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懋循与《元曲选》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读到徐朔方著的《元曲选家臧懋循》(戏剧家传论丛书),甚饶兴趣。书中概述臧氏的生平与曲论,《元曲选》的编印与历史贡献,随着提出臧氏系“士大夫兼出版家”。另有《臧懋循年表》与《元代杂剧现存版本一览表》,可供读者参考。
  虽是一部六十五页的小书,我读后获益不少。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本书对于臧氏曲论的叙述,甚为简要精确,而且有特见地在戏剧史方面把昆曲勃兴的时代推后至少数十年,以为在臧懋循及其同乡(三吴的太湖周围地区)汤显祖与沈的时代,即万历年间,昆曲的“统治地位还有待确立,或正在确立之中。”(11页)这论点尚待发挥与充实,但对于中国戏剧史作者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二)在《元曲选》的编印一节中,徐朔方为《元曲选》与其他的坊间明刊本及更早的元刊本,扼要地比较其各自优劣之处,并对孙楷第的“独尊元刊本,贬低《元曲选》”(19页)的见解表示抗议,复在下一节《元曲选》的历史贡献内反驳孙氏所谓臧懋循“孟浪”窜改(26页)的说法。(三)在归结《元曲选》的成就时,徐氏给与《元曲选》极高的评价:“三百多年来《元曲选》几乎成为唯一选本兼全集本而为读者所接受,不少人通过它才得以享有元代杂剧的光辉遗产……当时不受重视的书会才人的绝代才华由于《元曲选》的存在而得以青春焕发,千古如新。臧懋循的这一伟大贡献将随着元代杂剧而永世长存。”(36页)这里,我愿意补充一句,元代杂剧的光辉,也因《元曲选》而得以传播西方,在十八、十九世纪英、法人所译剧本,完全根据臧氏这部当时唯一流传海内外的元代戏曲集子,可见其影响之广大久远。
  作为本文结束,我在此提出也许徐朔方(及读者)没有见到的一份有关臧懋循的材料,为徐书添些注解。日本昭和三十四年(一九五九)东京讲谈社出版八木泽元撰的《明代剧作家研究》,其中一章专门讨论臧懋循,分“臧懋循传”与“臧懋循的戏曲改订”二大节。这位日本学人在研究臧氏的生活与著述时,工作甚勤,惟因为他没有看到臧氏宗谱——这是徐朔方的一大发现——未能确定臧氏的生、卒年,但所猜测的亦相近似。重要的一点,八木泽元认为臧懋循编刊《元曲选》的期间,是住在杭州西湖僧舍(见《元曲选》前集序)昭庆寺(见臧氏致黄贞父书,有“不佞寓昭庆,凡三得丈书”),并引《钱塘县志》(明聂心汤编)有关昭庆寺的一段记载,以“窥其大略”。对于臧氏在《元曲选》前集序自称“若下里人”与后集序作“下若里人”之互异,八木泽元亦加以说明。从他所述清人恩堂(字广明,一字广平,号怀庭)于《纳书楹曲谱》卷首所写文字,与杨恩寿《词余丛话》内转录“叶广堂谓”的一小段”,我们知道剧评家对臧懋循不满、而称之为“孟浪”者,并非自孙楷第始。关于臧氏编印的其它书籍,八木泽元在日本查得《古诗所》五十六卷,二十册;《唐诗所》四十七卷,三十二册;《季汉书》六十卷,十二册;《兵垣》四编,五册(以上各书均明版,内阁文库藏);《元史记事本末》四卷,四册(明版,吉川幸次郎藏)。至于这些珍本书籍在国内是否亦有保存,谅徐朔方先生会指示我们的。同时,我也希望他就近在西子湖边,探访一下万历年间臧懋循寄寓的这座昭庆寺的遗迹,在那里臧氏曾为元代戏剧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二日美国加州孟乐公园
  
  (《元曲选家臧懋循》,徐朔方著,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月第一版,0.40元)
  
  ①在这时期,根据《元曲选》以英、法文译出的元人杂剧有《赵氏孤儿》,《老生儿》,《汉宫秋》,《灰阑记》,《梅香》,《合汗衫》,《货郎旦》,《窦娥冤》,共八种。我正在撰写一篇《中国古典戏剧西传记略》,文中将论述之。
  ②此书有罗锦堂中译本,1966年香港龙门书店印行。
  ③八木泽元研究的明代剧作家,在臧懋循前有周宪王(朱有),康海,李开先,陈兴郊,梅鼎祚,汤显祖;臧氏后有叶小纨,共八人。
  ④《明代剧作家研究》,罗锦堂译,473页。
  ⑤同上,439—440页。减氏在《昙花记》小序中,自称“若下里人”。同上,463页。
  ⑥“叶怀庭……非难臧晋叔(懋循)的改删,攻击其为‘孟浪汉’。”同上,460页。
  ⑦此处的“叶广堂”(同上,450—451页),系杨恩寿原书印误,八木泽元照录,沿袭其误。杨氏之《词余丛话》,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册,编者改“叶广堂”为“叶广平。”(254,286页,注10)
  ⑨徐朔方提到“臧氏计划编印的大型书籍,还有上古到先秦的诸史汇刊”(37页),但未能实现。日本藏臧氏所刊《季汉书》(明谢陛撰)与《元史记事本末》(明陈邦瞻撰),其年代却在先秦之后。
其他文献
对于西方历史学家来说,二十世纪的到来伴随着许多的烦恼和困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上尚未安定的“世纪末”的恐慌,仿佛中断了西方历史的发展。面对过去,历史学家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自信乐观,而瞻望未来,更是忧心仲忡。历史本身的复杂多变,造成历史事实也不再那么确定可靠。历史学由十九世纪的巅峰状态,一下子跌落尘埃,危机四伏(参见拙文《文化的转折、观念的变更》、《读书》一九八五年第十期)。然而,在这一片惊叹
