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让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贯穿英语学习活动。
[开开心心——阅读]  有一天,在儿童俱乐部的大厅里,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位四岁的小孩。  原来这位工作人员,因为一时疏忽,在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位,将这位澳洲小孩儿留在了网球场。等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回网球场,将这位小孩带回来。而小孩因为一个人在偏远的网球场而饱受惊吓,已经哭得精疲力竭了。  正在这时,小孩的妈妈出现了,看着自己的小孩哭得惨兮兮的,也非常担心。如果你是这位妈
期刊
写话教学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初步体现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目标指向,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写话教学实践中,要将学生引到合适的写话发展的路径上,让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语用能力。这种路径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话内容,在课文中选择典范的句式表达常见的内容,让学生在写话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表达能力。一、发现写话对象  写话粗略地看就是学生学习写句子,好像离不开语文课堂。其实,学生写
期刊
期刊
写话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作的教学定位,是基于低年级学生识字水平和心理水平提出的浅层次表达要求。实际上,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写话是有难度的。在写话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低年级学生动不了笔这一关键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学会写话。一、大量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大量阅读文本,文本中的规范语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具有独特表达意义的句式。当适宜的语境出现时,学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规定: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如何引领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呢?一、激发兴趣  阅读过程的评价,是学生感受阅读快乐的源泉,是激发学生阅读兴
期刊
对话描写是写人习作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方法,但学生习作中的对话描写存在很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对话描写的技巧,适当地运用到习作中去,有效发挥对话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使学生的习作因对话描写的适时加入而变得有真情实感。一、说话的时机  当习作中出现人物时,人物肯定会活动,“活动既可以是动作,也可以是对话”,这样的人物才有活生生的感觉。习作中的人物活动都是围绕一定的目的开展的,动作、语言也需要围绕目的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