偶然在别人的案头看到一本中州书画社出版的《李商隐诗传》,借来翻了翻,发现文字欠通之处不少。下面摘录原文,有的可以归结到某词某字的就打上着重号,有的须加说明的加上括注,有的酌删无关的词语。  有三个姐姐虽然都已出嫁,但还有年纪尚幼的弟妹五人(1页)  同年六月,因崔戎去世,李商隐在仕途上徘徊无依的时候,十一月在长安城里却发生了……“甘露之变”(32页)  公主况且不能染指凡尘,岂有宫人能同一个世俗士
刘潇  人类身体里,约有37兆2000亿个各种各样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充满活力地工作,支撑起这具身体的生机。当身体变成一个工作世界,当细胞都变成了上班族,会发展出怎样的故事?风靡全球的日本漫画《工作细胞》可以给出答案。  《工作细胞》故事的主角正是人体内的各种细胞。今年2月,根据漫画改编的动画片登陆央视电影频道,掀起一波追剧热潮。刚播完不久,剧场版《工作细胞:细胞大作战》又被宣布引进,将于4月在国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选读》,选材注意汲取古人爱国爱民、守正不阿、严于律己的精神遗产,很有特色。如先秦部分所选的《论语》四则,集中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处世为人的精神面貌——“政者,正也。子帅为正,孰敢不正?”再如元好问的《邓州新仓记》、方孝孺的《深虑论》等,其中兴利除弊、借史议政的道理,对增强干部的思想修养具有借鉴意义。  《文选》所选的一些古代小故事也颇有发人深醒的作用。如明代记述吏部尚书王翱的
现时的文坛,文学期刊不下数百种,但批评家们往往更多地注意作家和作品,而忽视聚集作家和作品的阵地——文学期刊,这可能与我们缺乏研究文学期刊的传统有关,究其实,则反映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批评对象比较单一。  A:是呀,我们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学期刊,再无动于衷,就显得多少有些迟钝了。  B:别林斯基认为:“杂志评论在文学界起着重要作用”,他从一八四○年至一八四七年的历年文学概评都曾非常生动地评价过俄
清人洪亮吉的《北江诗话》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出版了。这次出版时由陈迩冬先生校点,并在书后写了一段“后记”。在“后记”中说:洪氏评宋琬诗云:“毕竟后来才士少,诗名数到宋黄州。”其实是评宋荦而不是评宋琬。琬与荦皆清前期名诗人,琬比荦略大几岁,故荦称琬为玉叔兄。因荦作过湖广黄州通判,文人们常称宋黄州。其实在《诗话》的本文中就有说明。洪氏说:“康熙中叶,大僚中称诗者,王、宋齐名。宋开府江南,遂有《渔洋津
继《读书》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张隆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文初步向我国读者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之后,张黎也在一九八四年第九期《百科知识》进一步阐述了作为“新的美学观念”以及“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的接受美学,较详细地介绍了接受美学的主要内容。之后,国内不少报刊(包括一些文摘报刊)纷纷转摘以上内容,接受美学为更多读者接受。一九八五年第二期《读书》又有刘再复撰文据此发挥,谈了接受美学对他的
唐诗,一向被认为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蜂,其中尤以李(白)、杜(甫)为泰斗。这一“仙”一“圣”两位大诗人威力所被,左右了其后千余年我国诗歌的风气。威望太高了,谁要不买账,就要被扣上“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帽子。可是翻开我国诗史的页码,也颇能找出某些异议者的口气,或拐弯抹角,或明目张胆,不服从两位“仙”“圣”的领导。   从晚唐诗人司空图与友人论诗书中标榜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观点
辛茜娅·奥齐克是当前日益走红的美国女作家。她一九二八年生于纽约,青年时就读于纽约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后就在几个大学里教文学,业余时间则从事文学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信任》是个长篇,一九六六年出版。一九七一年出版短篇集《异教徒教士及其他故事》,一九七六年出版《流血及三个中篇小说集》,其他还写了不少诗、散文和评论文章,也翻译过不少外国作品。她不但是个作家,而且还是个社会活动家,经常作旅行演说,要求
去年十月,我和江奇涛在云南前线相遇,他不无自信地说要写别人还没写过的东西。听了他的构思,我觉得很有意思。可是,直到最近读了《雷场上的相思树》,我才明白,当时我只看出题材内容上的新颖,想象力是多么贫弱!直到读了作品,我才真正感觉到这篇作品所具有的那种超越军事题材文学创作自身的意义,这是当今文坛上不可多得的优秀篇什之一。  作品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本来都是地方大学的学生,如果不是在一年前大学毕业时入伍进